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必齐”论析❋

2017-01-16张亭立刘庆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毒药黄帝内经

张亭立,刘庆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必齐”论析❋

张亭立,刘庆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必齐”一词见于《黄帝内经》,注家多阙如。清代小学家或以之为“必资”之假,或目之以“火齐”之讹,议论多歧,殊无定论。盖“必齐”既与“汤液” “醪酒”并举,别病程发展之阶又与“毒药” “鑱石” “针艾”诸治疗方法同列,亦为传统医学治疗手段之一。“齐”取调和汁液与药滓之义,“必”取过滤渣滓之义。从剂型看,“必齐”指的是添加药物与汤液酒醴和煮之后过滤渣滓饮用的药物种类。汤液养胃防病,醪醴固本养生,必齐则介于二者之间,以攻邪祛疾为主,三者同用则体现了传统医学防病重于治病、疗疾亦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必齐;汤液;醪酒;养生;攻邪

每论及我国传统医学,今人多以草药、针刺、艾灸为代表性的治疗手段,然而翻检传统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可见另一个少为人知的“必齐”。

《黄帝内经素问》卷十四《汤液醪醴论》有言:“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1]”对于“必齐”一词注家多阙如。清·俞樾认为“齐”读为“资”,“资,用也,言必用毒药及鑱石针艾以攻治其内外也。[2]”然就行文来看,“必齐”与“毒药”“鑱石”“针艾”诸法同列,当也属治疗手段。孙诒让认为“必”为“火”字之误,“篆文二字形近,因而致误”[3]。然自汉而金年代悬隔,殊无实据。“必齐”究竟为何物,当寻他途求解。

1 “必齐”指药性峻猛之毒药

《黄帝内经素问》中另有一处言及“必齐”,见于卷十五《玉版论要》:“(疾)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廿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其色夭面脱,不为治。[1]”以“十日”为一个病程描述疾病由轻至重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分别对应汤液、必齐、醪酒3种治疗方法。其中,“必齐”对应着疾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处于“汤液”与“醪酒”中间,因此想要探明“必齐”所指为何物,可先从“汤液”入手。

《黄帝内经》的另一部别传本《黄帝内经太素》言:“中古之治病,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4]”同样是以“十日”作为一个病程描述。汤液者,“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1]。其汁液味甘淡,能补益脾胃,和中养气。人之有生,以气为宗,“营气之道,内谷为宝”[5]。日常饮食入于肠胃,水谷变化精气以滋养五脏,所以五脏除各有脏气之外,还须有胃气与脏气并存。因此,保养胃气是扶正祛邪的第一要义。当病气初袭之时,炊煮稻米作汤液以养护胃气、充实正气,所以无需服药而病去。当病气渐深,服汤液10 d而病不已,即用“草苏草荄之枝”(即为草药之代称)。“必齐”所对应的就是“草苏草荄之枝”,且是性味峻猛的“毒药”。

“毒药,药之辛苦者。[6]”《说文·一篇下艸部》:“毒,厚也。”“辛苦”则是就中草药的性味而言。中草药有五味,即酸、辛、苦、咸、甘,而甘味又兼淡。《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1]”稻米煮汁入于胃,变为甘味,未成曰淡,甘、淡两味可消食补虚、和养胃气。而苦辛之药正与之相反,多用于芳香开窍、解表攻下。

2 “必齐”即和煮汤液

“必齐”与“毒药”均指中草药,但“毒药”是就药材的性味而言,而“必齐”却着眼于药物的剂型特点。中药有丸、散、汤、膏之别,与《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相仿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既有“莨菪药(一撮)”之类的散剂药物,也有“苦参汤”“下气汤”“火齐汤”之类的和煮汤药。

“齐”者,剂也,表示调和之义。如《周礼·天官·酒正》中有“五齐”,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这5种酒虽有色泽的不同,但均汁滓混和。故《周礼注疏》云:“五齐之醴为浊”,一律名之以“齐”(剂)。

“必齐”所调和的是固体(药材)与液体(水/酒),必即为“泌”。《黄帝内经素问》中有“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之语。“泌”,滤去糟粕之义,犹“潷”。汉·服虔《通俗文》:“去汁曰潷。”稍晚一些的《玉篇·水部》也说:“潷,音筆,笮去汁也。”此字又可作“沘”,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中即有“沘取其汁”的记载。必、泌、潷,古音帮质切;沘,帮脂切,四者声义皆同实为一字。

因此,“必齐”就是“泌(沘、潷)剂”,指加入草药和煮后过滤掉渣滓的汁液。和煮所用之液体,可用五谷汤液也可用酒,此类记载屡见诸于汉代传世文献及出土简帛之中。

如《黄帝内经灵枢》中用“半夏汤方”治疗湿痰内盛、胃气失和的失眠症:“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粳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8]”以稻米汤液与半夏和煮,正取其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效,饮时“去其滓”。

《黄帝内经素问》中还有一方以“鸡矢醴”治疗鼓胀病:“鼓胀,有病心腹满。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1]”按唐代医家杨上善所注:“取鸡粪作丸,熬令烟盛,以清酒一斗半沃之,承取汁,名曰鸡醴。”清酒为《周礼》“三酒”之一。在三酒之中,清酒的酿造时间最长,可助行药性,宣通闭滞。鸡粪有通利下气之功效。《本草纲目》卷四十八《禽部》:“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殊功。[9]”虽可入药,但饮时须泌汁。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还载有一方以增强行走足力,以“乌豙(喙)五,龙慨三,石韦、方(防)风,伏兔(菟)各□,阴干……入酒中一日一夜,浚去其滓,以汁渍滫饭”[7],明确说到“浚去其滓”亦为必齐。

3 “必齐”与 “醪酒”之别

以酒入药,催行药力乃古人用药之常法。服用时有清汁与混汁之分。清汁者即为“必齐”,混汁者指的就是“醪酒”,以酒浸药,无须泌汁,汁滓相混齐饮。

《养生方》中有“醪勺(酌)”方:“以美酒三斗渍麦□□□成醪饮之。”“服之百日,令肠中无病”[7]。另载有《醪利中》三方,取用乌头、干姜、椒等药物用美酒浸泡之后,“以餔食饮一杯”服之百日,可“令目明耳聪”四体强健[7]。

首先,这些关于醪酒的记载在饮用方法上均未提及需要去滓泌汁,只是着力强调醪酒补中益气,治疗四肢废疾之功效。其次,与必齐服用的阶段性(十至二十日)不同,醪酒的服用时间常须达百日之久。恰如《圣济总录·治法》中说:“大法醪醴之方,冬三月宜用,立春后宜止。服饵之家,不问有疾,冬三月宜常得酒药两三剂,至立春勿服,故能使百疾不生。[10]”

4 结语

“必齐”一语之所以后世无载,是因为在传统医药的发展中,“必齐”与“汤液”渐次合一而不加区分。

我国传统医学讲求内和外养,治病之法亦为养生之道。正气充沛,自然邪不能干。《汤液醪醴论》中明确说,在上古之时“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1]”治病只需要“理色脉而通”,顺应自然,保养元气,无须服用任何外物,就可以“不离其常”,度天年而去;到了中古,“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开始服用外物以强身健体。病微之时,须以甘淡之汤液养胃,病成之时,服味厚之药物攻邪。汤液十日不愈,乃添加药物和煮于汤液酒醴,潷而饮之,此为“必齐”。假若病久日深,则长服醪醴,调畅气血,固本培元;而到《黄帝内经》写作的“当今之世”,仅依靠强身健体已经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了,故“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治疗成为普遍现象,与外用的针刺相应,“汤液”的含义由原来的“煮米取汁”而扩大为“所有的水样的内服药剂”,“必齐”便包括其中。

后世之所以舍“必齐”而用“汤液”,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汤液”使用的历史悠久,深入人心,其名称又通俗易晓,更便于接受与传播。时至今日,中药的内服药剂仍以“汤药”为代表。

[1]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范登脉,校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生出版社,2011.

[2] 俞樾.内经辨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13.

[3] 孙诒让.札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0.

[4] 日本仁和寺原抄古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钱超尘,李云,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10.

[5] 郭蔼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3.

[6] 郑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经部卷五[M].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影印版,1993.

[7] 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 郭蔼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52.

[9] 李时珍.本草纲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影印版,1993.

[10] 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YY002)-秦汉医籍文化阐释

张亭立(1980-),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研究。

R222.15

A

1006-3250(2017)06-0756-02

2016-12-13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毒药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传统医学认识层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义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成功也会上瘾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快跑!有毒物 绝密毒药报告
MINORITY REPORT
吝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