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羊腐蹄病的防控建议
2017-01-16
(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约改镇兽医站,青海曲麻莱 815500)
藏羊腐蹄病是除藏羊外,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腐蹄病”。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广大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对羊只的发展危害很大。
1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于低湿地带,多见于湿雨季节。细菌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机体。羊只长期拥挤,环境潮湿,相互践踏,都容易使蹄部受到损伤,给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泥泞、潮湿而排水不良的草场可以成为疾病暴发的因素,但如草场及泥湿环境没有生活达14d的微生物,而且蹄子未被潮湿浸软或没有损伤,仅仅泥湿环境的本身是不会引起腐蹄病的。
腐蹄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以使羊群100%地受到传染,甚至可传染给正在发育的羔羊。
2 临床症状
病初轻度跛行,多为一肢患病。随着疾病的发展,跛行变为严重。如果两前肢患病,病羊往往爬行;后肢患病时,常见病肢伸到腹下。进行蹄部检查时,初期见蹄间隙、蹄匣和蹄冠红肿、发热,有疼痛反应,以后溃烂,挤压时有恶臭的脓液流出。更严重的病例,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匣脱落,病羊常跪下采食。
有时在绵羊羔引起坏死性口炎,可见鼻、唇、舌、口腔甚至眼部发生结节、水泡,以后变成棕色痂块。有时由于脐带消毒不严,可以发生坏死性脐炎。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肝炎或阴唇炎。
病程比较缓慢,多数病羊跛行达数十天甚至数月。由于影响采食,病羊逐渐变为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为继发感染而造成死亡。
3 治疗
有藏羊腐蹄病感染病例,应及时对病羊诊治。
先将病羊牵遛到通风干燥处,而后侧卧保定。如为怀孕母羊感染,则应注意防母羊保定和治疗过程中的剧烈反抗而造成的流产。用碘酒或过氧化氢,对蹄部彻底消毒处理。然后,削蹄刀扩容病蹄伤口。经扩容的伤口,将其中腐败组织、脓包等及时清理,避免感染发炎。如蹄中有异物刺入,应先将异物拔出。然后,用手术刀清除内腐败部位的病变组织,直到清理干净露出鲜肉组织为止。之后,用塞满用碘酒或磺胺浸泡的棉纱,最好能用绷带包扎固定。同时,能涂抹适量的防蚊虫叮咬药物,避免有病菌感染。病羊患病蹄部,套上脚套。一方面,很好保护病肢,避免二次伤害,起到加速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与粪污隔离开来,避免被污染,加重病情。换药每1~2d,换1次。藏羊腐蹄病治疗中,经常会发现,除蹄部有损伤外,以上部位同样有肿胀的情况,为此应积极对症治疗,选用消炎软膏,做消肿处理。严重时,直接送诊到专业兽医,做进一步处理。
经治疗的病羊,应选择在干净的圈舍饲喂,蹄部每天能在10%硫酸铜溶液浸泡2~3次,每次在10min左右,直到病情恢复。病情更严重的病羊,临床手术治疗期间,应配用四环素,每次100万~120万单位;维生素C,30ml/次;兑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次,将静脉注射全身疗法,效果显著。
4 预防措施
预防此病的发生,应针对病因诱因,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1)日粮搭配合理,营养而有全价,满足蹄部发育需求。在此,食疗措施中,合理调控钙磷比例,能大大降低此病的易感概率。由此,饲料中加适量钙元素,配比足量的磷元素,比例搭配在2:3~1:2之间,往往有不错的防控效果。很大程度上,能降低腐蹄病的发生。
(2)科学搭建羊舍,健全生物安全体系,营造适应的养殖环境。在此,加强舍内通风,增加养殖舍透光性,确保舍内足量空气流动,减少致病菌含量。另一方面,充足的光照照射,能大大减少病菌含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放牧期间,对养殖羊舍要彻底消毒,大面积喷洒消毒药水,及时清理舍内粪污,确保长时间紫外线光照,对养殖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3)处于防控腐蹄病的需要,藏羊生活圈舍的地面,经常放牧的牧场,不要选择地质强硬、细小石子过多的地段。不能过软,不能过硬。圈舍用水泥地,要铺设一定垫草,注意高低层次的划分,以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如果铺设土质松软,注意及时平整地面,避免粪水长期渗透土壤中,而为病菌滋生创造条件。
5 体会
藏羊腐蹄病的发生,就诱因分析,与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衡、蹄部生长环境恶劣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病发诱因,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应注意饲料中加适量钙元素,配比足量的磷元素,满足蹄部发育需求。健全生物安全体系,营造适应的养殖环境,减少致病菌含量。加强放牧管理,生产生活用的圈舍地面,不要选择地质强硬、细小石子过多的地段。通过这些预防措施,往往能很好防控此病的发生和感染。而对此病的治疗,最佳的选择,发现病例第一时间治疗。侧卧保定病羊,用削蹄刀扩容病蹄伤口,清除内腐败部位的病变组织,而后消毒保护,这样对此病的康复治疗更好些。
[1]刘仲才.山羊腐蹄病的预防和治疗[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3):29.
[2]李丽双,王艳飞,王彦军.羊腐蹄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3,(4):115.
[3]张勇.山羊腐蹄病的治疗[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