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控
2017-01-16
(青海省海南州动物卫生监督所,青海海南 813099)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感染而诱发的传染性肿瘤病,致病病毒多数经呼吸道进入鸡只体内,或者经消化道侵入,而造成此病的扩散和蔓延。此病危害极大,短时间内清除难度大。有研究证实:鸡可长期带毒排毒,尤其病鸡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完全病毒,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可随时污染周边养殖环境,造成此病的扩散和蔓延。为此,笔者就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控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1 流行病学
此病以鸡最易感,哺乳动物感染率低。其中,雏鸡1日龄内,感染率最高。后期,随日龄的增加,感染率渐低。雏鸡此病感染后,往往几个月后才表现症状,诱发高致死率。此病发病率在10%~30%,严重时易感率更高。大群养殖鸡只,发病率最高。而且,养殖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同时,母鸡较公鸡易感。不同品种的鸡,此病易感性有差异,航鸡最易感。
就流行季节,此病四季皆发。病鸡和带菌鸡,为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经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鸡体内。调查证实:病鸡可长期带毒排毒,尤其病鸡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完全病毒的,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污染周边环境造成此病的扩散和蔓延。同样,为此病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2 临床症状
马立克氏病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以侵害坐骨神经最为常见,表现为一侧较轻,一侧较重。病鸡步态不稳,开始不全麻痹,后则完全麻痹,不能站立、蹲伏或呈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势。
内脏型这一型多呈急性暴发,病性急骤,开始时以大批鸡精神萎靡。几天后部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部分病鸡死亡而无特征临诊症状。很多病鸡表现脱水、消瘦和昏迷。
眼型出现于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消失。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瞳孔边缘不整齐,到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针尖大 小的孔。
皮肤型在体表皮肤上出现黄豆大的肿瘤,触感内容坚实,外观不断增大,也不会自行脱落和消失,常零星散发于年龄较大的肉鸽/鹌鹑。且病程较长,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神经病理变化多见于神经型,以受损害神经(常见于腰间神经、坐骨神经)的横纹消失,变成灰色或黄色,或增粗、水肿,比正常的大2~3倍,有时更大,多侵害一侧神经,有时双侧神经均受侵害。
内脏型主要表现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呈花菜样肿大,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黏膜出血、坏死。一般情况下法氏囊不见肉眼可见变化或见萎缩。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典型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对于临床上较难判断的可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组织学检查及核酸探针等方法进行确诊。
5 综合防控措施
(1)规划场地布局,此病传染性极强,为此,孵化场、育雏室,务必远离鸡舍,加强消毒管理,避免出壳后被污染。或者,雏鸡出壳后,做好接种防疫,对控制此病很有必要。
(2)改善养殖条件,加强喂料管理,增强鸡群抗病体质,对控制此病效果不错。调查证实:场地卫生条件差、环境管理不达标、某些寄生虫感染等等,为此病的重要诱因。为此,坚持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不同日龄鸡只禁止混养。同批鸡出栏后,严格彻底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再安排下批次鸡进入。
(3)坚持自繁自养,条件允许的鸡场,通过自繁自养的饲喂模式,能避免鸡苗引进带入病毒的可能。
(4)遴选抗病能力强的鸡种,某些鸡苗对马立克病易感性强,及时接种防疫疫苗,同样有感染的可能。为此,选择抵抗力强的鸡种,是降低此病易感的关键。
(5)留意鸡群变化,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清理感染场鸡只。同时,严格消毒管理,待空置数周后,方可引进下批次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要随意补充新鸡。
(6)此病为病毒感染而导致的肿瘤性疾病,一旦鸡群中,有此病扩散蔓延。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而且,特效治疗药物不多。为此,切实做好接种防疫工作,对控制此病就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此病鸡场流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注意疫苗的保存。储运,做好稀释和接种工作,有效接种马立克疫苗,确保接种后效力。雏鸡1~3日龄,接种每只用0.2ml,肌肉或皮下注射,有效免疫 期半年。此外,有变异病毒株的存在,建议用火鸡疱疹病毒FC126株和鸡的不致病疱疹病毒SB-1株联合疫苗,紧急接种防疫。但是,接种期间,注意针头、器械等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 体会
鸡马立克病是由疱疹病毒感染而诱发的传染性肿瘤病,国内调查的易感病例中,1日龄内雏鸡,感染率最高。后期,随日龄的增加,感染率略有降低。此病危害极大,体现在:鸡可长期带毒排毒,尤其病鸡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完全病毒的,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污染周边环境造成此病的扩散和蔓延。由此,确保养鸡效益,重视此病防控,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注意:加强消毒管理,改善养殖条件,坚持自繁自养,遴选抗病能力强的鸡种,切实做好接种防疫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清理感染场鸡只,尽最大的努力降低此病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