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分型及手术策略*
2017-01-16崔永华夏咏本虞正权
崔永华,夏咏本,虞正权
(1.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盐城 2247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苏州 210056)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分型及手术策略*
崔永华1,夏咏本1,虞正权2
(1.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盐城 2247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苏州 210056)
D O I:10.3969/j.i s s n.1005-8982.2017.03.03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 T分型、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C T影像中侧裂前点与血肿主体的关系,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3个类型及2个亚型:①侧裂型;②侧裂后部型:跨侧裂-后部型和侧裂后部型;③长轴型。对不同分型患者分别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并总结手术技术要点,评价疗效。结果60例患者侧裂型占10.0%(6例);跨侧裂后部型占48.3%(29例);侧裂后部型占26.7%(16例);长轴型占15.0%(9例)。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清除血肿占56.7%(34例),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占43.3%(26例)。术后复查头颅C T,56例血肿清除>90%,4例血肿清除>75%,平均住院天数16.5 d。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度残疾31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该分型方法对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经侧裂-脑岛入路和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高血肿清除率、低术后再出血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影像学分型;经侧裂-脑岛入路;经颞上沟-脑岛入路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病急,致残率、死亡率高,目前其分型方法多,但大多对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指导价值不大。本研究以侧裂前点划垂直脑表面的直线,依据血肿主体与该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并以此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和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为首次脑出血,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2~79岁,平均58.4岁;高血压病史6个月~29年,平均7.9年。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 asgow com a scal e,GCS)>12分12例,8~12分32例,<8分16例。一侧瞳孔散大25例,双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光反应灵敏6例,一侧光反应迟钝、另一侧灵敏13例,双侧光反应迟钝23例,一侧光反应迟钝、另一侧消失11例,双侧瞳孔光反应消失7例。所有患者对侧肢体不同程度偏瘫。依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5~95m l,平均56.5 m l。35~60 m l 42例,60~90 m l 12例,血肿量>90 m l 6例。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32例,右侧28例;血肿局限在基底节区41例,破入脑室19例。
1.2 方法
1.2.1 术前根据轴位C T分型 以侧裂前点划垂直脑表面的假想直线,视血肿主体与此线的关系,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3个类型及2个亚型:①侧裂型:垂直线前后血肿量相当。②侧裂后部型:血肿主体位于垂直线后,其又分为2个亚型:跨侧裂-后部型,垂直线前后均有血肿,后方为主;侧裂后部型,血肿完全位于垂直线后。③长轴型,血肿长轴≥7.5 cm,垂直线前可有血肿,血肿主体在垂直线后,本组9例长轴7.5~8.5 cm,平均7.9 cm。
1.2.2 手术入路选择 参考RH OTON[1]的研究进行侧裂前点、下Rol andi c点、侧裂、颞上沟体表定位。对于GCS评分高、昏迷程度浅、未发生脑疝、血肿量不多、中线移位<1.5cm者行颞部直切口小骨窗手术,术毕骨瓣复位;GCS评分低、昏迷程度深、脑疝、出血量大、中线移位>1.5 cm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切口,术毕去骨瓣减压。手术入路根据血肿分型来选择:①经侧裂-脑岛入路[2]。打开硬脑膜显露侧裂前点,以此为中心分离侧裂约2cm,显露脑岛皮质,切开1.0~1.5cm,进入血肿腔并彻底清除血肿;②经颞上沟-脑岛入路[3]。打开硬脑膜显露侧裂前点、下Rol andi c点、颞上沟,选择下Rol andi c点向下垂直线在颞上沟的交点(或侧裂前点后方约2.5 cm),分离横跨颞上沟水平段的蛛网膜约2 cm,暴露岛叶,电凝岛叶无血管区,切开1.0~1.5 cm,进入血肿腔,镜下彻底清除血肿并止血。血肿腔仔细止血,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敷贴止血纱,血肿腔、硬膜下注满生理盐水,密闭缝合硬脑膜,常规放置皮下引流管。脑室铸型或梗阻性脑积水常规放置脑室外引流。侧裂型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侧裂后部型选择经颞上沟-脑岛入路,跨侧裂-后部型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均可,长轴型需增加侧裂、颞上沟解剖范围。
1.2.3 综合治疗 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加强呼吸道管理,常规予以亚低温(32~35℃)、预防感染、控制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促苏醒等综合治疗,存活患者尽早康复治疗。
2 结果
60例患者侧裂型占10.0%(6例);跨侧裂后部型占48.3%(29例);侧裂后部型占26.7%(16例):长轴型占15.0%(9例)。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清除血肿占56.7%(34例),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占43.3%(26例)。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56例血肿清除>90%,4例血肿清除>75%,平均住院时间16.5 d。根据GCS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度残疾31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
3 讨论
目前对基底节区出血的分型方法较多,按出血部位分为:壳核前区型、后区型、尾状核前区型、后区型、内囊前肢型、后肢型、丘脑型、苍白球型等[4]。内囊区主要由H eubner返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内外侧豆纹动脉等供血,据此可分为6型(不包括丘脑):I型(前部型)、II型(中间型)、Ⅲ型(后中间型)、Ⅳ型(后外侧型)、V型(外侧型)、Ⅵ型(大量出血型)[5-6]。丘脑供血动脉主要为丘脑结节动脉、丘脑底丘脑旁正中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丛后动脉,以此将丘脑出血单独划分Ⅰ型(前部型)、Ⅱ型(后中间型)、Ⅲ型(后外侧型)、Ⅳ型(背侧型)、V型(整体型)[7]。另外,根据出血是否向中脑、桥脑延展,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积水,以及入院时GCS评分等进行分型[8-12]。基底节区血肿的手术患者出血量大,多>30 m l,上述分型包含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患者,缺乏针对性,对手术入路指导价值不大。研究发现侧裂前点、下Rol andi c点、外侧裂、颞上沟等在脑表面位置相对固定,脑岛及深部的基底节与其位置关系也相对固定[1、13-14]。本实验通过对侧裂前点与基底节区血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即以侧裂前点划垂直脑表面的直线,视血肿主体与该线的位置关系,将血肿分为3个类型及2个亚型。该分型方法简洁明了,对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以此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清除血肿,具有路径短、暴露成分、血肿清除彻底、止血确切、可靠等优点。
笔者根据影像学分型,参考Rhot on进行侧裂前点、下Rol andi c点、外侧裂、颞上沟在体表、脑凸面定位,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①经侧裂-脑岛入路:外侧裂在大脑表面位置固定,水平支和前升支汇合处为侧裂前点,前点附近蛛网膜间隙宽大,分开侧裂容易,可到达岛叶前上部,对下面的血管损伤机会较小[13]。垂直脑表面经前点分离侧裂,可避免额眶部、颞叶岛盖损伤,切开脑岛即可直达侧裂型、跨侧裂后部型血肿的中心,手术路径短,显露充分,利于彻底清除血肿。然而,侧裂内解剖结构相对复杂,有大脑中动脉分支、大脑中浅静脉及深静脉、脑岛回流静脉走行,而且变异较大,术中损伤血管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对显微技术要求高。该术式对侧裂后部型及长轴型血肿,虽可达到血肿腔,但对于后部血肿因路径比较长,操作比较困难、血肿难以彻底清除;②经颞上沟-脑岛入路:颞上沟在大脑表面位置也相对恒定,位于侧裂下方,并与之基本平行,由前下走向后上(前起颞极,后至角回),长8~9 cm,前部(水平部)较平[14]。颞上沟解剖地点选择下Rol andi c点向下垂直线在颞上沟的交点,或在侧裂前点后方约2.5 cm,较经前点解剖侧裂平面稍低。分离的颞上沟水平部正对岛叶后下部,分离颞上沟后切开岛叶即进入血肿腔。对跨侧裂后部型血肿、侧裂后部型血肿可直达血肿中心,暴露充分、路径短,易于清除血肿。颞上沟为脑自然间隙,颞叶皮层干扰小,解剖相对简单,但脑沟内常有一支动脉(颞上动脉)沿脑沟向远端走形,术中需加以保护。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避免颞上回或颞中入路皮质造瘘的损伤,避免颞叶深部视辐射损伤。本研究中笔者还发现,血肿前后径>7.5cm时,侧裂-脑岛入路难以彻底清除后方血肿,颞上沟-脑岛入路难以彻底清除前方血肿,本组共9例,血肿长轴7.5~8.5 cm,平均7.9 cm。其中4例为早期开展的患者,采用上述入路血肿清除<90%,预后均差,其中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基于其影像学、临床特殊性,将之单独列出并称为长轴型。总结手术经验后,笔者对于双瞳散大、脑疝时间偏长的患者,以及侧裂、颞上沟解剖困难者,可少许吸除侧裂或颞上沟邻近的脑组织,以便快速解剖侧裂或颞上沟并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分离侧裂、颞上沟约1 cm,切开脑岛皮层约0.5 cm,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根据残留血肿位置适当向后解剖侧裂或向前解剖颞上沟,再调整脑岛皮层切口,可充分显露并彻底清除血肿,并将这一手术理念逐步应用到其他血肿类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对于脑室铸型或梗阻性脑积水,常规放置脑室外引流,但临床上笔者发现部分梗阻性脑积水是因脑室外血肿压迫所致,而且长时间脑室外引流可增加颅内感染发生率,因此是否同期放置脑室外引流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根据术前CT血肿分型,选择个体化开颅方式,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的救治效果。对于偏前方的血肿,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予以清除;对于偏后方的血肿,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是更好的选择;对于偏中间的血肿,两种术式均可;长轴型血肿需扩大侧裂、颞上沟分离范围。当然,手术入路选择仅仅是手术方案制定中的一个环节,术前还需对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全面评估、分析。
[1]RH OTON A L J R.The cerebrum Neurosurgery[J].Neurosurgery, 2002,51(4 Supp1):S1-S51.
[2]杨地,戴黎萌,罗伟坚,等.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75-78.
[3]乔鹏,戴刚,谈华,等.经颞上沟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临床医学,2012,32(2):99-100.
[4]LIANG C L,CH ANG H W,LU K,et al.Earl y predi ct i on of aphasi a out com e i n l ef t basal gangl i a hem orrhage[J].Act a Neurol Scand,2001,103(3):148.
[5]CH UNG C S,LOUIS-R C,YASUM ASA Y,et al.St ri at ocapsul ar haem orrhage[J].Brai n,2003,123(9):1850.
[6]牛松涛,张在强,张星虎,等.基底节内囊区出血的分型及预后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467.
[7]CH UNG C S,CAPLAN L R,H AN W,et al.Thal am i c haem orrhage[J].Brai n,1996,119(6):1873.
[8]CLEM ENT H,ALM IR F C,M ARCUS V Z,et al.i nt ravent ri cul ar pressure m oni t ori ng i n pat i ent s wi t h t hal am i c and gangl i oni c hem orhages[J].Arq Neuropsi qui at r,2003,61(2B):376.
[9]刘明蓉,李立为,张东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诊的CT表现及手术选择分析[J].中国CT和M RI杂志,2016,14(4):14-16.
[10]高永涛,刘红林,陈小兵,等.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J].中国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3):268-269.
[11]H UTTNER H B,KÖH RM ANN M,BERGER C,et al.Inf l uence of i nt ravent ri cul ar hem orrhage and occl usi ve hydrocephal us on t he l ong-t erm out com e of t reat ed pat i ent s wi t h basal gangl i a hem orrhage:a case-cont rol st udy[J].J Neurosurg,2006,105(3):412-417.
[12]陈少伟.术前不同GCS评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处理分析[J].临床医学,2016,14(4):14-16.
[13]柳成荫,石祥恩,王才永,等.岛叶的显微解剖与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4):370-373.
[14]石祖强,王震寰,季公俊,等.颞上沟M RI形态学及拐点的立体定位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7-10.
(李科 编辑)
1005-8982(2017)03-0139-03
R 743.34
B
2016-03-18
江苏省医改试点单位科研课题(No:YG201512)
虞正权,E-m ai l:yuzquan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