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2017-01-16李全意
李全意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电针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李全意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内容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电针配合手法治疗,痊愈78例,占86.66%;显效3例,占3.33%,好转5例,占5.55%,无效4例,4.44%。总有效率为95.55%。结论:电针联合手法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较好的中医保守疗法,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电针;手法;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颈部各种原因造成的颈椎两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缺血,最终导致以发作性或体位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为骨科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发作时常可伴有头痛、头昏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视物不清、活动受限等多种复合症状[1]。究其原因,主要与长期伏案工作、长期低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不良睡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颈性眩晕,临床上药物、牵引和手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用电针加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被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共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25~65岁,平均47.9岁;病程1~18个月,平均8.3个月。其中58例患者症状持续长达7月余,32例患者症状间断性存在。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以及《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4]拟定标准:1)眩晕症:特点为体位改变发作,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伴随耳鸣、视物模糊、短暂心慌、气短、血压波动或不能行走、猝倒;2)旋颈诱发试验阳性;3)偏头痛:常见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向头部一侧放散疼痛;4)寰枕筋膜刺激征:沿枕寰关节边缘、风池穴部位压痛明显;5)颈部肌肉僵硬:可触及颈部肌肉条索状改变,常见一侧压痛明显;6)触诊:可见第2、3颈椎棘突偏歪,第1、2、3颈椎横突左右不对称;7)X线片: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部分颈椎棘突偏歪,钩椎关节增生改变,椎间孔变窄;8)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纳入标准
(1)年龄25~65岁(含25岁和65岁)。
(2)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无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能配合检查、治疗的患者。
(3)符合上述颈性眩晕诊断各项标准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脑源性、眼源性、耳源性、神经官能性、外伤性眩晕以及颇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
(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孕、产妇。
(3)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肿瘤、结核及感染。
(4)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接受检查、治疗或隐瞒实际病情者。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治疗
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取穴风府及两侧风池、天柱、天牖、肩中俞、颈夹脊穴,常规酒精消毒后,取长为1.5寸华成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穴位深度0.5~1寸,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针刺过深,均采用平补平泻行针手法,以针下得气为度。电极连接同侧天牖、肩中俞为一组,天柱、风驰为一组,左右夹脊穴各两个为一组,采用华佗SDZ-Ⅱ型电子针灸仪,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15分钟,3次/周。
2.2 手法治疗
(1)放松手法治疗:嘱患者俯卧,医者点压、揉按、提捏放松寰枕筋膜以及颈、肩、背部肌肉,切忌用力过猛,避免造成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每次约10分钟,3次/周。
(2)颈椎正骨手法治疗:此治疗是手法治疗的关键点。待患者颈部软组织放松后,进行严格仔细阅片和指腹触诊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采取俯卧、仰卧、侧卧位,依颈椎节段位移情况可采取仰头(或低头)摇正法[5]、侧向扳按法[5]、手指推寰椎法[6]、食指推棘突法[6]、仰卧胸椎矫正法[6]等传统中医正骨和西医整脊手法,予以纠正骨位。每次手法正骨切忌使用暴力,嘱患者肌肉放松不对抗医者施术,严格掌握颈椎手法正骨适应症和禁忌症。每次≤10分钟,2~3次/周。
(3)以上连续治疗3周(电针9次,手法按摩9次,手法正骨6~9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停止使用与治疗颈性颈椎病相关其他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理疗等。
3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主要内容判定:
痊愈:眩晕、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能够正常工作、生活、体育锻炼,两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
显效:眩晕、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劳累后、体育锻炼时偶有轻度发作,两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或加重;
好转:眩晕、头痛减轻,部分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颈椎活动略受限,工作和生活偶有影响,但可以在身体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进行适当劳动和体育锻炼;
无效:眩晕、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90例患者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痊愈78例,占86.66%;显效3例,占3.33%;好转5例,占5.55%;无效4例,占4.44%。总有效率为95.55%。
4 分析与体会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眩晕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证型,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3]。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的出现与颈椎关节失稳、生理曲线变直、颈部肌肉僵硬、颈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引起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导致供血不畅有关。而颈椎寰枢椎位置的改变引起颈性眩晕相关报道不多,且在颈椎影像学检查方面未有统一标准,因此往往被忽视。当颈椎两侧软组织慢性劳损时,一侧肌肉发生僵硬、挛缩、筋膜粘连以致颈椎两侧肌力失衡,造成寰枢椎位置紊乱,比较常见的有寰枢、寰齿间隙不对称或齿突与棘突不在一直线上。椎动脉在枢椎横突孔至枕骨大孔的行程中就有6~7个弯曲[7],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寰枢段在头颈旋转时可发生梗阻或狭窄[8],因此,寰枢椎容易受寰枢椎关系结构紊乱而影响供血,继而造成眩晕。林武军等[9]研究发现:枕寰枢关节错位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性眩晕与寰枢关节错位存在显著相关性。
针对颈性眩晕患者,本组针刺取穴:天牖、天柱、风池、天府、肩中俞、颈夹脊穴,以疏风通络、益气养血、升阳补肾、通关开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太阳、少阳经交汇于头部,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躯干、四肢,夹脊穴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循行上密切相关,共同调理脏腑气血。同侧穴位电极组合,可放松颈部肌肉、筋膜,以达到松解肌肉,调理气血循环,较少神经刺激。给予颈部软组织按摩放松,主要目的是放松肌肉、解除筋膜粘连,疏通气血,以减轻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并为后期颈椎关节手法矫正提供良好帮助。给予颈椎手法矫正可以纠正异常骨位,使椎体间关节重获良好稳定,有助于解除神经、血管压迫症状。综上所述,颈性眩晕患者在施以颈椎关节的电针疗法和矫正手法治疗后,颈部疼痛很快得到缓解,继而达到肌肉放松、关节稳定、血循环改善。
关于颈性眩晕的早期诊断、排查、定位并非易事,临床诊疗中仍需谨慎、仔细辨别,避免误诊和漏诊。对本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电针、手法按摩、手法矫正治疗过程,每一步都相互促进,相互关联,实时观察,严格掌握适应症,因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0-251.
[2]李增春,陈德玉,吴德生,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34(23):1796-179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4]葛植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1999,20(4):295-296.
[5]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09-111.
[6]托马斯·F·伯格曼,大卫·H·彼得森.美式整脊技术原理与操作(第3版)[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3:18-19,181-210.
[7]倪文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生机理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85,5(3),144-147.
[8]陈仲强,张之虎,党耕町,等.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1,11(2):95-97.
[9]林武军.颈性眩晕与枕寰枢错位相关性的X线平片测量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017.08.20
李全意,Email:14870858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