APP下载

匹茨堡城市发展历程: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

2017-01-16曹康

中国名城 2017年1期

曹康

摘 要:匹茨堡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城市发展打着深深的美国工业发展的烙印。从城市空间、工业精神和文化等几个视角剖析匹茨堡的城市发展史。认为自17世纪英国人兴建匹特堡以来,从产业发展的视角而言,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创城、工业城市、世界钢都以及衰落与复兴,每个阶段城市空间都有代表性的或独具特征的发展。还重点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匹茨堡复兴城市空间及城市片区的两种模式。除了物质空间层面的分析,还通过教育、艺术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例子举例分析了匹茨堡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

关键词:工业时代;后工业;工业城市;匹茨堡

Abstract:Pittsburgh i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American industrial cit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a brief Pittsburgh urban histor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 space, industrial spirit and culture. It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rt Pitt in the mid-17th century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from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origin of the city, the industrial city, the steel capital of the world and the decline and regeneration. Each stage has its own representative or unique spatial characters. Besides, it elaborates the two revitalization model of urban space and district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s Pittsburgh. Except for the above narr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physical space, this article also shows Pittsburghs industrial spirit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hrough examples of educational, art and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industrial age ; post-industry ; industrial city ; Pittsburgh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83(9)

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茨堡市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被誉为“世界钢都”,其命运与美国产业发展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因产业而兴,在第二次工业化(以重工业发展为特征)浪潮下抓住契机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20世纪时城市亦因产业而衰,在美国重工业产业因第三产业的兴起而衰落的大趋势下,也变成美国中西部“铁锈带”或“冰雪带”上的一员。到了后工业时代,匹茨堡凭借自身的教育、研发优势,借助新兴产业如IT、医疗保健等高新技术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世界上工业城市成功转型和复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1 产业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简史

1.1 创城

匹茨堡的起源地是河流交汇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在这里阿勒格尼河与莫农格黑拉河交交汇后形成了俄亥俄河。18世纪中叶英法两国曾在这一颇具战略价值的两河交汇处交战以争夺这里的归属权,英国人最终夺取了该地的控制权,并在两河交汇的尖端带(Pittsburg points)兴建了以当时英国首相威廉·匹特(William Pitt)之名命名的平面为五角星状的匹特堡(Port Pitt,图1),自此以后尖端带就一直是匹茨堡的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直至今日(图2)。美国独立战争后,匹特堡的军事属性被大大削弱乃至消失。但由于俄亥俄河向西奔流2000公里后汇入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在美国19世纪西部大开发时期,许多欧洲移民都是自匹茨堡出发沿俄亥俄河向西行进以抵达中西部进行土地开发,使得匹茨堡成为重要的西部门户。由于具备优越的交通位置,城市很快便汇聚了大量人口,并于1816年被列为市。

为了适应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匹特堡的堡垒本身被保留,但是周围军事要塞的城墙被拆除,自五角星堡垒向东拓展建起匹茨堡市区,其路网结构遵循了美国殖民地时期典型的棋盘状路网,但是有两种道路走向,分别平行于阿勒格尼河和莫农格黑拉河(图3)。

1.2 工业城市

由于城市地区附近蕴含煤矿(阿巴拉契亚煤田,美国最大的煤田)、焦炭、石灰石和铁矿石矿藏,加上航运之便,19世纪初城市初步成为铁、黄铜、锡、玻璃等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的重要制造基地,是典型的“煤铁复合式”工业城市(姜立杰,2005),这也是匹茨堡作为美国核心工业城市之一的起点。工业化给予城市发展以源动力,宾夕法尼亚运河的通航以及铁路的兴建使城市成为区域级水路枢纽,在这些因素作用下至19世纪中叶匹茨堡已经发展成为美国东北地区的大城市之一(图4)。此时城市在空间上不仅进一步向东发展,城区也跨越了阿勒格尼河而向北拓展,而河北岸的新区依然延续了道路走向平行于河岸线的棋盘路网规划模式。为了连接两岸的交通,在阿勒格尼河上新建了数座桥梁。除此之外,城市也开始向南跨越莫农格黑拉河而发展,但是势头不如北向的发展强烈。核心区、也即尖端带的路网仍然延续了棋盘模式,沿河一带仍然依循地势与河岸线平行。

19世纪下半叶,匹茨堡又搭上了美国内战对军火(钢铁)的大量需求以及美国钢铁、石油和电力发展浪潮的顺风车,凭借已有的工业基础、适于发展重工业的矿藏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发达的水路交通系统,很快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钢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这里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几位最有名的工业大鳄以及财阀起家的温床,其中包括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银行家安德鲁·梅隆等。卡内基的钢铁王国打造得如此成功,以至于超越了其他位于匹茨堡并且同样辉煌的企业,使得匹茨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名副其实的钢铁王国。此时在空间上,匹茨堡已经跨越了阿勒格尼河与莫农格黑拉河全面向东、北、南三向发展(图5)。

1.3 世界钢都

至20世纪初,匹茨堡的钢产量已占全美的半数,使其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对军火、乃至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也推动了这座“世界钢都”步入自己的黄金期。但伴随着鼎盛的钢铁、焦炭等重型工业生产的是环境的污染与恶化。1941年,匹茨堡通过了《烟雾控制法令》。20世纪40年代,匹茨堡搭建了公司伙伴关系的制度平台——由大财阀梅隆推动建立的由政府领导人、知名学者、大公司总裁等组成的阿勒格尼社区发展联盟(Allegheny Conferenc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ACCD),并成为日后多次为匹茨堡发展提供重大策略的“智囊团”。这个平台调查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提出规划和提案,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促使议会立法,最后通过新组建的城市再开发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URA)实施规划。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公私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以及办公楼宇建设(王兰,顾浩,2013)。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困扰了匹茨堡一个多世纪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推进了包括机场、火车站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园、广场、市民中心、音乐厅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匹茨堡地区从1946年至1970年的第一次复兴(张远凤,赵丽江,2011)。

1907年,匹茨堡市与阿勒格尼市合并,进一步扩大了市区面积。同时,匹茨堡跨越莫农格黑拉河的南向发展也日益加速,因为大批的钢铁厂设置在这一沿河区域,它也成为“世界钢都”在空间上的体现(图6)。此时匹茨堡早已出现较为严重交通拥堵问题,作为应对,相应的交通管制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是在市中心区设置单行道、以及限制路边停车时间来解决(图7)。

1.4 衰落与复兴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发生工业转型,传统的重工业在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让位于新崛起的第三产业,导致以重工业为生存基础的大批中西部(尤其是五大湖地区)城市出现衰退现象,使得这一地区被称为“铁锈带”或“冰雪带”(因为五大湖地区是美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人们用此来比喻该地区衰败的城市的经济状况),同以第三产业、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加州“阳光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匹茨堡因工业兴也因工业衰,原本作为城市发展和经济支柱的钢铁厂大量关停、企业破产,不仅造成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同时也使得原本的钢铁企业集中的莫农格黑拉河以南片区变得极度萧条,甚至成为鬼城。过度依赖钢铁产业使得城市在这批锈蚀浪潮下也一度步入衰落,城市出现了经济下滑、工人失业、人口外迁并减少的趋势,并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了顶峰。

但是衰败之下也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首先,由于城市拥有世界级的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匹茨堡大学,两所学校拥有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工程、基因治疗、神经学、肿瘤学、运动医学、老年医学等)的顶尖专业。通过学、研、产这样的机制,以大学的研究中心为纽带连接研究和产业,匹茨堡大学的医疗研发中心带动了城市的制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则促进城市IT业的迅猛发展。其次,匹茨堡建立了良好的多方合作机制,政府、大学和商界三方紧密配合,推动经济转型,而大学更是经济的引擎(宋冰,2014)。再次,1985年,匹茨堡市长连同阿勒根尼县县长、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茨堡大学的校长一起向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提交了匹茨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匹茨堡/阿勒格尼步入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Pittsburgh/Alleghen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Begin the 21st Century),简称为《战略21》(Strategy 21)。战略明确指出随着21世纪的临近,匹茨堡的经济必须发生转型,从其20世纪广为人知的钢铁生产巨人和企业总部,转变为多元性的经济结构。必须最大限度地抓住当前的经济发展机遇,向高新技术、国际营销和通讯系统等方向发展。多元性经济基础必须同时包括轻工业与重工业、大企业和小企业,并通过高校将研发结合起来(The City of Pittsburgh, The County of Allegheny,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1985)。该战略成功促成了匹茨堡的多元化发展转型,使匹茨堡不再单纯依赖钢铁、医疗、食品等产业,而是形成了以医疗保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机器人、环保科技、特殊钢材等)、金融(PNC银行、梅隆银行)、IT业(谷歌等)及高科技工业(PPG化工、Alcoa铝业、Westinghouse核能、UXS核能、CNG天然气)为支柱产业,高等教育、餐饮食品(亨氏)等多种产业共存并进的多元化格局。

在这些动力作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匹茨堡逐渐复兴,这是匹茨堡史上第二次复兴,也促使了匹茨堡成为美国后工业化城市的先锋。作为美国成功实现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的城市之一,匹茨堡“美国最有希望的后工业化实验”(姜立杰,2005)、“最宜居城市”“最受青年人欢迎城市”等多项头衔,而经济多元化是其中的关键(李振营,2009)。与第一次复兴偏重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营建不同,第二次复兴的重点在于基于产业结构深层转型,而彻底提升城市的环境、文化和空间。

1997年,《匹茨堡下城区规划:21世纪蓝图》(The Pittsburgh Downtown Plan: A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出台,是第二次复兴阶段对匹茨堡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图8)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份规划文件(图9)。该份文件的核心思想是城市中心区经济上的多样化、功能上的彻底去工业化、空间上的艺术化和商业化、以及时间上的24小时化。在这些总体原则上,将下城区分为11个区块,针对每个区块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和规划导则(王兰,顾浩,2013),例如下文提到的文化区。

2 匹茨堡的空间复兴

匹茨堡对于衰败的城市空间和片区的复兴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原址翻新利用,这是西方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和城市复兴(urban renewal)中常用的手法。匹茨堡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后再利用即遵循了世界上流行的工业遗产更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少工业厂房、仓库、码头等构筑物和设施消除了原有的产业和生产功能,而被赋予新的功能,被改造为研发中心(图)、办公楼、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等。以“烘焙广场”(Bakery Square)的改造利用为例,它是纳贝斯克——迄今仍然是美国最大的饼干和休闲食品制造商,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饼干厂的原厂房。1898年企业成立之初原名国家饼干公司(National Biscuits Company),后更名为纳贝斯克。匹茨堡的这家纳贝斯克饼干厂于1918年兴建,80年后的1998年闭厂;2006年匹茨堡市政府宣布这片厂址“枯萎”。2007年,由于得到了环保部(DEP)的资金资助,厂址的环境整治工作启动。改造成功3年后,玛丽奥特春天酒店(Marriot Spring Suites Hotel)正式入驻复兴过的厂址。接下来,许多零售商店、饭店和创新企业也随之进驻,使这片“烘焙广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最早在匹茨堡设研发中心的谷歌,即将中心总部设在翻修的饼干厂厂房内(图10)。遵循谷歌公司在全球各地办公楼设计的惯例,为了活跃工程师们的思维,有很多“脑洞大开”的室内设计(图11)。

改造翻新的对象还包括城市内部老旧的文化设施。例如曾几次被美国音乐公告牌(Billboard)誉为“美国第一音乐厅”的斯坦利剧院(Stanley Theatre)于1987年被扩建为贝内达姆中心(Benedum Center),从原先的单一性电影院扩大为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而始建于1927年的勒夫宾州剧院(Loew's Penn Theatre)因为20世纪60年代受电视普及、人们娱乐方式的改变而变得萧索之后,被亨氏集团、匹茨堡交响乐学会、梅隆集团、阿勒格尼联盟和匹茨堡城市再开发局共同收购,并更名为亨氏音乐厅(Heinz Hall)。经过1967年至1971年以及1995年的两次巨大整修后,成为匹茨堡交响乐团的据点和匹茨堡高雅艺术的演绎中心(图12)。

如果说匹茨堡经济转型背后的推力是阿勒格尼社区发展联盟,那么匹茨堡文化复兴的推力则来自阿勒格尼联盟和亨氏集团下述霍华德·亨氏基金会(Howard Heinz Endowment)联合组建的匹茨堡文化信托基金会(Pittsburgh Cultural Trust)。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恢复和振兴匹茨堡的文化与艺术产业。1989年,它与城市再开发局联手进行了位于匹茨堡下城区的文化区(Cultural District)的规划。如今,文化区的规模已从建设伊始的只有亨氏音乐厅和会议中心两个点,扩大至覆盖14个街区在内的成片区域;文化形式也从古典乐、芭蕾、歌剧等扩大至涵盖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当代音乐、当代舞蹈、创意激发、文艺电影等等(Greater Pittsburgh Arts Council,2010)。

第二种模式是原址新建。这一模式其实已经在《战略21》当中得到了明确。《战略21》拟定了5项专门规划:① 大匹茨堡地区国际机场区域再开发;② 阿勒格尼再开发;③ 莫农格黑拉河河谷再开发;④ 交通改善;⑤ 高校高新技术研究。其中“阿勒格尼再开发”项目中就包括兴建三河交汇大型体育场馆(Three Rivers Stadium)及其附属的科学技术中心,并振兴阿勒格尼河南岸的条带区(The Strip District)(Pittsburgh, The County of Allegheny,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1985)。2002年拟定的《北岸规划》(North Shore Plan,2009年修订)则是专门针对俄亥俄河和阿勒格尼河北岸城区的发展——这片地区以体育场馆及附属配套设施为主(图13)。《北岸规划》的重点在于改进原先的过于疏散的路网结构,恢复为较高路网密度的传统街区模式;同时引入餐厅和娱乐设施,使匹茨堡的这片体育区域能够在没有比赛的时期仍然吸引家庭性体育活动的进行。在这些战略的引导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匹茨堡陆续兴建了不少大型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例如棒球场(图14)、冰球场、赌场等等。这使得匹茨堡成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举办大型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城市之一,也使得匹茨堡在全美建筑和城市设计不景气的背景下拥有美东地区最大的集中区域地产建设项目。新建依然是在公私伙伴关系下进行的,是通过大型项目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张远凤,赵丽江,2011)。

3 匹茨堡与工业精神

匹茨堡无疑是美国工业精神的最佳物化体现,这种精神渗透到匹茨堡从物质到文化的方方面面。这里诞生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后日之美国钢铁公司)、世界级的食品业巨头亨氏公司、西屋电气公司以及著名的梅隆财团等等。其中,美国的钢铁大王和工业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是美国以工业兴的最有名的大财阀之一,其资产曾仅次于以石油起家的洛克菲勒集团。集团创始人卡内基在功成名就、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之后,即将自己的资产全数回馈给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不仅在美国、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基金会,资助各种教育、艺术和慈善事业,这些全部源自他的慈善精神和对财富的认知——“富人若不能运用他聚敛财富的才能,在生前将其财富捐献出来为社会谋取福利,那么死了也是不光彩的”。自此也形成了匹茨堡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良好传统,迄今,匹茨堡的非营利性组织有近3000家,为社会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些都与匹茨堡的工业精神和卡耐基的影响有关——即通过产业积累财富、通过财富反哺社会,以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

卡内基的发家地是匹茨堡,这座城市的命运也与卡内基集团息息相关,匹茨堡市内随处可见这位工业巨头的遗迹。在教育事业上,卡内基于1900年在匹茨堡创立了卡内基技术学校(后更名为卡内基技术学院),1960年代与梅隆学院合并之后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图15),成立于1982年的计算机专业是其王牌专业。也正因此,IT业的全球级公司如谷歌、苹果等都在这里设立了研究基地和研发中心,利用大学的综合研究实力和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提供新鲜的血液;而企业也在资助大学的基础性研究,从而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他设立大学、创办各种研究机构,潜在地帮助了匹茨堡从第二产业向第三、第四产业转型、帮助了匹茨堡的复兴和再生。

在艺术事业上,卡内基及其基金会在匹茨堡资助兴建了四座博物馆,包括美国最早的现代艺术馆——创建于1895年的卡耐基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的美国五大自然博物馆之一的卡耐基自然史博物馆(图16),美国最有名的当代艺术家、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以及卡内基科学中心。其中艺术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由于都由安德鲁·卡内基本人生前亲自捐资兴建,所以两座博物馆位于同一幢建筑当中。这两座博物馆跨越了19、20和21三个世纪,连通了工业和后工业两个时代。旧馆本身是欧洲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以白色石材为主要建材;1974年博物馆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时,新馆采用了简约的现代式建筑风格,以棕褐色石材为主要建材。两座馆通过一片巨大的内庭院有机契合在一起(图17),在建筑特色上充分体现着博物馆的这种时代贯穿特色。

4 匹茨堡与工业文化

工业或者说钢铁是匹茨堡的灵魂,它不仅反映在城市的物质层面,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城市的精神,催生了这里的工业文化。彼得·穆勒—蒙克(Peter Muller-Munk)是美国20世纪的工业设计大师,其个人发展道路也与匹茨堡密切相关。他曾作为银匠和银器设计者在纽约起步,就职于著名的珠宝设计公司蒂凡尼。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的卡内基技术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前身之一)谋得教职,执教于当时美国第一个工业设计本科专业,成为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头人。10年后他离职成立工作室,专注于工业设计、尤其是以钢为原材料的设计。在钢铁之都,穆勒—蒙克将钢这一金属材料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同时和美国当时的波普艺术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简洁明快的工业产品和家居产品,并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用具延伸到建筑,充分发挥了他对未来的想象。

2015年底,匹茨堡卡内基艺术博物馆对彼得·穆勒—蒙克的设计作品设了特展进行介绍和展出(图18),涵盖了他早期的银器设计以及后来大量的工业及家居设计作品。穆勒—蒙克的设计道路无疑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最早的银器属于家用器皿设计;然后过渡到家用工业产品的设计,包括家用电器、厨具、餐具等等(图19);再扩大至家具设计(图20)和室内设计(图),终至大型复杂交通工具(如轮船、飞机等)的设计(图21)。穆勒—蒙克的设计色彩明丽单纯、线条简单明朗,充满了20世纪中叶的气息,而同时在功能和使用上的考虑又极为周翔细致。穆勒—蒙克后来于1945年创办了彼得·穆勒—蒙克联合公司(Peter Muller-Munk Associates,PMMA),这家顶级工业设计公司推动了当时全球的工业设计实践。他本人于1954年出任美国工业设计师学会(Society of Industrial Designers)会长,将匹茨堡工业设计风格传至全美。1957年,他荣任工业设计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的会长,不仅使他成为国际级工业设计大师,同时也将蒙克式的简洁风格继续扩散。可以说,匹茨堡工业文化深深凝练在穆勒—蒙克的工业设计品当中。

结论

上文从产业视角简略分析了匹茨堡两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及空间发展概况,明晰了匹茨堡的命运与美国的工业和企业家文化息息相关。这座具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禀赋的城市抓住了美国产业发展的两次契机——一次是工业化、一次是后工业化,成功使自己成为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引领者。工业化时期匹茨堡的发展动力是以钢铁、焦炭和玻璃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后工业时代匹茨堡成功转型,IT产业、医疗保健和高技术工业等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无论在那一个时期,工业精神都深入匹茨堡的骨髓,不仅在物质领域,同时也渗透在匹茨堡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匹茨堡的教育、文化等事业都是在产业兴隆、产业家捐助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亦带有很强的工业特征。匹茨堡的兴衰成败有时代和外力因素的影响,从内部而言也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和博弈的结果,其中包括官方(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并且可以看到大批非营利性组织的身影。这些要素和特征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别具工业特色的匹茨堡市。其转型方式以及在后工业时代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产业模式,是同类型城市效仿的对象,也为研究美国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

参考文献:

[1]Greater Pittsburgh Arts Council. Sample Testimony for Governmental Hearings. Urban Affairs Committee Hearing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Arts on PA Cities, 2010 [DB/OL]. http://www.pittsburghartscouncil.org/storage/documents/Advocacy/Sample_Testimony_2010.pdf.

[2]The City of Pittsburgh, The County of Allegheny,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Alleghen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Begin the 21st Century [DB/OL]. http://www.briem.com/files/strategy21.pdf, 1985.

[3]姜立杰.匹茨堡——成果的转型城市[J].前沿, 2005(6): 152-156.

[4]李振营. 美国“钢都”匹兹堡转型战略及政策初探[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27(3):76-80.

[5]宋冰. “绣带烟城”:匹茨堡的转型秘方[J].公关世界, 2014(7): 44-45.

[6]王兰,顾浩.匹兹堡中心城区转型的过程及其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13,28(6):36-42.

[7]张远凤,赵丽江.公司伙伴关系:匹茨堡的治理之道[J]. 中国行政管理,2011(9): 86-90.

责任编辑:王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