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及其防控措施
2017-01-16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射阳 224300)
猪副伤寒又称为猪沙门氏菌病,是生猪养殖中常见病;并且还能够和猪瘟、猪圆环病毒等出现交叉感染,是影响生猪养殖行业重要影响因素。此外,猪副伤寒也能够传染给人;据调查显示,由于该病症被传染人群达到30%,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做好猪副伤寒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因
该种病症伤寒流行较慢,幼崽生猪容易感染;并且多出现在冬季或阴雨天气。另一方面,生猪养殖过程中如果喂养的饲料质量低、单一、生猪得不到应有的营养也会引起该疾病。
2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首先,急性病症临床表现为生猪体温持续升高,可以达到42℃。精神沉郁、感染3d内粪便呈黄色、水样。在感染后期开始出现呼吸急促、腹部下、耳根与胸部皮肤出现斑点,呈现紫红色。患上急性猪副伤寒的生猪其死亡率也较高。其次,慢性猪副伤寒生猪体温持续升高,能够达到40.5℃~41℃;同时,病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在感染初始阶段便秘,随着病情的加重粪便成淡绿色。在感染中后期病猪皮肤出现湿疹,一些病猪腹部皮肤生成溃疡块。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死仔猪4头,仔细观察病死猪的外观,其头部,耳朵、蹄、尾部及腹部等处皮肤出现大面积蓝紫色斑。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心外膜有细小的出血点,心包积液,肺心叶、间叶和隔叶有肺炎质变区。脾脏肿大,色暗带蓝,柔软似橡皮状,切面呈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充血和出血。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如大理石状。肝脏、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胃黏膜严重瘀血和梗死而呈黑色和浅表性糜烂。肠道呈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
根据临床病症类型其病理变化也是不同的。首先,慢性病变位置多在盲肠、大结肠。生猪肠壁位置淋巴小结肿胀凸起,逐渐变为坏死溃疡。外层带有麸皮样物质覆盖,为淡绿色或灰黄色,病灶伴随着病情的加重结合,出现弥漫性坏死。同时,肠壁变厚。一些生猪肺部也会出现干酪样物。特征性病变为肝肠脾系膜淋巴结肿大,能够看出坏死灶,呈现灰白色。
其次,急性病变为败血症变化。病猪腹部与耳部带有紫斑。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膀胱黏膜、胃黏膜、咽喉黏膜等。脾肿大并呈暗紫色。胆囊黏膜坏死。肝肿胀能够看出坏死灶,为灰白色,针尖大小。结肠黏膜与盲肠黏膜肿胀、渗血并且肠壁位置淋巴小结肿胀。
4 诊断
在诊断猪副伤寒病时应根据病原、流行病学、病猪临床表现、病例变化做出诊断。如果病症难以诊断可以通过实验室检验。实验室检查分为: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免疫荧光法等。在病情诊断过程中还需要区分好猪副伤寒和猪瘟的不同。例如:猪痢疾病症表现为:腹泻与慢性病相似;但与猪副伤寒有着根本差别;只是猪痢疾传染较慢并且流行时间长。生猪一旦感染猪痢疾粪便为黑色、棕色,同时带有黏液。猪痢疾剖检过程中,会发现大肠黏膜外层出血,同时带有弥漫性坏死。而猪瘟的临床特征为生猪沉郁、无食欲、表层皮肤出现出血点。猪瘟传播快速、死亡率较高,治疗具有一定困难性。对患有猪瘟的生猪剖检会发现,脾、肝无坏死灶,只有脾发生出血性梗死,生猪回盲口四周生成轮层状溃疡。
5 防控措施
5.1 以预防为主
第一,冬天、春天为猪副伤寒病多发时期,在该阶段应进行相关保暖,防止受温度变化影响导致生猪感染疾病。
第二,在饲料质量与水源控制上应确保健康、卫生、营养成分高,提升猪机体免疫力。通常情况下30~34日龄幼崽断奶阶段可以通过副伤寒疫苗服用或注射;口服过程中可以通过生理盐水进行疫苗稀释,一次量控制在5~10ml加入饲料内。如果选择灌服可以在凉开水5~10ml对疫苗稀释;若注射可以通过氢氧化铝溶液进行疫苗稀释,在耳部浅层肌位置注射。
第三,在猪舍管理上也要给予重视,确保猪圈内清洁、干净。秉承着无公害原则进行生猪粪便科学处置,定期进行食槽清洁,确保饲料干净卫生。
第四,通过有关药物展开科学预防,选择土霉素、金霉素100g/t掺进饲料内,补充抗生素,确保生猪身体所需营养充足,保证健康生长。
第五,如果选择养殖场养殖模式,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进行消毒,同时将病猪隔离饲养。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病猪、死猪合理处置,避免病菌扩散传染给健康的生猪。
当幼崽1月龄时进行疫苗注射,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幼崽注射宰猪副伤寒弱毒冻干疫苗。口服或灌服、注射,口服可以通过冷生理盐水把疫苗稀释,5~10ml为一份,融入养料内供生猪服用。注射可以选择浓度在20%的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在生猪而后浅层肌,免疫时间在90d。灌服可以选择5~10ml冷开水稀释1份疫苗。
5.2 治疗
猪副伤寒的治疗常见药物为: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做好健康生猪的药物防控,可以将药物掺进饲料供猪服用。
氯霉素治疗可以选择口服或注射。其中,口服治疗方法为:50~100mg/kg的量计算,添加2~3次,效果显著。注射可以根据10~30mg/kg。注射2~3次,持续7d会初见成效。此外,也可以选择复方新诺明,一天70mg/kg,第一次用药加倍,二次可以口服,持续治疗7d。甲氧卞氨嘧啶,4~8mg/kg,2次口服,连续治疗7d;呋喃唑酮,参照10~20mg/kg,2次口服,首次加倍,5d治疗后。根据以上治疗方法持续3~5d治疗后,就会有一定效果。
针对15kg的生猪治疗,如果选择中草药治疗方组为:黄连、黄芩、花粉各5g,地榆、白头翁、麦冬、柴胡各9g,神曲8g,栀子、猪苓、泽泻各5g,大黄3g,二花5g,蒲公英8g,白术、甘草各5g。根据以上药物煎熬成汁,掺入稀粥中服用,1剂/d,持续服用3~4剂,效果显著。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大蒜酒治疗。准备大蒜200g,剥皮振捣掺入500ml白酒,搅拌,密封。7d后服用,幼崽一次费用5~10nl,2~3次/d即可;当生猪有食欲后在饲料内服用。
此外,也可以猪肌注10~20mg/kg氟苯尼考,连注3~5d,或者按猪内服20~30mg/kg氟苯尼考,连服3~5d。按猪内服10~30mg/kg环丙沙星粉,连服3~5d。猪内服50~100mg/kg土霉素或2~5mg/kg多西环素,连服3~5d。按猪肌注0.2ml/kg复方新诺明,首次用量要加倍,连注3~7d。
6 结语
生猪感染副伤寒将对生猪健康生长造成影响,影响生猪发育结构并且死亡率极高,严重影响生殖养殖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还需要养殖企业给予高度重视,注重对疫病临床特征的分析,立足于不同方面进行治疗,做好病情控制,避免病原传染。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养猪行业进步,带给养殖户更大经济效益。对此,笔者围绕题目分别从:猪副伤寒病症分析、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猪副伤寒的诊断及防治起到帮助性作用。
[1]高凤玲.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67.
[2]姜春燕.浅谈猪副伤寒感染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11):108-109.
[3]吕林,宁慧波,胡东方,等.一起急性猪瘟并发猪副伤寒病例的综合诊断与防治[J].养猪,2015,(6):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