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的诊治要点
2017-01-16
(河北省承德县农牧局,河北承德 067400)
1 前言
仔猪副伤寒为沙门氏菌感染而诱发的危害仔猪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此病易感病例中,以断奶至30kg体重的生猪多发。流行无明显季节性,而气候多变时节多发。此病多数为散发性经过,个别地区为流行性经过。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30d,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猪呈败血病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精神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病程多数为1~4d,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
慢性型为本病的常见病型,感染后症状较轻,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常堆叠在一起,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排灰白或黄绿色稀粪,带有血液或黏液,具腥臭味。有些病猪咳嗽。慢性型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两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猪副伤寒的发生,与卫生条件差、饲喂管理不善等,有着很大的关系。由此,预防此病的发生,应本着“防重于治”的理念,注意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养猪管理,积极消除诱发病因,做好药物保健措施,切实增强仔猪抗病体质。
坚持封闭化管理,禁止闲杂人等随意进出。场内禁止饲养其他禽畜,定期做好灭鼠工作,减少传染病场地传染的机会。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种检疫,减少场外引进生猪的可能。如需引进猪种,需到无疫情区购买。购买前,检查有无检疫证明。购进后,先隔离饲喂30天。检疫无病患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喂,以减少外病侵入的可能。
改善饲喂管理,增强抗病体质。刚出生的仔猪,自身体温调节机能有待完善,各类应激的适应能力不强,而增加副伤寒的感染概率。为此,出生后,应及时补食初乳,靠母源抗体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断奶补料,补充全价优质饲料,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早期喂料循序渐进,后期喂料定时定量,禁止饲喂霉变料草,减少一切不良应激。
严格消毒管理,清灭病原在萌芽状态,切断此病的传播途径。定期清扫猪场内外环境,彻底清理卫生死角。通常情况下,每周猪舍及周边环境,要坚持消毒1次。遇到疾病流行期,每天要消毒1次,平时搞好卫生。注意母猪体表消毒,尤其首次吮乳,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母猪乳头1次,确保清洁干净。
强化接种防疫,接种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口服或肌肉注射皆可。此疫苗适合哺乳期健康仔猪1月龄以上,常年流行地区,断奶前后用1次,间隔3~4周后,加强免疫1次。此菌苗注射期间,会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由此,建议口服免疫,用凉开水每头份5毫升稀释,1次性灌服。或者,混拌适量饲料,确保每头猪足够的菌苗服用,以增强接种防疫效果。
注意阶段性强化用药,根据此病流行病学特点,可用银翘散,每1t饲料或饮水中加1kg。金霉素,每1t饲料或饮水中加100g。仔猪断奶当天用,连续用1周,能降低副伤寒的感染概率。
3.2 治疗措施
发现疑似病例,务必及早隔离。猪舍严格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垫料等污物,净化猪场养殖环境。未发病易感猪群,及时用药物防控。
3.2.1 西药疗法
对此病的治疗,可用西药种类多。但是,一种药物多次使用,往往易产生耐药菌株。由此,对规模化养猪场,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务必及早隔离,分离菌株做药敏实验,选择高效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注意用药时机、把握用药剂量,确保足够的疗程。
较适合的西药,有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物等等。具体用量及用药,氯霉素,50~100mg/kg,每天2~3次内服。肌肉注射,每天用10~30mg/kg,分2~3次注射,连续用4~5d,效果不错。其间,病情加重,可持续用2~3d。
3.2.2 中药疗法
除上述西药外,可用中药有:大蒜20g,捣汁后一次灌服,每天1次,连用2次~3次。陈茶叶30g煎浓汁,加红糖100~150g,候温灌服。猪大肠一节,加黄连12g,煮熟喂服,连服2次。马齿苋45g、鲜竹叶40g、车前草30g,水煎汁,白糖(6485,3.00,0.05%)为引,一次喂服。铁苋菜、地锦草、老鹳草、败酱草各60g,煎水候温灌服。地榆80g、白花蛇舌草40g,水煎服。高良姜、贯众、苦楝子、石榴皮、大蒜、雄黄、大黄各15g,煎汤灌服。败酱草40g,薏苡仁30g,金银花20g,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g,地丁15g,丹皮10g,广木香6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3d。连翘、金银花各5g,花粉3g,槐花、白头翁、秦皮、黄连、黄芩、芦根、桉树叶各6g,水煎,分3次服。白头翁20g,黄檗、金银花、黄芩各15g,苦参5g,煎汤,候温一次灌服。
[1]吴伟荣.仔猪副伤寒病诊治[J].畜禽业,2013,(1):69.
[2]佘秀云,韩磊明,许宏兵,等.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治与体会[J].养殖与饲料,2011,(6):24-25.
[3]黄兴,赵红琴.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1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