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2017-01-16耿翠苗
耿翠苗
(哈尔滨汽轮机厂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6)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耿翠苗
(哈尔滨汽轮机厂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6)
目的 针对生化检验结果,讨论标本溶血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相关的预防对策,为日后的临床生化检验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体检人员的静脉血有效抽取,按照临床标准手段进行生化检验。每位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标本被划分成两组,1组为对照组,未进行溶血处理;1组为观察组,实施溶血处理。对比两组标本的检验结果。结果 经过临床比较分析,发现对照组的生化检验结果,在TP(总蛋白)、GLU(葡萄糖)、K+(钾)、LDH(乳酸脱氢酶)、AST(天冬氨酸)、TBIL(总胆红素)、CK(肌酸激酶)等方面,与观察组的生化检验结果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化检验是临床上经常开展的检验工作,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间接的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康复方案等。溶血作为一项比较严重的影响因素,在今后的临床预防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减少对生化检验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检验水平。
生化检验;溶血;准确性;预防
从临床上分析,标本溶血主要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运送、分离的过程中,因为试管不清洁、采血不正确等因素,导致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出现了破坏的情况,促使红细胞内部的物质,直接进入到了血清当中,血清呈现出红色的状态,无法开展正常的生化检验,对最终的检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1]。当下的医疗工作中,很多疾病的患者数量都在持续的增多,必须对患者的生化检验进行高度关注,通过将溶血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积极落实有效的对策,从而在多方面来将生化检验结果更加精确。文章针对生化检验结果,讨论了标本溶血的影响,并讨论预防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下:男59例,女41例;年龄范围在18~69岁,平均年龄为(45.3±1.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患有脑血管疾病;未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未患有心血管疾病;所有研究对象的肝功能、肾功能表现正常。本次研究当中,所有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同意。
1.2 方法:将所有体检人员的静脉血有效抽取,按照临床标准手段进行生化检验。每位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标本被划分成两组,1组为对照组,未进行溶血处理;1组为观察组,实施溶血处理。对比两组标本的检验结果。第一,针对每一位研究对象,抽取其5 mL的静脉血作为标本[2]。第二,将血液标本按照平均的方法,划分为2份,分别安置到两组真空试管当中。第三,对照组试管的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试管进行溶血处理[3]。第四,将两组血液标本,有效放置到室温的条件下,开展离心处理,将处理频率控制在1200转/分。第五,选择应用东芝TBA120FR型号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两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4]。
1.3 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两组血液标本的检测指标,包括TP(总蛋白)、GLU(葡萄糖)、K+(钾)、LDH(乳酸脱氢酶)、AST(天冬氨酸)、TBIL(总胆红素)、CK(肌酸激酶)等。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计量资料方面,通过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临床统计分析,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为:TP(总蛋白)为58.16±5.43、GLU(葡萄糖)为4.64±0.72、K+(钾)为3.67 ±0.45、LDH(乳酸脱氢酶)为19.13±29.15、AST(天冬氨酸)为18.03±6.43、TBIL(总胆红素)为10.15±4.11、CK(肌酸激酶)为72.45±21.02。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为:TP(总蛋白)为81.64 ±7.68、GLU(葡萄糖)3.52±1.14、K+(钾)6.58±0.85、LDH(乳酸脱氢酶)46.87±54.83、AST(天冬氨酸)33.73±11.56、TBIL(总胆红素)30.78±6.67、CK(肌酸激酶)105.37±21.66。
经过临床比较分析,发现对照组的生化检验结果,在TP(总蛋白)、GLU(葡萄糖)、K+(钾)、LDH(乳酸脱氢酶)、AST(天冬氨酸)、TBIL(总胆红素)、CK(肌酸激酶)等方面,与观察组的生化检验结果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验是临床上经常开展的检验工作,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间接的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康复方案等。溶血作为一项比较严重的影响因素,在今后的临床预防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减少对生化检验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检验水平。
3 讨 论
3.1 标本溶血影响因素分析:生化检验过程中,标本溶血的发生并非偶然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讨论后,认为标本溶血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检验人员在对患者采血的过程中,选择的方法、手段不规范,导致血液标本遭到了破坏。例如,部分检验人员是初入职人员,将止血带的绑扎非常紧密,促使在抽血操作当中,负压表现为较大的状态。第二,检验人员针对患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其使用的医疗器械表现为不合格的状态。例如,真空试管、注射器、采血针等等,由于质量上的标准较低,因此无法有效保护患者的血液标本,最终造成了溶血的现象。第三,血液采集完毕后,检验人员开展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未按照流程操作,或者是在检验过程中,态度不佳,没有精确化的操作每一项步骤,最终导致标本溶血现象的出现,对生化检验结果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2 标本溶血的预防对策:在临床工作中,生化检验获得的关注度较高,并且在很多层面上都会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产生极大的影响。标本溶血的预防对策,必须从多方面来开展,避免造成溶血现象的反复发生。首先,必须对所有的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要求其在采血和检验的过程中,按照相关规程来操作,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针对态度不佳、技能不够的人员,予以调离处理。其次,必须将外界环境有效的调整,包括标本的运输通道规划、标本的检验环境净化等等,同时要合理的设置空白样本,从而在外部环境把控上提升,减少标本溶血的现象。第三,对于已经发生溶血的标本,应将其尽快的丢弃处理,并且与患者沟通,为患者重新采集血液标本,尽量不耽误生化检查。
综上所述,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相关预防对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长久的坚持,绝对不能在短期内努力,要做到长期的高准确性,从而确保标本溶血现象的彻底杜绝。日后,需针对标本溶血、生化检验、预防对策,开展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制定更加健全的工作方案。
[1] 谢小文.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处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90.
[2] 张苏,唐先平,沈朝辉.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0,29(9):187.
[3] 赵丽.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综述,2011, 17(8):3031-3032.
[4] 李东.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7):42-43.
R446.1
B
1671-8194(2017)13-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