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治疗
2017-01-16
(云南墨江县联珠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云南墨江 654800)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诱因及流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此病为法氏囊病病毒感染而诱发的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致病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发病症状以法氏囊发炎、坏死、囊内林班细胞受损为特征。此病感染可导致鸡体严重的免疫障碍,影响自身免疫机能。目前发病率,但致死率低,为目前禽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种类之一。
此病在自然感染条件下,仅感染鸡只。不同品系的鸡,都有发病的可能。但比较而言,肉鸡的发病较蛋鸡敏感。就日龄来看,开产至2周龄,开始发病。到3~7周龄,到发病高峰期。致病病毒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饮水等周边环境,而后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侵入机体,而形成传播感染。或者,间接经昆虫、用具、种蛋等传播。
2 临诊症状
全群鸡剧烈腹泻,排水样稀粪,有时呈白色水样,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病鸡精神委顿,饮食减少,羽毛蓬乱,怕冷,少数鸡头颈有震颤现象,个别鸡掉头啄自己的肛门,鸡冠发白,后期饮食废绝,闭目呆立或伏卧。体温下降,最后极度衰竭而死。其明显特征为发病急、发病率高、持续时间有10d左右。
3 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鸡皮肉紧贴,不易剥离,脱水现象严重,胸肌和腿肌有多处呈点状、斑状或条状出血,肾脏水肿,苍白,剖开可见大量尿酸盐沉着。法氏囊肿大为正常的2~3倍。发病后期死亡的病鸡法氏囊外观呈紫红色的葡萄状。盲肠扁桃体在发病中后期有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采取琼脂扩散实验,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鸡心脏血液,分离血清,然后与鸡法氏囊病抗原作琼脂扩散试验,并设阴性、阳性对照组,结果显示阳性血清及被检鸡血清与标准抗原之间有沉淀线产生,根据琼脂扩散实验结果判断标准显示被检鸡法氏囊病抗原阳性,结合该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可诊断为鸡法氏囊病。
5 预防措施
(1)完善兽医卫生制度,注意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在降低此病的易感性上极为重要和关键。坚持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空舍后场内用具、笼具、舍内环境等等,用福尔马林、强碱消毒药剂等彻底喷施一遍。间隔4~6h后,彻底清扫、冲洗,而后再进行2~3次的消毒,为进雏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此外,更注意坚持封闭化管理,避免病毒携带进场。及时处理病死鸡,切断此病传染源。
(2)增强母源抗体水平,通过被动免疫增强雏鸡抵抗此病的能力。为此,种鸡场根据此病流行情况,务必做好主动免疫工作。通过种禽的接种防疫,确保自体较高的抗体水平,并通过孵化种蛋的方式将抗体传播给子代。通常情况下,种鸡在18~20周龄、40~42周龄,用法氏囊佐剂灭活苗分别接种2次,可确保雏鸡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而降低其在2~3周龄内感染此病的可能,起到预防早期感染的目的。
(3)根据防病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实际上,母源抗体对雏鸡的保护,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为此,后期的接种防疫工作,对此病的防控很重要。接种普遍用弱毒疫苗,选在机体母源抗体水平最低时进行。首免日龄的确定,需综合考虑流行病情况、感染鸡群类型、实际母源抗体水平等等。
6 治疗措施
发现疑似病例,务必及早确诊,隔离用药治疗。
早期治疗,以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抗体,每次用0.5~1ml,肌肉注射。配合用中药剂,配方:甘草、赤芍药,各取60g/次;丹参、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檗、生石膏,各取100g/次;生地黄、大青叶、蒲公英,各取200g/次,混水煎熬喂服,每天用1剂,连续用3~5d,治愈效果较好。但发病后期的鸡群应配合使用电解质类型的肾肿解毒药2.5~4 mg/kg,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对缓解肾肿有一定帮助。或辅饮以口服补液盐、或0.1%的小苏打水连续3~5d治疗同时,鸡舍全面采用碘酸消毒,另饮水中加入多维健,治疗3~5d后鸡群逐步康复。
7 体会总结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为法氏囊病病毒感染而诱发的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此病病程短,多数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到第4d达发病高峰期。此病感染后典型症状,法氏囊发炎、坏死、囊内林班细胞受损。此病目前为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病害种类之一,一旦被感染可造成鸡体严重的免疫障碍,影响自身免疫机能,而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对此病的防控,更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通过各项措施完善和落实,以大大降低此病的易感性。此病发现及时,早期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抗体配用中药剂,有着不错的康复效果。
[1]刘淑侠.鸡法氏囊病继发新城疫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思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9):119-120.
[2]王树艳.急性法氏囊病的防治与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8):151-152.
[3]王艳丰,张丁华.非典型法氏囊病的诊断及不同疗法效果比较[J].家禽科学,2009,(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