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中的企业角色

2017-01-16任文伟

中国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

任文伟

美国著名环境思想家莱斯特·布朗先生在2001年出版的《生态经济》当中,首次提出将经济作为生态的子系统,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003年,他又在《B模式》当中,反思了西方基于“化石燃料、以汽车为中心以及一次性经济”的传统方式,并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将生态和环境纳入到经济体系来考量的“B模式”。布朗先生的著作,敲响了人类生存危机的警钟,我们看到他的忧虑甚至焦虑的同时,也看到了在目前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之一的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尴尬关系。

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当下,这种尴尬关系也无法避免。在倡导生态文明的背景之下,企业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如何超越与政府、公众的博弈,更主动积极地应对挑战,并在未来的新发展理念中超越自我,真正引领社会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这是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

解决环境问题,企业应从“自我救赎”走向“自我实现”

在现代工业文明当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们称之为环境“原罪”。无可厚非的是,在现行的社会经济规则中,追求利润始终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但是,当我们超越经济系统,放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当中来看,这种要务和动机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损,终将危及到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所以,如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化解企业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博弈,真正实现环境治理中的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在反思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环境的认知也在“协同进化”。一方面,政府改变了只是通过企业创造财富,单纯追求GDP的认识,开始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法律法规监管企业的生产行为,建立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并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效率;另一方面,企业也在不断提升对环境的认识,从非法排污,到最简单的合法合规,进而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单纯地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层面看,这最多只是企业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的“自我救赎”。因为CSR把企业的商业利益与环境的公共利益分割开来,给人感觉还是企业在为自己的环境“原罪”还债。由于很多时候CSR与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没有太多关联,虽然在政府和公众舆论的监督下,企业履行了社会义务,但难免有负担或“作秀”的成分,一旦经营状况不佳,就不可持续。

如何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从简单承担社会责任,转变为将环境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所有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发达国家,由于逐渐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政策法规,以及公民环保意识及环保组织的兴起,企业一旦没有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不仅会受到政府法律法规的惩罚,其产品也会受到消费者的抵制。一方面,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调控和声誉风险;另一方面,企业更主动的环境友好行为(如能效、水效的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都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而成本节约是提升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把外部压力转换为内部驱动—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发展战略、利润实现、品牌建立和全产业链管理的综合性的绿色发展“自我实现”。

1996年的美国生态学会年会上,众多科学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指出了一个方向,把生态学融入到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产业生态和环境伦理五大领域。2014年,中国政府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并与“四大建设”融为一体,共同发展。201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这些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企业而言既充满挑战,又孕育着无穷的绿色商机。

WWF在水资源管理创新中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水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它既是不同流域中的江河,也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不仅导致了流域的污染问题,还增加了民众的生活负担。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和解决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 尤其是2015年“水十条”的颁布,提出从传统的水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两手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基于国际上流域保护的经验,WWF自2009年开始,将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和多方参与的水管理创新(Water Stewardship)模式引入长江流域,特别是赤水河、洞庭湖和太湖流域,通过加强企业、社区、政府的多方联动,形成“共享机遇,共担风险”的共识,共同推动水污染防治和流域综合治理,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改变过去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猫捉老鼠”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游离在外的局面,真正实现在一个流域内所有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与社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治理水环境的愿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企业意识到水资源引发的商业风险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这些风险包括:物理风险—水资源短缺、过量或水环境污染的结果;监管风险—随着水可获得量减少与污染的增加,关于水的规章制度势必会愈加严格;声誉风险—公众和媒体日益高涨的对水环境的意识。最终这些风险会转化为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只有意识到风险,才会有内在驱动力参与进来。

另外,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除了设计惩罚性制度外,还需要设计出基于市场机制的激励性制度。WWF与德国投资与开发银行(DEG)在减少企业水风险方面进行合作,开发出一套评估企业水风险的工具(Water Risk Filter),帮助投资者理解和分析他们在水相关问题上面临的商业风险,并本着减轻商业和环境两方面风险的目的,为尽责的投资者提供知识,和客户共同致力于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项目的意图并不是简单地从投资组合中突出或消除一些“高风险”公司,甚至引导未来的投资方向,而是在公司内部和外部为改善绩效创造机会。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超脱于风险之上,创造崭新的机遇,趋利避害,转危为安。

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与WWF合作开展“水管理创新项目”。例如,金融行业巨头汇丰银行,于2012年启动了“汇丰水资源计划”,围绕“健康河流、健康企业、健康社区”三个主题,在包括长江在内的全球5大流域开展水资源项目;饮料行业巨头可口可乐公司,于2013年在全球启动淡水保护合作项目,围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Fresh Water)、打造可持续价值链(Value Chain)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Value Nature)三个方面,致力于保护和恢复11个重点水域生态系统;著名服装品牌H&M,也于2014年在太湖开展水管理创新项目,围绕纺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节能改造、相关政策的倡导等推动整个纺织行业的绿色转型,以及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太湖流域治理新模式。

企业参与的水管理创新项目的主旨,是帮助自身及其供应链更好地评估所面临的挑战,并且规划和设计可行的企业水战略,不论是金融、服装、食品、饮料或是采矿等行业,只要这些企业与水资源相关联,相信一定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发现更多的商业机遇;也一定能够将企业客户、政府、NGO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团结起来,共同贡献于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并最终实现企业转型,从单一创造经济价值,到在经济、社会、环境交界面创造共享价值(CSV,Creating Shared Value)。

猜你喜欢

水资源生态环境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环境清洁工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