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农村特色旅游模式的精准扶贫问题探讨

2017-01-16于长存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辽宁省辽宁

于长存,刘 帅

(1.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

辽宁省农村特色旅游模式的精准扶贫问题探讨

于长存1,刘 帅2

(1.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大背景下,从辽宁省扶贫现状入手,分析辽宁省农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扶贫工作,对辽宁省旅游扶贫的对策进行分析,为寻求一种合理的精准扶贫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农村扶贫; 农村生态旅游; 农民增收; 辽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要清醒地看到,扶贫形势依旧严峻。当前,农村的贫困形态与扶贫战略均发生显著变化,贫困结构复杂化,贫困原因多样化,呈现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从静态贫困到动态贫困的新特征[1]。这也说明了农村开发已经进入到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常规的扶贫手段的边际效应递减,必须在扶贫工作机制体制和扶贫政策上有所创新。发展原有扶贫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率,更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的扶贫新机制,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有效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精准扶贫。面对扶贫的新环境,扶贫工作应当以创造性的理念在扶贫对象和扶贫参与者之间搭建桥梁,用全新的理念面对扶贫问题。如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如何精准选择扶贫路径,如何精准运用扶贫对策,是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其核心就是确立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辽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阜新、朝阳、铁岭、葫芦岛等辽宁省民族地区以及抚顺、本溪等辽东山区。目前,除大连、盘锦两市外,其他12个市都存在一定规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以往扶贫的路径依赖,致使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对策不完善;并且因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而言,财政较为紧张,单纯依赖财政投入参与扶贫难以推广,精准扶贫工作压力较大。当前的精准扶贫模式面临着路径依赖和财政困难的双重困境,精准扶贫对策尚不完善,因此研究辽宁省精准扶贫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消减贫困是辽宁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消除贫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精准扶贫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共同富裕的直接路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全面地认清实际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提出“一揽子”计划,不仅对乡镇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有所帮助,更有益于从全局上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

1 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辽宁省的大部分扶贫旅游开发,在旅游产品经营上,存在单一的观光产品(即吃、住、行)使得旅游模式发展滞后,旅游行业各个要素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扶贫旅游产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等问题。辽宁省的扶贫旅游开发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主要通过旅行社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通过整体打包的形式整合到一起,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形成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碑的传播,传播力度不够强。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中的线路产品和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使得扶贫旅游开发出现历史的继承性不足、产品的更新性过慢和扶贫旅游体系的滞后性严重等特点。多地将旅游扶贫简单归类为农家乐,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内容,市场效应并不是很强。作为一个整体产品,旅游产品包括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各个方面,这些要素集中到一起,形成了整体旅游产品[2]。就目前现状而言,辽宁省旅游开发成熟地区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相关制度建设日臻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辽宁省的部分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区位优势不明显、单纯依靠发展生态旅游,旅游六大要素之间并没有协调发展,造成了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这说明六大要素之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从旅游消费需求的类型来看,存在着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对观光产品的单一需求向对观光、度假、聚会、团购等产品的多元需求转变。然而,扶贫旅游开发产品大部分一直遵循着过去旅游市场上积累的经验,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居民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创新力度不强,忽视了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的必要性。各地开展的扶贫旅游开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重合度高,区分度不明显,供给内容单一,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2 引入社会资本丰富旅游扶贫种类

针对辽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应当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通过对当地旅游业的开发,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旅游扶贫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扶贫形式,一方面,旅游市场对特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态游、农家乐、特色游的兴起,为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带动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情况,开发难度大。并且,由于旅游扶贫在相当多的地区同时兴起,客观上增加了旅游供给,农家乐、生态游的竞争激烈,特色不明显,自身优势就不能发挥出来。因此,引入外来资本投资开发旅游就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力量,即通过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入外来资本注入贫困地区。这种外生性资源,包括资金、管理、科技等稀缺性资源。针对辽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是实现脱贫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同时也是精准扶贫中对于“准”的特定内涵。必须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经营方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精准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案和精准路径,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以往的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是,开发旅游项目和经营旅游产业的人群基本上不在贫困之列,而急需精准扶贫的群体往往缺乏参与开发的能力,只能从中得到小部分的收入。所以,因地制宜的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开发智慧旅游扶贫,开发农家乐旅游,使地区的传统特色产品和传统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参与到特色旅游的产业链当中,贫困区的开发与旅游产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资本,才能实现旅游扶贫的目的。

随着东北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辽宁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压力,在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产业替代,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进而带动精准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实现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凭借辽宁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变劣势为优势,加之政策的正确引导,旅游经济的强劲发展必将推动旅游业就业人员的增长,进而带动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

相对于其他替代产业而言,旅游产业是低就业门槛的产业,旅游产业总体上表现为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劳动就业培训成本低。根据统计,旅游产业安排的就业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旅游就业的低进入门槛将有助于资源转型城市下岗或失业人员顺利进行再就业[3]。就目前状况来看,带动精准扶贫的旅游大多以乡村旅游为主体,通过有效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为当地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机遇和政策支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就业率,创造出相应的自我就业、灵活就业等新的就业形式。

3 小结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是我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面对复杂的贫困原因,必须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基于辽宁东部山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扶贫,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精准扶贫的扶贫模式,可作为深化辽宁省精准扶贫实践的应用方式。

要真正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研究者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我们相信,随着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和实践不断推进,辽宁省贫困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1] 胡金焱.民间借贷、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7-27.

[2] 张辉,秦宇,厉新建.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业[N].中国旅游报,2003-04-23(2).

[3] 厉新建.中国旅游就业效应分析与制度创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29-35.

收入日期:2017-08-19

2016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6-05-08);2017年阜新市社会科学课题(2017Fs11x027);2017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7-05-04)

于长存(1992—),男,辽宁盖州人,硕士,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E-mail: sygydxycc@foxmail.com。

文献著录格式:于长存,刘帅. 辽宁省农村特色旅游模式的精准扶贫问题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0):1855-1856,186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52

TU984.18

A

0528-9017(2017)10-1855-02

(责任编辑张才德)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辽宁省辽宁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地域文化下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