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探讨

2017-01-16张公望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民宿电商

张公望

(杭州行政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探讨

张公望

(杭州行政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对近年来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类型与特征,提出产业层次低、要素瓶颈多、区域不均衡、集聚度不高等问题,已明显制约了这些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升级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对策,即深化制度改革,破除要素瓶颈;培育产业公地,推进跨界融合;实施宏观引领,优化产业业态;创新发展方式,提升竞争核心。

农村新兴产业; 制约因素; 对策思路; 杭州

近年来,杭州不断深化“两山”理念和“八八战略”,持续实施城乡域一体化战略,高强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使农业农村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拓展产业功能,把新技术、新模式引入农业,可谓为促进农村新兴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一些高附加值、重资本型新兴产业顺势而发,如农事体验、民宿经济、农村电商、养生养老、休闲运动等,并呈现出资源基础乡村化、技术手段信息化、服务对象市民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经济效益持续化等特征。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赋予了杭州美丽乡村更多的内涵和功能,而且促进了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居民收入均衡化[1]。但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要素瓶颈多、区域不均衡、集聚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新兴产业优化布局及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重大战略调整,需要深入分析、逐一破解。

1 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类型与特征

农村新兴产业是指以现代农业为基点,以农村自然山水、土地房屋为资源,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向二三产延展融合,进而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如农业观光、农村民宿、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这些产业与农村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新兴性、创新性、先进性、成长性和不确定性[2],其产业间边界比较模糊,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结果[3]。依据农村新兴产业的上述特征,按照有特色、有规模、有链条、有效益、有前景等原则,同时尽量避免类型划分过程中产业之间的互相交叉,本文将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划分为农事体验、民宿经济、农村电商、养生养老四大类型。

1.1 农事体验: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杭州农事体验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农事节庆等业态。农事体验的方式有垂钓、采摘、观光、野炊、农业教育、亲子活动等。农事体验的模式有“自驾+观赏+采摘”“营地+农户+农事活动”“农事活动+野炊+亲子拓展”“农业园区+农事活动+科普教育”等。目前,比较成功的农事体验案例有,余杭径山的“千花里”,富阳洞桥的“大地艺术”,建德的14家精品“果蔬乐园”等。这些农事体验,拓展了农业的文化、科普、旅游功能,使农业在同一地块上升级为旅游业,有效实现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为农村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民宿经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杭州民宿起步于2006年,2015年呈井喷式发展,到2016年底,全市民宿床位达5万张,全市民宿经营收入超10亿元。目前,杭州民宿主要有4种投资主体模式:农户自主经营型、委托流转型、公司(协会)+农户型、私人合伙投资型。民宿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使长期闲置的农房资源成为城里人争相留宿的“迦南美地”,并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的顺序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逆向融合。

1.3 农村电商: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通过政策、项目、服务等多措共举,杭州农村电子商务得以长足发展。2016年全市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15个,电子商务村43个,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点14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 316个。全市实现农村电商销售额75亿元,同比增长25%,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农村青年创业和农民增收。在淳安县王阜乡实施金紫尖菊花电商产业发展试点项目,通过电商销售,全乡59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904元。

1.4 养生养老:提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能级

随着老龄群体的不断扩大,养生日益成为老龄群体的共同追求,而农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则成为不少老人养生的首选地和企业投资的热土,养老产业也日益受到资本青睐和社会关注。目前,杭州养生养老产业已出现了投资主体和业态的多元化。政府、农村集体、社会资本多主体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公办公营、公办民营、私营互补的机构养老新格局。2016年,全市农村养老机构151家,床位2.1万张,入住老人5 870人。该产业最大的亮点是,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如蓝城集团,通过跨界联合,大手笔投资,实行农业、旅游、创业和颐养等多业态综合开发。

2 制约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和消费需求,实践中形成了融合发展和集聚发展的势头,但是根据产业集群理论,要实现农村新兴产业规模化、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仍然存在要素瓶颈、业态结构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约束。

2.1 新兴产业要素瓶颈突出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原本稀缺的农村土地、人才、金融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加上“三农”自身先天不足,使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更为维艰。

土地要素短缺。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一般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如农事体验需要增加机动车道、游步道、停车场、餐饮、厕所等标配设施,民宿经济也因需要村镇内部小配套,或集聚区块相关设施,或产业的大配套,这些配套都需要新增建设用地或临时用地指标。但是,受耕保、农保、城乡建设规划等系列制度约束,新兴产业用地指标难以落实。一些民宿经济为了形成集聚规模,不得不发展集装箱“民宿”,配套用房也以打地笼的方式兴建临时用房,既破坏乡村原有建筑风格,又影响民宿经营者持续经营的信心。

产业领军人才稀缺。杭州市涉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在入库的14.5万省市县乡级实用人才中,35岁以下的仅1.5万人。“农二代”返乡创业者不多,返乡创业者对“三农”缺乏认知,“接地气”的较少,导致农村产业和产品层次不高,产业间战略合作少。

新兴产业融资困难。由于农村新兴产业用地基本上为农村集体土地,或部分产业属租赁型、“轻资产”型,缺少自有产权抵押物,导致融资困难。

农村新兴产业保险险种缺乏。目前,农村保险主要针对大田作物、大众畜禽和意外伤害,对新兴产业未能及时跟进。如中药材、民宿等产业的自然灾害险、人身财险等仍为空白。

2.2 新兴产业业态布局不均衡

农村新兴产业业态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产业区间布局不均衡、同类产业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及同一产业内部业态不均衡3个方面。

区域间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由于目前各区县(市)对农村新兴产业存在认知度趋同,未能较好地结合本地实际做好产业定位和市场细分,导致各区县(市)在新兴产业政策制订和推进方式上基本相似。在杭州民宿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2016年全市民宿入住率低至40%,估计亏损面达70%,歇业率达16.5%。

同类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近郊占据人才、资金、信息、物流等优势,新兴产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西部山区县市则相对滞后。例如,养生养老产业,基本集聚在杭州城郊的富阳、余杭,在全市6.7万张养老床位中,75.7%集中于主城区,只有24.3%的养老床位分布在4县市。又如,在全市6.88万民宿床位中,80.2%集中在临安、桐庐、建德、淳安4县市,其中临安占4县市的66.2%,而建德、淳安不足10%。

新兴产业内部业态失衡。由于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同类产业集聚和关联产业布局都比较欠缺。例如,在民宿产业集群发展中,戏剧活动、传统民俗、工艺表演、宗教文化等关联产业较少,民宿综合体建设相对滞后,这导致游客留宿天数偏短。据课题组对4县市15家民宿2016年1—10月客人入住情况统计结果,留宿5天以上的客人次数仅占总人次数的10%。

2.3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滞后

依据马歇尔关于经济正外部性原理,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知识信息溢出的正效应,有利于关联企业的产生及其收益的最大化,有利于集群内专业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可以节省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相互搜寻成本[4]。而在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群发展战略部署尚未涉猎。

产业规划引导相对滞后。受项目制工作机制的影响,市级层面按财政资金平均分配项目数量,基层按下拨资金申报、包装、验收项目,缺乏全面布局的先导性,导致新兴产业在不同区域布局趋同或恶性竞争。

集群内产业链条不长。杭州农村各类新兴产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集群内企业形态单一、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如在农事体验产业中,缺乏可看、可学、可吃、可带的产品和服务,给游客带来的只是短暂的“视角型”“浅休闲”,不能给以“心灵型”的“深度休闲”[5]。又如,在民宿产业中,缺乏像云南“太阳宫”、德清“洋家乐”这样的单个品牌或区域高端品牌。

2.4 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杭州农村正在经历日本所经历的“六次产业”发展负效应之痛[6]。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递减。据统计,2015年杭州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67.01万人,较2010年减少8.7万人,年均递减2.5%。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调查显示,不少山区农村约有10%的耕地和山地闲置,无人问津。

特色农业产品基地生态不可持续。由于轮作、间套种、生态化养殖等农艺技术推广滞后,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杭州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生产不可持续的问题。如临安山核桃生产基地目前已出现整个山头成片枯死和后继无人经营的尴尬[7]。

农村电商发展中农产品“上行难”仍难突破。据统计,2017年全国农产品网上销售2 200亿元,仅占网上商品销售总额的1.1%,其中70%还为进口农产品。杭州农产品电商境况仅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目前杭州有约95%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其核心问题是该领域缺乏专业开发企业、农村基层极度缺乏掌握电商核心技术的人才和从“田头到上网”各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8]。

3 提升农村新兴产业的对策思路

通过上述农村新兴产业类型和模式的分析表明,农村新兴产业正在深入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前提下,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为“圆心”、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引领,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渗透和跨界融合,拓展农业生产新功能,培育产业新业态,激发农村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9]。同时,深度挖掘西部区县(市)生态资源,着力构建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步伐,进一步缩小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1 农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破除要素瓶颈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系列重大农村改革政策,认真总结杭州及省内外农村改革的有益经验,加快农村重要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有效缓解和破除相关制度瓶颈,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农村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激活土地资源要素。重点加快推进全市农用地确权颁证,利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切实推进农用地流转经营。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区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村镇集体建设用地直接用于非农开发,拓展农村新兴产业布局空间。积极争取立项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推进“坡地村庄”建设,发展养生养老、民宿经济。严格宅基地初始取得条件,建立宅基地和农房租赁、抵押的长效管理制度。

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畅通农村经济动脉。结合“三块地”改革,全面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机制,扩大农房质押抵押范围和用途。积极探索政府、社会资本多方合作,通过PPP、PPT模式,各类基金、混合所有制等途径和方式,鼓励工商资本下乡进村,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新业态培育。协同保险公司,针对有需求、有规模、有前景的农业和农村新兴产业,开发保险新领域、新品种、新方式。

创新人才培育招引机制,激发农村创新活力。着力培育农村“创客”。组织在杭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教授、专家和创客进行课堂式培训,利用农村新兴产业创业成功人士现场培训,打造一批想创业、会创新、善经营的现代农村新产业创业创新人才。

3.2 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培育产业公地

农村新兴产业是农业多功能拓展和产业集群后实现的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及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而这2个融合的前提是三次产业之间业已形成产业公地,即共同的技术基础以及随之产生的技术革新[10],亦即产业间共享的一系列劳动力、组织、技术和制造能力,产业的公地植根于供应商、消费者、合作伙伴、技术工人和地方机构中[11]。因此,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形成产业公地、发生技术融合,形成产品和服务融合以及市场融合[12],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公地之公地。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小流域、山塘水库、标准农田、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林道硬化审批,铺平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事体验和乡村旅游融合道路。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建设,着力提高城镇路网通达性和安全性,补齐农旅产业跨区域融合的要素短板。深化“三江两岸”整治成果,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商贸、供销、邮政互联互通,夯实一二三产融合公地之公地。

夯实第一产业公地,培育农业纵向融合“基质”。在重点突破一批农业重大先进适用技术攻关的同时,借鉴萧山阳田经验,探索招引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专家或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研发世界领先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着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农林牧渔副机械化全面覆盖以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纵深渗透,高起点引进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农业智慧化环境控制系统,通过园区建设树立智慧农业新标杆。

加快二、三产业公地建设,打通一二三产业双向融合通道。采取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上市等途径和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重点做深做精茶叶、山核桃、竹、中药材、桑蚕茧、蜂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工,引导市域涉农企业到国外、域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启动“智慧农村”建设,搭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推进城乡区域千兆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搭建集农村社会基础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监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深度融合。

创新农产品网售技术,破解农产品“上行”难题。通过引进专业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建立电商农产品资源库,提供SC/绿色/有机认证、商标注册、品牌设计与推广等一整套市场流通解决方案,全面破解农产品电商“上行”[9]。

3.3 农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推进农村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着眼于资源比较优势,因势利导,促进区域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构建起全市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农村特色产业带(群)[13]。

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布局“一区块一特色”。临安:做优乡宿民宿品牌,开发冬季民宿和养生民宿;做强坚果电商,力争成为坚果全国集散地。建德:延展果蔬乐园功能,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时鲜绿色农产品配送,全力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及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淳安:充分利用千岛湖这一湖秀水,大力发展湖区休闲运动、民宿养生、经营性垂钓,打造临岐镇中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百源经济”。桐庐:倚重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标杆和中医药文化传承,规划建设高端民宿集聚区和高端养生康复机构。

深入市场细分,实施同业错位发展。在农事体验产业中,力推农事体验与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在民宿经济中,西湖景区发展度假休闲型民宿,临安发展大众乡宿型民宿,桐庐发展高端养生型民宿,建德发展农事体验型民宿,淳安发展休闲运动型民宿;在电商产业中,临安以坚果为主业,西湖、余杭、富阳以茶叶为主业,桐庐、建德、淳安以绿色蔬菜为主业;在养生养老产业中,近郊宜发展多功能高端养老机构,远郊宜发展基本型中低端养老。

配套关联产业,优化内部业态。在民宿产业中,配套餐饮、茶馆(咖啡)、运动、健身、节庆等产业,培育骑行体验、戏剧活动、传统民俗、工艺表演等项目;在电商产业中,配套包装、印刷、广告、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在养老产业中,增设老年护理、老年房产、老年保健、老年康体、老年文教、老年休闲、心理疏导、用品制售等产业。

3.4 农村新兴产业需要集群发展

农村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仅使集群内企业节约交易费用、产生关联效应、增强竞争力,更有利于农村某个地区与城市中心区附近建立网络联系[14],而基于农村新兴产业的弱质特性,需要实施集群发展的规划引领及相关公共政策扶持。

规划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杭州城市非核心功能疏散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县域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等项目载体,制订城乡产业对接规划,尽力将新型农业产业园嵌入特色小镇,打造园中园、镇中镇。

政策引导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设立农村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整合原有支农项目,适当增加财政专项注资,同时吸收社会资本,设立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同时,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产业公地建设、支撑性基地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促进农村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服务平台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建设合作交流平台、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

大项目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型水陆游乐项目、国际化文创集团、高端养老养生项目,打造各类农村新兴产业的行业龙头,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吸引相关企业集聚,产生集群效应。

3.5 农村新型创新需要创新发展

基于新兴产业的新型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方式。

以农业为“圆心”巩固农村新兴产业。重点深化大农业中的农林牧副渔等细分产业,进一步与农村第二、三产业及其细分产业相融合,通过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及营销方式,促进新产业的产生。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兼做城区、景区人文景观用地,可以考虑在仓前、下沙等近郊地区划定永久性农用地,配合湿地公园与水系,积极申报世界湿地城市。

以文化为“元素”提升农村新兴产业。重点挖掘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宗族文化、孝道文化等,开展更多有价值的古村、古道、古建筑、古树的保护和利用,使农村新兴产业“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传承起文化,富得了百姓”。

以“互联网+”为手段,提速农村新兴产业。通过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社会互动,全面建立健全农村新兴产业大数据,不断收集更新全市相关领域的人口劳动力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销售、物流、消费等各类特色数据,经过云计算,提供网上个性化的信息定向分析、查阅、在线咨询等服务,将大数据成果融入农村新兴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中。

以可持续为“底线”,规范农村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农地“休耕”试点,实施肥药“双控”、农技“五统一”,努力改善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利用云计算成果,适度控制景区、重要水资源保护地、生态脆弱地区民宿建设与游客规模,努力保护农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已发生的土地污染、水污染区块采取禁种、禁养,并着手生态修复;严禁高坡度(>25°)造田、造地和林地过度开发,努力保护山地资源和环境,确保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 徐峻.民宿经济让农村“风景这边独好”:浙江民宿经济深度调查之一[N].浙江日报,2016-02-25(15).

[2] 董杰.农村新兴产业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63-65.

[3] 何建木.浦东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7(1):11-14.

[4]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M].London:Macworkshopan Press,1920:109.

[5] 钱娣,徐冉,季海军.休闲观光农业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6): 169-170.

[6] 斋滕修.连接食农地: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创新[R].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5.

[7] 祝梅.深度报道临安山核桃产业调查(上)(N).浙江日报,2017-04-10(10).

[8] 农香汇.农村电商,如何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EB/OL].(2017-03-31).[2017-05-15].http://xiangcunlvyou.juhangye.com/2017-03/weixin_4310839.html.

[9]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2):43-44.

[10] LEI D T. Industry evolu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the impe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19(7/8):699-738.

[11] PISANO G P,SHIH W C. Producing prosperity: why America needs a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3,51(2):562-564.

[12]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13] 万忠,周灿芳,柯清标,等.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0(12):51-55.

[14] MUNNICH L W Jr,SCHROCK G. Rural knowledge clusters:the challenge of rural economic property[J].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Review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iterature and Practice,2002(12):159-176.

收入日期:2017-07-18

杭州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20160834M24)

张公望(1978—),男,浙江湖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研究工作,E-mail:zhanggw@hzswdx.gov.cn。

文献著录格式:张公望. 杭州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0):1685-1689.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01

F323.21

A

0528-9017(2017)10-1685-05

(责任编辑吴益伟)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民宿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你是民宿达人吗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