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及理性消费指导
2017-01-16宋景华杨雪莹
宋景华, 杨雪莹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及理性消费指导
宋景华, 杨雪莹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河北省工、农、医、师范、经济5类高校1 500名大学生进行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理性消费占主流,存在分层消费、依赖性消费、同群效应消费等特点,贫困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遵循理性消费原则,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鼓励贫困大学生合理消费、引导中等消费水平大学生科学消费、教育高消费水平大学生适度消费等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理性消费指导
2016年8月一则“女大学生为买衣服欠七万元债务”的新闻将校园借贷推上风口浪尖,同时也使大学生消费问题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对象。近年来,大学生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问题不断被大众所诟病。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解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状况,本文对河北省工、农、医、师范、经济五类不同的高校,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227%,回收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一、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
(一)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
1.经济来源
在经济来源方面,河北省大学生以家庭给予为主,奖学金、勤工助学金、国家贷款多渠道发展。47.8%的学生家庭给予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为80%~100%,9.2%的学生经济来源的20%~50%来源于国家贷款(见表1);22%的大学生奖学金在其经济来源中占比5%以下,26.5%的学生勤工助学与其他兼职活动在其经济来源中占比5%以下(见表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国家贷款、奖学金、兼职在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较低,但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宽广多样化了。
2.消费结构
在消费结构方面,河北省大学生消费呈多元化趋势。学生月消费平均额为700~1000元,其中月饮食平均消费为500~700元,为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项目。购买生活用品与形象建设费用月平均消费额均为100~200元,是除饮食外,每月学生最大的两项开销。学习、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的月平均消费额都为50~100元,每月河北省大学生的平均话费为30~50元。总体看来,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结构是以日常饮食消费为主,生活用品消费、形象建设消费次之,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和话费齐头发展的多元化消费结构。
3.消费标准
在消费标准方面,河北省大学生消费以经济实用为主。75.5%的学生以经济实用为主,13%的学生尽量追求高标准,7.9%的学生追求时尚与个性,仅3.6%的学生追求流行潮流。(见表3)
表1 家庭给予、国家贷款在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
表2 奖学金、勤工助学在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
表3 消费标准状况统计
4.消费观念
在消费观念方面,对“常常具有超前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时,24.8%的学生“不符合”,43.2%的学生“不太符合”,仅7.9%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在对“常常使用信用卡消费”进行调查时,47.3%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消费行为“不符合”,26.3%的学生选择“不太符合”,只有3.9%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总体而言,“常常具有超前消费”与“常常使用信用卡消费”两种行为都不是主流。(见表4)
表4 消费观念
5.消费方式
杨杰在《河北省大学生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 26.9%的河北省大学生习惯于网购。[1]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32.8%的学生网购多些,31.4%的学生网购与实体店购物次数差不多,只有1.8%的学生从来不选择网购。(见表5)这表明网络消费飞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了与实体店平分秋色的一种消费方式。
表5 消费方式
6.消费影响因素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河北省大学生消费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影响,占比47.6%,这表示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是影响自己消费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占比34.2%。(见表6)另外,51.2%的学生认为“有时消费仅仅因为心情”与自己“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42.4%的学生认为“有时并不想购买某商品,最终会因为促销或推销购买”与自己的消费行为“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在对“如身处节约简朴校园消费环境自己会融入其中,不会与大家不同”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57.7%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比较符合,14.1%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见表7)总体而言,除父母、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外,心情、促销或推销、校园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影响较大。
表6 对消费影响最大的因素
表7 消费影响因素
7.消费教育
在消费教育方面,11.7%的学生认为“父母常常进行理财消费教育”与自己“非常符合”,44%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在对“学校重视消费教育与理财能力培养”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43.4%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不太符合”,17.2%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不符合”。(见表8)这表明,河北省高校消费教育较为欠缺,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消费教育与理财能力培养与自己的情况“不太符合”或“不符合”。相较于学校消费教育,半数以上的学生常常在家庭中接受消费教育与理财能力培养。
表8 消费教育状况
(二)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1.以依赖性消费为主
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与家庭收入显著相关(r=0.00),家庭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学生,月消费额集中在500~700元这个区间。在家庭月收入4 000~6 000元的家庭中,大多数学生月消费额在700~1000元之间。在月收入较高的家庭,如月收入8 000元以上的家庭中,七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总额在1 000元以上,更有35.8%的学生在1 500元以上。另外,近五成的河北大学生家庭给予在经济来源中占比80%~100%,65%的学生占比在50%以上,只有1%的学生完全不依靠家庭给予。这说明在河北省大学生中家庭给予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在经济来源上依赖于家庭给予,呈现出明显的依赖性消费特征。
2.消费产生层次性
消费主体以月消费额划分可以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消费结构都有其显著特征。
第一种水平为月消费额在300~700元之间的学生,所占比重为34.5%。这类学生的消费低于月消费平均额属于低消费水平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因为受家庭收入的影响,消费水平略低,其消费结构相对单一,饮食花费、生活用品花费与学习花费等必要的开支是其消费的主要方面,其他方面例如形象建设、人际交往等方面消费极低。
第二种水平为月消费额在700~1 000元之间的学生,所占比重为36.6%。这类学生的消费与月消费平均额持平属于中等消费水平。这类学生的消费结构中,饮食消费、生活用品消费也占极大的比例,但是二者所占消费比例低于低消费水平的学生。另外,在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中形象建设费用几乎与生活用品消费持平。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消费结构比低消费水平的学生多元,人际交往、形象建设、旅游花费、话费等都有涉及,但是大多只是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各项消费的月平均消费额。
第三种水平为月消费额在1 000元以上的学生,属于高消费水平的学生。高消费水平的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占大部分。这部分学生与低消费水平的学生消费结构截然不同,与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在消费金额上也有所区别,呈丰富的多元化特征。与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相同的是日常饮食消费、生活用品消费是其最主要的开支,但是在其消费总金额中所占比重却低于前者。综合而言,高消费水平的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是典型的多元化趋势,并且各个方面的消费金额都要高于平均水平。
3.同群效应明显
同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外部性,它是一种由于同伴及其社会背景以及同伴的一系列行为与态度而产生出来的溢出效应。[2]在河北省大学生的消费中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在对消费观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有34.2%的学生认为 “同学间相互影响”对自己消费观影响最大。在对“有时购买东西不是因为需要,因为其他人都有”问题进行统计时发现,3.4%的学生人为与自己的情况“十分符合”,17.4%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在对“如身处节约简朴校园消费环境,自己也会融入其中不会和大家不同。”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选择“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两选项的人数共占71.8%。这表明河北省大学生消费中存在同群效应。
4.理性消费是主流
河北省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75.5%的学生在衣食住行主要标准方面选择“以经济实用为主”。68%的学生认为“常常有超前消费行为”与自己 “不太符合”与“不符合”。73.6%的学生认为“常常使用信用卡消费”与自己的情况“不符合”或“不太符合”。74.7%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不顾一切买回来”与自己的情况“不相符”或 “不太相符”。在对“有时消费仅仅是因为心情”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48.8%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或“不太相符”,在对“有时购买东西不是因为需要,因为其他人都有”,“有时并不想购买商品,最终因为促销或卖家推销购买”进行统计时,发现分别有79.2%、57.6%的学生认为与自己平常的消费行为“不相符”与“不太相符”。71.8%的学生认为“如身处节约简朴校园环境自己也会融入其中”与自己“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
二、河北省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消费状况值得关注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学生月消费平均额为700~1 000元,月饮食平均消费为500~700元。然而,有34.5%的河北省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00~700之间,不仅低于河北省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甚至低于河北省大学生的月饮食平均费用。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有限的家庭收入决定了他们较低的消费水平。贫困生们每月300~700元的消费额,仅仅可以维持温饱,以300元为例,每月以30天计,每天只有10元的可支配消费额。以700元为例,每人每天大约有23元左右的可支配消费额。另外,这些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小在村子里出类拔萃,一旦来到憧憬的大学校园,发现自己在大学校园里并不突出,还要忍受贫困的尴尬。因为贫困,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随心所欲的消费,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的计算着自己的生活费,以免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开销。长此以往,很多贫困生心中会产生落差,他们会感到抑郁、焦虑、嫉妒、人际交往困难,更甚者会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相较于物质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更为可怕。[3]“马加爵”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应成为高校、社会与国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二)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更易产生不良消费行为
中等消费水平的大学生,是指月消费额在700~1 000元之间与月消费平均额持平的学生,所占比重为36.6%。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月消费额在700~1 000元的河北省大学生中,有22.9%的学生认为 “常常有超前消费行为”与自己情况非常符合,有40.1%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在对问题“有时购买东西并不是特别需要,只是因为其他人都有。”与月消费额进行交叉列表分析时发现,月消费额在700~1000元的中等消费者,有42.9%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情况非常符合,有33%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比较符合。通过访谈发现,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认为消费具有示差性,不同地位阶层的群体可以通过消费区别开来。他们不满足于与比自己消费水平低或是与自己消费水平相当的学生交往。晕轮效应使他们认为高消费水平的学生优秀且极具魅力。[4]他们渴望挣脱中等消费水平这个定位,他们认为高消费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受错误观念的影响,中等消费水平学生更易陷入消费误区,如果任由这部分学生超前消费、攀比消费会造成大学生人生目标错位,加重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偏差,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三)理财能力欠缺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河北省大学生中有33.8%的学生没有消费计划,44.2%的学生有消费计划但是很少执行,只有17.1%的学生制定了消费计划并严格执行。更有32%的学生常常有超前消费行为。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理财能力是十分欠缺的。理财能力欠缺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冲动消费。“冲动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意识的消费行为。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8%的学生有时购买商品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其他人都有。42.4%的学生有时并不想购买某商品,最终会因为促销或卖家推销购买。51.2%的学生有时消费仅仅是因为心情。更有25.3%的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不顾一切地买回来。二是信用卡。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2016年校园金融消费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除个别银行表示“大学生没有收入证明”不能办理信用卡外,大多数银行都可以为学生办理信用卡。有些银行还推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产品。在此环境下,信用卡消费逐步进入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在本次调查中,有26.4%的学生认为“常常使用信用卡消费”与自己的行为“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信用卡允许一定额度的透支,拥有分期付款购物、免费异地汇款等功能。这些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信用卡,也使得大学生超前消费、透支消费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消费教育缺失
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5]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家庭、学校、社会是施教者,尤其是家庭与学校是大学生消费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与家庭并没有尽职地对大学生们进行消费教育。在对“父母经常对自己进行理财、消费方面知识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发现,44.3%的学生认为这与自己的情况“不符合”或“不太符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对“对你消费观影响最大的因素”问题进行调查发现,47.6%的学生选择“父母影响”。这表示父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中国家长羞于与孩子谈钱。他们认为孩子是学生,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是学习。家长们认为供养孩子上学是他们的责任,对不理性的消费行为缺乏教育,将家里的钱紧着学生花。学生没有从家庭里受到消费教育,只感受到了父母无边的宠爱。大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现在的高校中,对消费教育还缺乏重视。在对“学校十分重视消费道德教育与理财能力培养”问题进行调查发现,60.6%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或“不太符合”。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消费教育,并且关于消费的知识特别贫乏。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除了知识的传递,各高等院校无不推行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然而消费教育像是隐藏在冰山下的一角,被高校所忽视。
三、引导河北省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理性消费的原则
1.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涵:第一,消费是必需的。第二,消费要与家庭收入水平相适应。适度消费是一种理念,它认可消费的必要性,肯定消费对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巨大作用。然而,它反对过度消费,认为大学生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在家庭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消费是适度的。适度消费不是一刀切的一个定值,而是一个比重,即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合理比重。
2.科学合理
第一,科学合理的消费首先是要具有层次性。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需要层层推进,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再追求高层次需要。第二,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是多元合理的。最后,科学合理的消费是基于需要的而不是基于需求的。万俊人在《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中指出:“基于需要的消费不仅有经济的合理性,而且也有其道德正当性;而基于欲望的消费却缺乏这两种价值证明的支持,因而被视为非理性的和不正当的消费行为。”[6]笔者认为需要消费是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而需求消费是基于欲望的。需求消费更多的是超越了自身需求,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其心态是虚荣的,行为是盲目的。
3.绿色可持续
绿色消费有四层含义:一是消费的产品不会危害到消费者或是他人的健康。二是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消费要注重环保,节约资源与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四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二)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的理性指导
1.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消费问题
首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较于无偿性的给予,勤工助学活动更能全面地锻炼学生。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在河北科技大学对贫困生帮扶政策中有一项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各学院、机关各部门、图书馆、研究所等地方进行工作,为确保不耽误学生学习,勤工助学活动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每小时给学生不低于8元的补助。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增加学生收入,还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人群,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高校应该多开展此种类型的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收入,锻炼能力。
其次,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分担贫困大学生压力。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性质,家庭与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要承担相应的成本。作为受益者的国家与社会,同样必须支付相应的高等教育成本。就国家而言,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另一方面,国家可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倾斜来减轻贫困生负担。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相较于国家与个人,其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所占的比重是微乎其微的。要想发挥社会的作用,需要国家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制定一些措施。例如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凡是向非赢利机构(其中主要是高等院校)捐赠基金款项、设备和不动产等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优惠和国家定货的优先。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税收、贷款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捐助。各利益主体广泛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有效减轻家庭和个人的成本压力,从根本上减轻贫困生的资金压力。
最后,开展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便利。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在学分、课程选择、上课时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灵活的选择。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可以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为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便利。
除了在资金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外,转变贫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缓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消费结构来实现。在师生交往中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适当地消费引导;高校也应该通过专题讲座、竞赛活动与主题班会等形式转变贫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改变贫困大学生单一的消费结构,促使贫困大学生消费结构多元化,避免贫困大学生在得到帮扶资金后,因为仍旧陈旧的消费观念,造成片面发展。
家庭的贫困、资金的匮乏致使贫困大学生会感到自卑、羞愧,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面对心理问题高发的贫困生群体,学校要重点关注,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莎士比亚说过:“苦难是一件有用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贫困是一种磨练意志的方法,要勇敢地去战胜贫困,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它,而不是羞于贫困。最后,要完善心理咨询活动,定时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社团、活动室,使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相互鼓励、扶持,缓解心理压力。
2.重视中等消费水平学生的消费引导
中等消费群体突出的特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处于中等消费水平却又不满足于此,极力挣脱自身定位,企图走入高消费水平群体,虚荣地认为高消费水平的群体才是 “人上人”。家长与学校对此类学生的引导,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人不是消费水平高的人,也不是衣着配饰光鲜亮丽的人,而是在学识、谈吐、修养、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出众的人,优秀是由内而外一种气质的散发,而不是金玉其外的包装。这就要求高校在德育时,并不是灌输一些与现实脱轨的、过于学术性的理论,而是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存在的以及未来会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通过与学生互动,将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贴合学生、切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时刻谨记德育的终极目的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性,使得德育切实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平时的消费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要加强对中等消费水平学生的关注,多与他们互动,让他们真正的认识消费、了解消费。一经发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另外,鼓励中等消费水平的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爱心公益、社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追求更广阔的精神天空。
3.加强对高消费水平学生的引导
引导高消费水平学生应该注意两个误区:首先,消费≠浪费。消费与浪费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一个高消费水平的学生花20元钱买两个包子当早餐给吃了,这是正常消费。但如果这两个包子吃一个扔一个,这就是浪费。另外,高消费水平的学生还应该注意到,消费≠炫富。消费是为了满足需要,而炫富是为了虚荣。“师专大学生炫富求婚令师德蒙羞”的新闻轰动一时,对于“人民币”玫瑰花求婚事件背后,我们应该更深层的看到,大学生,尤其是这些“富二代”学生暴露出的精神迷失。太过于顺风顺水的生活会使高消费学生空虚、迷失自我,找不到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与真谛,极可能促使他们以享乐为生存目的,追求奢靡的生活。面对不缺钱但是精神空虚的高校高消费群体,高校对其理性引导,要对症下药。首先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明白生命的真谛,这就要求高校将生命德育等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学生生命理解、精神追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追求、有灵魂并富有激情的人。其次,要重点对高消费群体进行绿色消费引导。使其消费是健康的,拒绝毒品、烟酒、赌博等非健康消费,使其消费行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不对社会、自然和其他物种造成损害等。高校要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把吸毒、吸烟等不良行为的严重危害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对大自然的重要性、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及大自然现状经常性地进行展示,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最后,要注重引导高消费学生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均衡发展。物质只是使我们活着,而精神使我们思考“为什么活着”。正如黑格尔所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精神是我们得以幸福生活的前提。所以对高消费大学生群体而言,加强学习方面地消费,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多方涉猎不同的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欣赏美、鉴赏美能力的培养。这要求高校教师经常性的把专业内外的一些好书向学生推荐。高校也要完善图书馆,加强书籍收藏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鼓励学生举办读书周、读书会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开辟艺术角,将一些艺术作品陈列在此,使学生自由地欣赏。
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进行引导,单凭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大学生理性消费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杨 杰.河北省大学生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35.
[2]程 诚. 大学生的同群效应[J]. 青年研究, 2015, (2):1~9.
[3]欧定余.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 2007, (2):50~53.
[4]余展洪.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趋势的晕轮效应[J]. 当代青年研究, 2006,(6):14~16.
[5]卢嘉瑞.消费教育的内涵、目标和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67~70.
[6]林 梅, 琚 迎. “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2): 95~99.
A Study of Undergraduates' Consumption Status and Promotion of Rational Consumption in Hebei Province
SONG Jing-hua, YANG Xue-y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s a special group of consumers, the undergraduates' consumption behavior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1 500 undergraduates in five different technical, agricultural, medical, norm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rational consumption accounts for dominant trend, and has some features of stratified consumption, dependency consumption and peer effect consumption. It also shows that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consumption problems should be specially concerned. Following the rational consumption rules, and according 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 thesi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f encouraging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rational consumption, leading the middle-income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consumption and educating the upscale undergraduate moderate consumption to help undergraduates build up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views on life and values.
undergraduates of Hebei Province; consumption status; promotion of rational consumtion
1671-1653(2016)04-0082-08
2016-08-13
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宋景华(1960-),男,河北霸州人,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8.4
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6.0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