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马古道生命周期与空间演化研究

2017-01-16李飞

中国名城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

摘 要:我国大型廊道遗产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后,茶马古道的未来走向牵系人心。在廊道遗产视角下,对茶马古道的生命周期和空间结构进行细部梳理,总结出生命周期曲线和空间结构演化的四个阶段。在时空演化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古今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展望茶马古道的未来发展趋势。期望通过对茶马古道廊道遗产进行的新视角分析,引起更多学科领域专家对茶马古道给予关注与研究,进而促进茶马古道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茶马古道;廊道遗产;生命周期;空间演化

Abstract:With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huge heritage corridors in China are becoming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After the Silk Road and the Great Canal of Beijing-Hangzhou successfully declared the World Heritage, Tea-horse Ancient Road, another classical heritage corridor in our country, is the most concern of peopl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corridor,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life cycl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ea-horse Ancient Road, and then divides the life cycle and spatial structures evolution into the four phases.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ving, the author will compare the functions of ancient and modern, so as to prospect the ancient roads development trends. The author also hope that high-level experts in wider range of areas can give their concerns to and research on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cious heritage.

Key words:Tea-horse Ancient Road ; heritage corridor ; life cycle ; spatial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65(6)

1 引言

我国大型廊道遗产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经济发展、文化自觉、区域联动、旅游繁荣共同作用的晚近现象。2014年6月,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于此同时,茶马古道和北京城中轴线均加快了申遗步伐。2015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美丽中国——2015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这些是廊道遗产在实践领域的进步,同时为廊道遗产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廊道遗产是在绿道、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遗产历史状况和遗产保护开发现实情况提出的新概念,同时也是大型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的新理念、新方法[1]。廊道遗产时空演化与功能演进通常协同发展,其当代功能的挖掘与发挥,有赖于对其生命周期规律的把握和空间结构演化的有序解析。本文以茶马古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时空两个维度的演化研究,以期有助于茶马古道廊道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永续利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2.1 我国典型性的廊道遗产

廊道遗产是指历史上或现代社会中,曾经或正在发挥交通运输功能的、由人的空间移动或人工建造形成的、跨越不同地理或文化单元的地上线路或水上通道。对照廊道遗产概念可知,茶马古道是一条非常典型的廊道遗产。1990年7月至10月,云南大学教授木界弘、北京大学陈保亚等六人在滇藏川地区进行了长达100多天的徒步,实地考察茶马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总共行程2700多公里。六人于1992年底合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名称。自茶马古道命名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迅速发展,一批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逐渐形成。因旅游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当地文化变异、文化遗产破坏等负面问题说明了对茶马古道的科学研究迫在眉睫。

2.2 当前研究相对薄弱

尽管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和丝绸之路同样久远的年代,但对茶马古道的正式研究只是近十多年的事情。即使将1941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方国瑜发表的《云南与印度缅甸之古代交通》一文作为茶马古道研究的开端,也只有七十年的时间。相比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廊道遗产的研究显得短暂得多。此外,对茶马古道的研究薄弱还表现为两个局限性。一是地域的局限性,即目前研究茶马古道的学者主要来自云南和四川,再具体说是昆明和成都,尚没有在更广范围内形成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氛围。二是学科的局限性,杨福泉教授(2011)曾指出,目前关于茶马古道的论著,除了部分从历史、宗教、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功力比较深厚外,更多的是边走边看边记录的游记和图文实录,而严谨地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深钻细研的学术著作和田野调查民族志等还很少,特别是对沿线的村镇、商帮及其经济和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细致调研的还不多见[2]。由此可见,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不仅期待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的出现,而且期待着学科的多元化和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2.3 欠发达地区研究意义重大

茶马古道位于中国西南,其所在的川滇藏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茶马古道的研究和廊道遗产的构建对茶马古道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政治稳定、民族交往和国际交流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茶马古道自古就是藏汉等西南各民族进行贸易、相互交往的走廊。茶马贸易给昔日茶马古道沿线带来了繁荣,而如今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西南省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茶马古道的联合开发可以为川滇藏的旅游业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三省区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契机。此外,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的特征,其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原始森林、高山植被、雪山河流等极具影响力和震撼力。对茶马古道环境保护的研究也有助于保护茶马古道沿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3 茶马古道的生命周期演进

作为我国一条典型的廊道遗产,茶马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生命周期经过了开拓期、繁荣期、衰落期和复兴期。就生命周期曲线来看,它符合典型廊道遗产生命周期曲线特征。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上没有中断期(图1)。

因为,中国大西南山谷河沟地形复杂,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独龙江等大江把横断山脉切割成许多峡谷,在寒冷的雪山和炎热的峡谷地带,现代化的公路和铁路很难建筑。在这样艰难的地理环境中,茶马古道和马帮顽强地生存下来。不过,在现代商业和交通发展中,茶马古道的传统交通功能大大弱化甚至消失了。但是,茶马古道已经演化成遗产而存在,它在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传承地域文脉、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沿线区域合作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强大功能。

3.1 茶马古道的形成(开拓期)

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商业行为,伸向中国内地、印度、东南亚的古代文明古道[3]。由这一概念,我们可将茶马古道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解读。广义的茶马古道是指以滇、川、藏为中心,包括湘、黔、桂等中国西南省区及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传统交通商贸线路。而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起始于滇川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和马匹贸易中用马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换取藏区优良马匹的交通运输线路。(表1)本文将以狭义上的茶马古道作为研究范围。

关于茶马古道的起源,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般认为,茶马古道在秦汉时期已见雏形,它的前身包括秦朝时期修建的五尺道、灵关道和汉朝时期修建的永昌道。(表2)

但是,茶马古道的真正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其中有三个原因促成了茶马古道的形成:一是,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南设府管辖,加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联系,沿途馆驿的设置为交通发展打下了基础。二是,饮茶风气盛行,唐朝后期很多城市出现茶馆,茶叶种植遍及各地,与此同时,藏民开始有了喝酥油茶的习惯,以分解体内因过多肉食摄入而沉积的脂肪。《汉藏史集》记载,在赞普赤都松赞在位时吐蕃已出现茶和茶碗,称“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且对不同种类的茶已有所区分和了解,并且还提到一本记载如何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书,名为《甘露之海》[4]。明代《严茶议》中记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三是,战争不断,对战马需求量大,藏区和川滇地区的优良马匹向中原地区运送。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在中国古代的西南应运而生了。

3.2 茶马古道的兴盛(繁荣期)

元明清时期,茶马古道快速发展直至鼎盛。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铁骑南下,灭亡了大理国,云南地方政权消失,重新回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元朝在藏区大兴驿站,为茶马古道的贯通和交通网络形成打下了基础。

明朝时期,政府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统治,特别重视茶在稳定藏区秩序、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制定了关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等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抑制茶商投机倒把[5]。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马,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因此,茶成为明朝政府牵制、笼络藏区僧俗首领和对其优予贡利的主要物品[6]。从另一方面来说,明朝一直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战争需要大量的战马,但是中原战马出产不足以保障战争的需求,政府要从藏区购买大量的优良马匹作为战马,这就有利地促进了茶马古道的繁荣。

从茶马贸易的线路来看,据《普洱府志》记载,明清时期以普洱府(今宁洱县)为源头出境的古道共有五条:进京官马大道、普洱—西藏茶马大道、普洱—江城茶马道、普洱—澜沧茶马道和普洱—易武茶马道。这些古道走向明确,支线纵横交错,遍布整个西南地区。由此,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贸易繁荣可见一斑。

此外,清朝时期,政府对茶马贸易的管制有所松弛,从事私茶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雍正十三年,官方主导的茶马交易终止,马帮逐渐兴起。与此同时,云南外运货物总量大增,茶和盐等云南特产成为各路马帮运输的主要货物。马帮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有利推动了茶马古道的快速发展。

3.3 茶马古道的衰落(衰落期)

茶马古道的衰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深一步讲,是经济发展对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升级这一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茶马古道沿线区域交通状况不断地改善,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地升级,这对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地方经济是有利的,但对于保留传统的古道文化、马帮文化以及古老的交通运输路线却是不利的。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面临着衰落或消失的危险,这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茶马古道沿线区域交通快速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清末到抗日战争前,二是改革开放以来。1895年,中法战争结束,法国人获得了在云南的铁路修筑权,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此后,贵昆铁路与成昆铁路相继修建。自1924年到抗日战争前,云南境内一共修筑了3345.4公里的新公路。铁路和公路的修建使商贸交通和货物运输由传统的茶马古道转向了现代化交通,茶马古道快速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继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伴随着各个地区之间贸易、文化、旅游活动的日益频繁,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公路、铁路取代了乡野小路,高速公路和飞机航线又代替了铁路和公路。茶马古道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的文化和精神符号,它在几乎失去传统的交通功能的同时,又增添了很多新的现代功能。

3.4 茶马古道的复兴(复兴期)

1990年,木霁弘等六人对茶马古道进行了全程考察,并于1992年出版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书中正式使用“茶马古道”这一概念,使茶马古道在两千多年之后第一次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名字,它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复兴的标志。此后,考察者们相继发表论文就茶马古道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这种探讨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兴趣,茶马古道研究体系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起来。2000年以后,关于茶马古道的影视作品、历史和旅游书籍陆续与观众见面,影视作品包括《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年)、《大马帮》(2004年)、电视剧《茶马古道》(2005年)、NHK纪录片《茶马古道》(2008年)等,书籍有《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考察纪事》《西行茶马古道》《又见茶马古道》《行走在茶马古道》等等上百种。2007年,云南大学成立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2006、2010和2011年分别于重庆、丽江和雅安召开了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截止2014年末,在中国知网以“茶马古道”为“篇名”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章783篇。一时间,茶马古道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茶马古道沿线的城市和古镇也成为了旅游者竞相奔赴的目的地。茶马古道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在复兴之路上。

4 茶马古道的空间演化

茶马古道的空间演化没有生命周期那么脉络清晰。直至目前,学术界对茶马古道的范围和走向还存在诸多分歧,这给研究茶马古道空间结构演变提出了难题。为了研究的相对准确性,本文以地域权威作为标准,即以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云南社会科学院等院所和高校学者的普遍意见为依据,对茶马古道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初步研究。

4.1 茶马古道线路和走向的确定

在《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在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内涵宏大,它是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7]。学者们对茶马古道范围和走向的研究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的。

以周重林和凌文锋(2010)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除了滇藏和川藏线路外,茶马古道还有第三条线路——青藏线路,即从西宁到西藏的唐蕃古道。该道从西宁出发,经过日月山和湟源区域,到玛多、玉树、杂多、安多后,与川藏茶马古道在那曲汇合,从当雄进人拉萨[8]。但是,由于茶马古道的主要商品载体是茶,云南和四川是茶的原生地和原产地,因此,青藏线在本文中不被视为是茶马古道廊道遗产的组成部分。《宋史》中有记载,禁南茶入陕西,以利蜀货。这表明在茶马古道的形成时期,茶马贸易重心就偏向了四川等西南地区。

学者们在研究中对滇藏和川藏茶马古道也有新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川藏茶马古道从四川成都(或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到拉萨。滇藏茶马古道大致是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往大理、剑川、丽江,经奔子栏至聿赉城,进入西藏后经盐井再沿澜沧江至芒康、左贡,然后分道:一道经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前往拉萨;另一道经由八宿、波密、林芝到达拉萨。同样,沿途也有多条支线廊道与这条主干廊道相连。

可见,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是以茶叶为纽带的网络,其中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川、滇、藏地区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各路马帮交会最为频繁的地方[9]。

4.2 茶马古道的空间演化

茶马古道起源于秦汉,形成于唐和北宋。它是随着茶叶为载体的商贸日趋发达,宋、元、明、清历代大大强化了这条道路,由此形成了亚洲大陆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10]。可见,茶马古道商贸交通网络庞大而复杂,它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茶马古道空间结构要素包括节点、廊道和辐射域面。很多城镇(节点)因茶马互市而兴、因古道(廊道)繁盛而兴,也伴随着贸易和古道的衰落而衰落或消失,与此同时,这些城镇(节点)的存在也决定着古道(廊道)的走向以及商贸交往所影响的范围(辐射域面)。

茶马古道空间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阶段、形成阶段、发展成熟阶段、衰落阶段①。(图2)

茶马古道早期阶段(a)是以唐代以前形成的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为主干廊道,以成都、昆明、大理为中心城镇形成的道路体系。秦汉时期修筑的这几条道路主要以稳定政权和军事征服为目的。当交通道路打通之后,开始服务于商业贸易,并且这些商贸触角一直伸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为茶马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茶马古道形成阶段(b)在唐、五代和北宋时期。唐代,吐蕃在青藏高原兴起,与唐朝有着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此时,中原逐渐形成的饮茶之风也传入藏地,尤其是唐玄宗以后,茶在藏地从上层人士和寺院僧侣的保健品转变为普通百姓的饮品。晚唐、五代和宋朝时期内地战乱连绵,对战马需求量大,中央政府为了借助茶叶贸易换取藏地优良战马并加强与藏地政治联系,因此建立了茶马互市制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茶马古道正式形成。在地理空间上,历史上的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部分路段衰落,沦为支线廊道;而其它部分路段则由于茶马互市而得到加强。总体形成了两大产茶区——云南思茅(今普洱)和四川雅安与藏地中心——拉萨之间的商贸交通线路,即茶马古道主干廊道。思茅、雅安、拉萨也升级为中心城镇,此外,成都、昆明、大理、昌都四地或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或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也继续或开始扮演茶马古道上中心城镇的角色,理塘、芒康、临沧等中继站功能逐渐显现。各级节点影响的辐射范围还很有限,只局限于周边地区。茶马贸易推动了茶马古道的形成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新兴的城镇节点功能也主要是为茶马贸易服务的。

茶马古道发展成熟阶段(c)也是茶马古道商贸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完善阶段。元明清时期,川滇藏地区处于同一个政权的统治范围之内,众多驿站的设立,为川滇藏地区道路交通网络的形成打下基础。而且,各地在继续茶马贸易的同时,将茶马贸易的外延扩大,毛皮、药材、虫草、布匹、皮革、丝织品、器皿、棉布、盐、酒、香烛、铁农具、日用品、武器等等都作为商品在川滇藏贸易中往来交换。一些分散于各个城镇的专业技师和工匠也为这些城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这些城镇的升级,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林芝、理塘等城镇成为次级城镇。在茶马古道的发展成熟阶段,在主要茶产区和藏地中心拉萨之间的线路已经不止一条,主干廊道和支线廊道并行或交错形成的网络。新线路的形成也带动了一批中继站的兴起,如道孚、炉霍、甘孜、察雅、类乌齐、洛隆、尼屋、盐井、德钦、剑川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茶马古道网络的伸延一直可至尼泊尔、印度、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国际化交通贸易网络的形成也标志着茶马古道进入了成熟阶段。

茶马古道衰落阶段(d)有两点所指,其一是传统的马帮行进线路衰落,其二是古道沿线一些中小城镇的衰落,而并非川滇藏贸易往来的衰落,也并非大城镇(市)及其之间交通干线的衰落。相反,20世纪以来,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区域贸易日益频繁,城镇(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交通线路不断向现代化演变升级。对比图2(d)和(b)两幅图,(d)似乎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比形成阶段(b)有所加强。实际上,此时连接中心城镇成都、昆明、大理、西双版纳、拉萨之间的线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思上的茶马古道,而是被318国道、213国道、214国道、320国道、昆大高速、大丽高速、昆大丽铁路、昆明-大理航线、昆明-丽江航线、昆明-香格里拉航线、昆明-西双版纳航线、昆明-拉萨航线、丽江-拉萨航线、成都-拉萨航线等交通线路所取代。这些现代化的交通线路承载着这些城市客货流、信息流、资本流等作快速传递。而这些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辐射到周边的城市和乡村,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此外,茶马古道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因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动开展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但是,即使是在茶马古道复兴时期,从茶马古道的空间格局上看,也不会再恢复到它成熟时期(c)的格局。今天,对茶马古道传统线路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挖掘,只是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古道,而并不一定是完整的古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茶马古道的历史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5 结语与展望

茶马古道不仅是古代亚洲最复杂、最庞大的商路网络,更是一条凝聚我国西南各民族人民精神与智慧的文化之路、生命之路。从物化空间来看,茶马古道曾经繁忙的道路和繁荣的城镇很多正在面临衰落或消失,空间结构正在经历剧烈变化。这是由于现代交通发展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所致,是不可避免、抑或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意味着茶马古道的真正衰败。恰恰相反,当今的茶马古道正在以中华民族珍贵的廊道遗产之姿态,被全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在其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中正在经历复兴阶段。茶马古道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如此宏大的历史潮流下,茶马古道廊道遗产应受到科学的保护和妥善的开发,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当代功能应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本文仅从时空演化视角对茶马古道廊道遗产进行浅显的梳理,期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学科领域、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更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关注,以共同推动茶马古道的保护与研究永续发展。

注释:

①关于时空异化现象(在茶马古道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中有“复兴期”,而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中没有“复兴阶段”)的解释。这是因为,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公路、铁路和航空)取代了崎岖的马帮小路,很多曾经繁忙的古道和繁荣的城镇逐渐没落,最终消失。如今的这些交通线路不能视为茶马古道,所以从空间结构上看,茶马古道没有得到复兴。但现代社会对茶马古道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作为廊道遗产,茶马古道因地域文化、民族精神、旅游开发而焕发出新的活力,表明它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复兴期。

参考文献:

[1] 李飞, 宋金平. 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J].人文地理,2010(4):74-77+104.

[2] 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1(4):57-61.

[3] 木霁弘,陈保亚.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4]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5] 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53-55.

[6] 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西藏研究,2002(4):49-57.

[7] 木霁弘,陈保亚,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8] 周重林,凌文锋.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华文化遗产,2010(4):35-41.

[9] 谷中原,鲁惠.西南地区茶马古道论略[J].茶叶通讯,2007(2):42-44;46.

[10] 木霁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蒋亚林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煤粉热水锅炉生命周期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
塑料包装生命周期绿色化浅论(四)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
塑料包装生命周期绿色化的浅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