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腧穴谱
2017-01-1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
徐 泽
·文献综述·
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腧穴谱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
徐泽
为探讨现代针灸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应用规律,检索1994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0日中国知识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有关文献。检索项: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检索词:吞咽功能障碍;二次检索检索项:针灸。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并记录纳入文献数量及各腧穴的应用频次,探讨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常用及少用腧穴。纳入43篇有关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涉及的穴位共有50个,常用腧穴(文献>2篇者)有风池、廉泉、内关、金津玉液、合谷等计26个穴位;少用腧穴(文献1≤~≤2 篇者)有翳明、极泉、委中、劳宫等计24个穴位。从而得出结论,推荐临床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有风池、完骨、廉泉、金津玉液、天突、通里、丰隆等。
吞咽功能障碍 期刊 针灸 腧穴 综述
针灸疗法是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1],但目前临床应用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谱差异较大。本文即通过考察近20余年来的期刊文献,探讨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谱。
相关文献考察情况
1.研究对象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第七版,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中国知识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2016年10月,检索项: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检索词:吞咽功能障碍;二次检索检索项:针灸。
2.研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检索词:吞咽功能障碍,按以上方法查得该病自1994年~2016年10月所有医学期刊条目,而后在以上医学文献基础上进行二次检索,检索项: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检索词:针灸。下载所有针灸文献,逐篇查阅,剔除综述和不相关文献。
判定标准是参考文献[2]制定:常用腧穴即文献使用频次在5%以上者;少用腧穴即文献使用频次在1%~5%者;未用腧穴即文献使用频次在≤1%者。
3.结果
基本概况 按以上方法查得所有医学文献条数为928篇,而后查得针灸文献条数为53篇,计有5.71%,其中无关文献3篇,综述类文献2篇,采用针灸方法而无明确腧穴类5篇,余43篇纳入统计分析。
应用概况 据《针灸学》第7版教材,在总计401个腧穴(361经穴和40奇穴)中,近20年来,总计有50个腧穴,计12.47%被采用,另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等11个临床经验取穴。
腧穴归经概况 有关吞咽功能障碍针灸腧穴的归经,按照被采用腧穴在该经脉腧穴总数所占比例的高低排列如下:任脉6/24(占25.00%)、心包经2/9(占22.22%)、心经2/9(占22.22%)、肝经3/14(21.43%)、肺经2/11(18.18%)、胃经8/45(17.78%)、脾经3/21(14.29%)、督脉4/28(14.29%)、奇穴5/40(12.50%)、肾经3/27(11.11%)、大肠经2/20(10.00%)、胆经4/44(9.09%)、膀胱经4/67(5.97%)、小肠经1/19(5.26%)、三焦经1/23(4.35%)。
按照被采用腧穴的绝对数排列如下:胃经8、任脉6、奇穴5、督脉4、胆经4、膀胱经4、脾经3、肾经3、肝经3、心包经2、心经2、肺经2、大肠经2、三焦经1、小肠经1。
常用腧穴 统计文献>2篇者,按采用文献数目从大到小排列:风池(28)、廉泉(25)、内关(17)、金津玉液(17)、合谷(16)、完骨(12)、足三里(10)、水沟(10)、风府(10)、三阴交(8)、翳风(8)、地仓(8)、颊车(8)、天突(8)、太冲(7)、人迎(7)、通里(6)、丰隆(5)、列缺(5)、照海(4)、尺泽(3)、承浆(3)、血海(3)、太溪(3)、百劳(3)、哑门(3),共计26腧穴。
少用腧穴 统计文献1~2篇者,按采用文献数目从大到小排列:翳明(2)、极泉(2)、委中(2)、劳宫(2)、下关(2)、阳陵泉(1)、解溪(1)、涌泉(1)、颈夹脊(1)、百会(1)、天容(1)、膻中(1)、关元(1)、气海(1)、阴陵泉(1)、曲池(1)、内庭(1)、天柱(1)、行间(1)、期门(1)、脾俞(1)、膈俞(1)、牵正(1)、曲鬓(1),共计24腧穴。
腧穴分布情况 颈项部:风池(28)、廉泉(25)、翳风(15)、完骨(12)、风府(10)、天突(8)、人迎(7)、哑门(3)、百劳(3)、翳明(2)、颈夹脊(1)、天容(1)、天柱(1),共计13个腧穴,占26%。头面部:金津玉液(17)、水沟(10)、地仓(8)、颊车(8)、承浆(3)、下关(2)、百会(1)、牵正(1),共计8个腧穴,16%。上肢部:内关(17)、合谷(16)、通里(6)、列缺(5)、尺泽(3)、极泉(2)、劳宫(2)、曲池(1),共计8个腧穴,占16%。下肢部:足三里(10)、三阴交(8)、太冲(7)、丰隆(5)、照海(4)、血海(3)、太溪(3)、委中(2)、阳陵泉(1)、解溪(1)、涌泉(1)、阴陵泉(1)、内庭(1)、行间(1),共14个腧穴,占28%。胸腹、背部:膻中(1)、关元(1)、气海(1)、期门(1)、脾俞(1)、膈俞(1),共计6个腧穴,占12%。
讨 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2%~65%[3]。其发病机理主要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吞咽肌痉挛或协调困难,运动速度减慢或迟缓[4]。祖国医学多将其归为“中风”、“喉痹”等范畴。
吞咽功能障碍现代针灸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头面部及下肢部,以风池、廉泉、内关、金津玉液、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为主。《针灸腧穴通考》[5]记载治疗“喉痹”的腧穴有,云门、天鼎、气舍、缺盆、足三里、丰隆、内庭、厉兑、商丘、通里、神门、少冲、少泽、天窗、天容、大杼、气海俞、涌泉、然谷、大钟、大陵、中冲、天井、关冲、液门、中渚、完骨、风池、阳交、阳辅、足窍阴、鸠尾、玉堂、紫宫、璇玑、天突、廉泉、金津玉液,共涉及十二条经脉和奇穴,计38个腧穴。现代腧穴文献与古代文献相较,在前26个腧穴中,有风池、廉泉、金津玉液、完骨、足三里、天突、通里、丰隆8个腧穴相同,在所有50个腧穴中有风池、廉泉、金津玉液、完骨、足三里、天突、通里、丰隆、涌泉、天容、内庭11个腧穴相同,占22%。现代文献常用之内关、合谷、三阴交、风府等腧穴并未纳入古代文献中,值得重视。另古今均注重颈项部局部取穴,但古代文献取井穴较多,如厉兑、少冲、少泽、涌泉等,可能与其开窍醒神、泄热通腑之功效相关。
取穴组方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其关系到针灸临床选穴处方的科学性、规范性问题[6- 7]。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到,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针灸取穴多集中在胆经、三焦经、胃经和任脉,腧穴数量多且组方无明显规范。临床上我们推荐风池、完骨、廉泉、金津玉液、天突、通里、丰隆等作为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针灸腧穴处方。
[1]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5):373- 378.
[2] 卜彦青,杜广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针灸的腧穴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92.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 18(4): 301- 318.
[4] 张臻年.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69- 871
[5]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1- 1298.
[6] 陈少宗,郭振丽,郭姗姗.现代针灸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62.
[7] 陈少宗.针刺时效关系研究的临床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1- 3.
R246
A
1006-4737(2017)05-0069-02
2017- 07-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