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奥运场馆建设的比较与反思

2017-01-16祁嘉华刘倩

中国名城 2017年1期

祁嘉华+刘倩

摘 要:奥运场馆建设是奥运会承办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在人力和物力上做出最大努力和付出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由此将得到展现,并综合反应出承办国的文化实力。因此,在场馆建设的论证阶段,从文化角度的研究往往比技术角度的研究更重要。2022年将在北京市与河北张家口市举办的冬奥会,是中国再次面向世界的一次机会,同样要再次面对奥运场馆建设的问题。分析当今的世界形势,总结过往奥运场馆建设的得失,为将要展开的奥运场馆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奠定设计思路,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奥运场馆建设;世界主流分析;未来场馆展望

Abstract:Olympic venu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lympic Games, so host countries always do their best on the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ll of these can reflect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culture power. So the research of cultu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earch of technology in the proof stage of venue construction. Winter Olympic Games held in 2022 in Zhangjiakou Hebei Province is a chance that China faces the world once again, in the same time we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Olympic venues construction.Analysis of the current world situation, summarizing the gain and loss of past Olympic venues construc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oing on right now of venues and laying the design thinking no doubt have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Olympic venue construction ; the world mainstream analysis ; looking to the future of the venu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60(5)

1 导语

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市河北张家口市举行。对于曾经成功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中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作为一种大型的国际赛事,所有承办国都会高度重视这项活动。为了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承办国都会不遗余力地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最大保障,包括调动最好的场馆设计力量。于是,承办一次奥运会,既是举办国硬实力的展现,也是举办国软实力的彰显,而这两者的集合,构成的恰恰就是举办国的文化实力。

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水平的体现,它既包含物质产品构成的硬件,也容纳了以精神为主体的软实力。由于任何物质活动都是在某种精神的指导下完成的,最终反应的仍然是活动者的精神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比单纯地从技术的角度思考问题来得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本文试从从这一视角对奥运场馆建设进行认证。

2 世界奥运场馆建设巡礼

对奥运举办国来说,场馆建设是一项重量级的建设项目,会招揽各方有实力的建筑设计师,使设计出的场馆既能够看齐世界水平,又能够展示国家形象,成为举办国建筑设计和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标志。因此,透过奥运场馆建设,最能体现的不仅仅是举办国的经济实力,还能反应所在国当时社会的基本诉求。这一点可以反应在场馆建设的各个环节上。

2012年在英国举办了第30届奥运会,其主场馆下小上大的造型,犹如一只大碗,并获得了“伦敦碗”的绰号(图1)。与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一样,“伦敦碗”也使用了钢架结构,但是并没有像“鸟巢”那样周身上下钢筋铁骨。

正如主创建筑师飞利浦·詹森所说:“我很喜欢北京的奥运场馆,但没想继续像北京那么做”。

透过“伦敦碗”的外在造型,仔细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我们能发现不少新意。首先,与“鸟巢”固定座位为主的设计思路相反,“伦敦碗”的临时看台数量远远大于固定看台,其中的8万个座位,只有25000个是固定的,上部的55000个座位都可以拆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可伸缩场馆。奥运会结束之后,这里便瘦身为一座中型社区体育场,承办各种中小型的群众活动,避免了过大场地的高昂养护费用和难以出租的尴尬,为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伦敦碗”也是节能型建筑的典范,在降低碳排放呼声日高的形势下,该场馆十分注重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比其它体育场少用了75%的钢材。另外,“伦敦碗”的另一大特色是废物利用,所使用的低碳混凝土,其材料来源于某种工业废料,较一般水泥降低了40%的耗碳量,体育场的顶环更是由剩余的煤气管构筑而成。总之,“伦敦碗”以看得见的方式实践着2012伦敦奥运会“减量,再用,循环”的理念,也因此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和韩国也有过奥运场馆建设的经历。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日本的东京举行,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的汉城举行。当时,这两个国家不仅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上一致,是亚洲最富足的国家,在奥运场馆设计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首先,同是将凸显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作为设计宗旨。汉城的场馆在选址上明显采纳了“阴阳相生”的传统理念,以南汉山城为背景,使场馆与城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外观形态上,场馆的造型如同历史上的“白磁缸”(图2),形状曲线和巨大的楼阁式造型都充满了韩国传统建筑的意味。为了凸显民族特色,设计师宁可将部分竞技场馆转入地下,硬是在中心广场的南部开辟出一个直径为300m的民俗表演广场。

日本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东京新宿区霞丘町,是东京都最主要的运动场地,日本国家足球队的主场地,亦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要举办场地。美国建筑评论家马里奥·萨瓦多理是这样描述这一建筑的:“建筑采用了令人惊叹的帐篷式屋顶,其中的一座屋顶的缆索一端支撑在雕塑一样的高塔上,另一端固定在体育馆的墙上。”采取这样的外观设计有后现代建筑的特征,但是又不是西方建筑的移植,而是充分考虑到日本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比如屋顶造型显然考虑到当地多风雨和地震的因素;富裕动感的外观造型,与大和民族海洋性的性格特点相吻合。在体育场的正门处还留出了铭记英雄姓名的地方,正面刻着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标志,两边分别刻着在本次运动会上夺取金牌运动员的名字、国籍和项目,显示出日本民族崇敬英雄的传统。当然,只有对民族传统十分熟悉并存有深深敬意的人,才可能在设计时将这些因素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日本和韩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本国的建筑设计师。

3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得与失

“鸟巢”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2008年3月完工。这个面积达25.8万平方米的巨大建筑全部采用钢材,从外面就可以看到结构,立面与支撑是统一的。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咬合,汇聚成网格状,就像一个巨大的编织物,将建筑物的立面、楼梯、碗状看台和屋顶融合为一个整体(图4)。造型、材料和施工难度方面的不同凡响,使“鸟巢”的总造价达34亿元人民币。巨大的投入,让“鸟巢”的外观造型确实新颖奇特,使用寿命也可以超过100年,并于2014年入围“中国十大当代建筑”。然而,随着奥运圣火的息灭,沉浸在热情中的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鸟巢”。在更广泛的知识背景下展开分析的时候,人们才逐渐看到隐藏在这座庞然大物背后的一些情况——

3.1 海量的钢材带给环境的影响

“鸟巢”的外部造型全部采用钢材完成,用量为4.2万吨,如果加上混凝土中的钢构件、螺纹钢等,整个工程总用钢量达到11万吨。钢结构在现当代建制史上确实有过重大贡献,比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图5),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图6),都是世界上由钢材建造的大型工程建筑,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的建筑奇迹。在各种材料中,钢材的可塑性和耐久性有着巨大的优势,常常被用来建造一些在造型和功能上有难度的建筑。但是,钢材对能源的耗费、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任何传统的建筑材料。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降低碳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已成为世界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鸟巢”设计,面对远远超过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克林大桥的耗钢量,我们仿佛在这座21世纪的建筑中,看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影子。这样的联系并不过分,因为,我们的不少同胞,甚至是主流媒体,津津乐道的只是“鸟巢”造型的奇特和巨大的形式,并不知道达到这种效果要付出多大的环境与能源代价,这种建筑与当今世界的绿色潮流存在着多大的距离。

3.2 怪异的造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鸟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将建设地点选在古城南北中轴线的北段,就是一种文脉继承上的考虑。然而,“鸟巢”以及周边的建筑明显属于后现代风格,没有任何要素可以与中轴线上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钟鼓楼等古典建筑相呼应,实际上成了一个孤立的存在,与这座城市的文脉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单体建筑,“鸟巢”的设计确实有出色之处;但是,放在北京这座历史性城市的大空间里,尤其是在历史文化高度集中的城市中轴线上,“鸟巢”的出现则显得突兀。从地理环境上看,北京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北面有蒙古荒漠,冬冷、春旱、多风沙是这座城市主要的气候特点。“鸟巢”的设计者显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更没有考虑这样的气候条件将会给这座建筑的后期养护带来怎样的麻烦。于是,建成后的“鸟巢”明显“水土不服”——尽管每年都会付出高昂的清洗费用,“鸟巢”还是会因为复杂的覆膜钢结构外表落满了灰尘,而经常处于“风尘仆仆”的状态。

3.3 学术地位悬殊产生的影响

“鸟巢”设计方案是在国际竞争背景下选定的。看一看“鸟巢”方案由设计到评审的全过程,中外力量悬殊的倾向十分明显。在最后选出的13个设计方案中,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韦斯特设计公司与联合设计的“鸟巢”方案脱颖而出,之所以是瑞士公司牵头,是因为这两位掌门人在2001年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在最后的评审环节,13名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中,尽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但是,其中的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也在2000年获得过普利兹克奖。普利兹克奖被视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与这样的设计师搭班,对于还没有多少国际设计经历,更谈不上获得国际大奖的中方设计人员来说,在方案设计和评选的关键时刻,恐怕很难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在这样悬殊的实力对比中,强者的意志显然是主导性的。为了保障强势一方制定方案的顺利实施,运用高耗能的材料而牺牲环境,以标新立异的造型而无视当地的文化传统,不顾当地气候条件而造成高昂的后期维护费用等问题,则是无法避免的,其影响也是长期的——随着设计费用的结算完毕,“鸟巢”与设计者再无任何关系,不过,“鸟巢”身上留下的所有后遗症,却要由所在国来默默地去承担。

“鸟巢”绝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世纪之初,加入“世贸组织”的喜悦之情很快扩散到了各行业,并迅速转化成了具有行业特点的行动。以建筑业为例,从设计理念到施工技术,从设计单位到大专院校,全盘西化成为潮流,个别缺乏文化素养的院校甚至喊出了“全盘西化才能拯救中国建筑”的口号。在这样的环境里,与“鸟巢”前后出笼的还有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等一大批标新立异的建筑,并很快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呈抢滩夺地之势。奇怪的造型,庞大的体积,高昂的造价,既冲击着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也挑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些拥有民族情感的建筑师很快便从中发现了危急:“中国的建筑市场,正在沦为西方建筑师施展怪念头的试验场。”

4 冬奥会场馆设计展望

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建设显然不能再走这样的路子。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建筑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对城市,尤其是对国家的文化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于是,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形成了各种针对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方针政策。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10月,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不要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2014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全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留住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记忆”;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将保留“中国城市特色”提到了议程。国家的层面如此密集地关注城市问题,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绝无仅有,这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也反应了文化缺失给中国建筑界造成的后果之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上考虑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设计,以下几个方面显然是要倍加关注的——

4.1 关注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这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根本宗旨,也是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我们有责任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各项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以跟上世界文明的大潮流,切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国形象。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场馆建设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2016年巴西的里约奥运会更是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可能给纽约、上海、香港、威尼斯、冰岛等沿海城市造成的灭顶之灾,以高科技手段制作成节目,在举世瞩目的开幕式上展现给全世界。可以肯定,低碳减排、保护环境、珍惜自然,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

4.2 关注本土文化

在全球化已成大势的今天,本土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律,能够留存下来的多是优秀文化,反之则会被淘汰。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法则。为了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优越性,有实力的国家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增强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继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在提高文化自觉中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和韩国在奥运场馆建设上之所以那么强烈地突出本土特色,说明两国政府都将举办奥运会看成了弘扬本土文化的千载良机,而不是狭隘地去炫耀拥有了多么财富。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将“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禁止再建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既是给缺乏文化主心骨的建筑界以当头棒喝,也是在呼唤国民的文化自觉,努力塑造有文化内涵的中国形象。

4.3 关注中国设计

大型标志性建筑是否启用本国的设计师,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建筑界的成熟程度,也可以反应决策者对本国文化的态度。因为,只有本国的设计师,才有可能将本国的自然和人文烂熟于心,懂得如何尊重本国的传统和习惯,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设计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国际活动中,各国都会十分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同时也会在这种“身份和形象”中反应出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文明水平。奥运场馆设计无疑也是关乎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大工程。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确实需要学习甚至是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但是,绝不能将过程当成目的,固步自封甚至数典忘祖,以模仿西方为满足而忘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更何况,盲目西化造成的城市人文环境的异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国家形象和百姓健康付出了沉重代价。应该看到,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目前已出台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方针政策,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了一批有技术更有情怀的本土设计师。

回顾世界奥运场馆建设,是为了开阔视野;分析本国奥运场馆建设的得失,是为了更上一层楼;在此基础上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为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建设能够在这样的大格局中孕育萌生,那将是中华民族建筑史和奥运发展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马里奥·萨瓦多理.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陆元鼎.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林宪德.绿色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曾昭奋.清华建筑人与国家大剧院 [J].读书,2008(7).

[5]梁爽.后现代建筑在中国——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大楼为例 [J].华中建筑,2010(7) .

[6] 祁嘉华.开启营造文化研究新里程 [J].瞭望,2016(20).

责任编辑:蒋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