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结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7-01-16王加启
王加启
农牧结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王加启
华夏农耕文明五千年,集中反映为精耕细作、农牧结合,从而实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近3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迅速发展,为粮食安全、食物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出现了明显分离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后果,比如土壤质量下降、化肥高量施用、畜禽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
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难题?
解决这些难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农牧结合。总结历史经验,辩证分析就可以发现,土壤质量下降、化肥高量施用、畜禽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难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很难通过单一技术手段解决,而是必须通过生产方式变革、整体方案设计、系列技术突破来解决这些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应该把农牧结合作为生产方式变革的着力点,作为未来30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机遇。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也都应该在农牧结合这个大前提下进行顶层设计,有序推动。
但是,新时代的农牧结合,不是简单回到数千年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螺旋式上升,需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其时代特征包括:
(1)牢牢树立农牧结合的科学理念
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各种资源要素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规律,所以要科学配置,这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比如,土地资源、饲料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工业资源、消费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为什么会出现一边是土壤质量下降,一边是畜禽粪便污染的状况?是因为理论、政策、技术都不到位,资源配置出现偏差。欧洲有些立法经验,比如瑞典要求养一头奶牛需要有0.63 hm2耕地,西班牙为0.33 hm2耕地。实现土地资源与养殖资源的匹配,既保障了优质饲料的就近供给,又消纳了畜禽粪便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形成良性循环。
(2)自觉认识农牧结合的迫切性
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 kg,远高于世界亩均用量8 kg的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化肥高量不合理施用本身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据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在东北黑土区,个别地方已露出黄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便产生量为2.43亿吨,尿液产生量为1.63亿吨,居农业污染源之首。解决土壤肥力下降和畜禽粪便污染的根本途径还是走农牧结合之路,即“耕地-饲料-养殖-粪便(沼气、肥料)-耕地”模式。
(3)大力开发支撑农牧结合的现代化手段
粪便如何还田?是不是还像过去一样跑冒滴漏,臭气难闻?国际上的拉粪车就是高新技术,不用工人动手,粪便自动装车、封闭运输,按照田地肥力需求还可以注入土层的不同深度。比如,早期的抛洒式撒粪车,由于空气接触面积大,约有70%氮损失;随后开发了拖拽式撒粪车,成条状施肥在距离植物25-30 cm的表面上,约有40%氮损失;目前又开发出耕地注肥式撒粪车,播种前粪便直接注入地下5-15 cm,每行距离25-30 cm,仅有10%氮损失,实现了畜禽粪便的高效利用。
(4)尽快建立农牧结合的政策法规与补贴体系
农牧结合需要立法。比如畜禽养殖,必须与土地面积配套,无法还田消纳的粪便需要就地加工成肥料,而粪污还田的机械、设施需要政府补贴。粪便还田以及加工成肥料是一项高投入、短期内得不到经济回报的工程,所以不能单纯依靠企业投入。在欧洲,政府部门除了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粪污消纳以外,都有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到堵疏结合,以疏为主。比如,欧盟为畜禽场粪污消纳设施设备改造提供10%-20%无偿资金支持,西班牙提供80%无息贷款支持,偿还期长达12年。农牧结合是国家利益、是可持续发展利益,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
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专家观点》栏目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