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之探讨❋

2017-01-16闫雪柔尚懿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脾土筋脉卫气

闫雪柔,纪 越,尚懿纯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理论探讨】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之探讨❋

闫雪柔,纪 越,尚懿纯△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湿从足下上行侵袭人体,其中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脾为外湿所困则失于运化,内湿泛溢,土为金之母,脾虚及肺,肺主气属卫,卫气去,皮肤不收;脾主血属营,营血涩,四肢痿废不用,筋肉缓纵不收。故脾为水湿转运之枢机,避外湿的同时健脾燥脾则皮肉筋脉之病俱去。古今医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依据这一理论,从脾土出发基于培土制水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分析其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的特点,为后世治疗外湿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经验。

潮湿环境;皮肤病;肉痿;脾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地,下也,为土。地理环境潮湿则外湿从足下侵袭人体,并与内在脾虚相合。《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太阴司天,湿气下临”,太阴司天之年湿邪偏盛。吴昆《素问吴注·第二卷》载:“皮属肺金,肉属脾土,筋属肝木,脉属心火,地气何以害之?盖土贯于四时通于五行,故皮肉筋脉皆为所害,非若他气,各从其类也。”由于湿性趋下,在上为天,在下为地,脾与地气相合,同气相求,且脾为中土,居中央而贯四旁,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脉,则人易患皮肉筋脉层面的疾病,如皮肤病、皮下水肿、脚气病、痿证等,该理论对于后世对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作用。

1 “害皮”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雨时行,湿气乃用。”居处环境潮湿、坐卧湿地、长期水中作业等皆易遭受湿邪侵袭。外界湿邪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因此皮肤先受病。皮肤为卫气所主,《素问·调经论》载:“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卫属阳,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之功能,湿邪侵袭肌肤,黏滞胶着,与血气相搏,使卫气不得宣发,无法将留于皮肤的湿邪宣散,湿邪久留,化热酿毒,引起一些皮肤病变。同时,容易反复发作是大多数皮肤病的特点之一,与湿邪缠绵难愈的特点相合。如病机复杂、病情反复的银屑病病因包括久居湿地[1]。潮湿使皮肤难以排泄水液,引发皮肤浸渍糜烂,降低皮肤防御能力,且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多种细菌、真菌繁殖。因此,很多医者从湿的角度论治皮肤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皮水为病,四肢肿”,水留于皮肤,阻遏卫阳,气虚阳郁,又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卫气为水谷之悍气,脾气虚则卫气亦虚,气虚失于推动,则水液更加难以疏散,又水为地之湿气,脾属中土而主四肢。张仲景治以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黄芪、甘草4药入脾经,从本源上运化水液,达到水来土掩的效果。黄芪配伍桂枝入肺走膀胱,共奏走表宣发卫阳、宣散水气、固本治标之功。现代医家继承先贤的经验,同样从脾湿入手治疗各种皮肤病。如艾儒棣治疗一银屑病患者,考虑到成都地处盆地,聚湿而不易走散,患者有脾虚湿盛的表现,因此健脾利湿。艾儒棣用补益脾气的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用沙参代人参,防止过于温燥;白术入脾经,《医学启源》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利水,甘草入脾经,和中益土[2]。

2 “害筋肉”

感受外湿之邪所引起的伤筋肉,轻者仅功能上的改变,延误治疗可最终转变为器质性病变。《素问·痿论》载:“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肌肉瘘,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灵枢·九宫八风》载:“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湿如何致痿,历代医家对其解释各有不同。《医经溯洄集》从湿滞经络角度解释:“又湿滞经络,故四肢痿弱无力,而或厥冷也。”认为是湿邪阻络,气血不通,四肢得不到温通濡养而痿废不用。《类经》从脾主肉角度解释:“人之应土者肉也,湿胜则营卫不行,故感则害于皮肉筋脉。”脾胃受伤,气血生化乏源,筋脉失于充养,四肢痿废不用。易感湿邪的生活方式使湿邪由外而内,浸淫肌肉,阻滞气机,使肌肉失于濡养,痹而不仁,痿废不用;湿邪久留,卫遏营郁,进而化热,耗气伤血,煎灼津液,造成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而缓纵不收。如由于骨骼肌纤维变性而出现上下肢活动困难、抬头不支等症状的多发性肌炎、皮肤炎证属于中医之痿痹。而典型病变部位就是四肢近端肌肉,脏腑辨证部位在脾,外因多为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处潮湿等[3]。因此,张仲景依据《黄帝内经》理论治疗风湿历节病时,基于风湿病关节疼痛是由于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风属肝木,湿伤脾土,在祛风散寒化湿中选取大量入脾经的药物(生姜五两,白术五两,防风四两,甘草二两),从脾土论治外感湿邪,使外湿得去;从脾本身的特点出发健脾除湿,内湿得化。张景岳用败毒散治疗久居潮湿环境、外感风湿所导致的脚气痿弱、筋骨疼痛,其中所用人参、茯苓、甘草均入脾经。人参补脾之气,助其运化水液;茯苓健脾之用,助脾化湿;甘草补脾之味,充养脾形,三药扶正固本、培土制水。

综上所述,地之湿气伤人主要是从足下进入损伤脾土,继而出现各种皮肉筋脉的病变。《灵枢·百病始生》提出外湿侵犯人体的途径为:“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湿气的根源在地,易从下伤脾。脾为肺之母,脾伤则母病及子,肺主皮毛,皮肤病焉。脾主四肢肌肉,脾伤则肌肉失于濡养,痿废不用。古今医家认识到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潮湿环境属于外湿,但与内湿关系密切。治湿不治脾,即治标不治本。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时,不论湿邪是外感还是内生,均在方中加入补脾药物,甚至以健脾为治疗一切湿邪相关疾病的主要方法。

[1] 甘海芳,蔡东华.银屑病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4):251-253.

[2] 尤雯丽,艾儒棣. 艾儒棣从脾胃论治银屑病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3(3):395-396.

[3] 蒋福斌. 多发性肌炎、皮肤炎从脾湿论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51-52.

天津市卫计委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50074)-基于多脏器NGAL研究分消走泄法干预CKD及三焦辨证实质

闫雪柔(1993-),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在读本科,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尚懿纯(1984-),男,天津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研究,Tel:15822690815,E-mail:shangyichun126@126.com。

R221.1

A

1006-3250(2017)06-0758-02

2016-04-29

猜你喜欢

脾土筋脉卫气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知足常乐
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一统天下(龙首)
总是悲伤可能是肺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