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未病的临床举隅及体会
2017-01-16蒋月琴
蒋月琴
(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针灸治未病的临床举隅及体会
蒋月琴
(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在古代便被医家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古代医家对其也提出过一些质疑,指出不当的针灸“治未病”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笔者通过2例病案的介绍、分析及对针灸“治未病”的理解,提出了针灸治未病应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穴位、刺激剂量及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针灸;治未病;体会
针灸“治未病”是根据《黄帝内经》所记载的方法,合并经络腧穴理论而成立,通过针灸达到防病保健之目的,方法为在身体健康、快要发病或病情轻之时,应用针灸激发经络之气,从而增加身体抗病与应变的能力,达到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或减轻病情[1]。笔者从事针灸临床运用多年,一直重视运用针灸治未病,尤其是对临床常见、多发病的治疗。现举2个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性,50岁,已婚。于2016年3月30日初诊。主诉:睡眠差、心慌、口干舌燥、多汗,今年趋于严重。3年前停经后开始出现头晕耳鸣、心慌、口干、失眠多梦、多汗等症状,两侧上肢胀痛,腹胀,脾胃虚弱,需依赖安定片才能入睡,后来随着病情发展药量需求渐大仍无法正常入睡。检查:心电图及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病患面色晦暗,浮肿,舌质紫暗,舌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气滞型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滋肝养肾,调理冲任。取穴中极、子宫穴,气海、膻中、双侧期门;配穴上印堂、神庭、建里、内关、三阴交、太溪。针灸治疗十次后,患者说不适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渐好,身体康复。4周后随访,未见复发。冲脉是“五脏六腑之海”,任脉则是“阴脉之海”,冲任隶属于“肝肾”“阳明”。《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记载:“冲任之血又总阳明水谷之所化,月经之本,所重在冲任,所重在胃气,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这可以理解为冲、任脉的生理功能的盛衰与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互相影响。中极为任、冲脉的交汇点,膻中为气海,可补益气血,故以其达到调理冲任之功效。行针期门可疏理肝气、调益气血,针刺子宫穴可调理冲任。据症配穴,可调和肝脾、镇静安神。此例在于强壮、保健、提高整个身体的生命活力,体现了增加身体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治未病”思想。
病例2:患者女性,31岁。于2015年10月25日初诊。症状:阴道间断出血3个月,16岁初潮后经量时常偏多,每次持续6~8 d;就诊月持续15 d,且开始月经量较多,后续淋漓不断,并伴有倦急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心烦不安、头昏眼花、舌淡苔少、面色萎黄、脉细数。经妇科室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过止血剂、刮宫、内分泌制剂等治疗无效,转用针灸治疗,治疗以清热固摄止血为主。采用基本穴位加内关、命门、足三里穴,针用补法,并用艾条灸之。首次针灸即显效,血量减少,稍增体力。5次行针后即止血康复。随访4周未复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中医“崩漏”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冲任损伤,失于固摄导致。冲任损伤的原因分为虚、实证,虚证有有气虚和肾虚,气虚则不能统摄血液,肾虚则精血不能内守,损伤冲任而发病;实证有血热和血淤,淤血不除,冲任淤滞,血不得归经亦成“崩漏”。气海为“任脉之所发”,血海能疗一切血症;三阴交有凉血清热之功效,断红穴有减少血量之作用,对症加减腧穴,综合运用起可固摄止血之功效。
2 讨 论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首次提及“治未病”,是祖国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针灸治疗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当时重要的预防疾病和保健的方法之一,延续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若应用不当也会造成不良后果[2]。
《针灸问对》中记载:古代采用针灸治疗痈疽,可以使病情减轻。“何谓也?丹溪曰:用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只有头部为诸阳所聚集,艾团应小而少。如果身上疼痛就烤到不痛,不需要烤到疼痛。有通过针灸治疗而死亡的病例,这是为何?“盖虚甚孤阴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法抵挡火气。论述了阴虚体质类型的患者未病而针灸会耗伤阴液,所以针灸治未病前应判明不同的体质,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古书医言•太仓公传》中记载:“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又怎能免于虎口?《针灸问对》中记载:人说无病用针灸来预防生病怎么样?答:人有病,如国家有盗贼,用兵诛杀是出于不得已。针灸治疗疾病,那是不得已而用的。“夫一穴受灸,则一处肌肉为之坚硬。果如船之有钉,血气到此,则涩滞不能行矣!”其中记载了一个针灸治疗瘸子的病例“邪在足少阳分,自外踝以上,循经灸者数穴,一医为针临泣,将欲接气过其病所,才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坏人经络也”或有急证,要了解其经络之气,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况无病而灸,何益于事?指出选择不当的针灸方法“治未病”会对健康身体造成伤害,所以针灸治未病要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然后,针灸治未病时还应选择适宜的腧穴,一些特定的腧穴不适用于针灸“治未病”[3]。《小品方•灸法要穴》中记载:“不能针灸的穴位举例:玉枕穴,人音声之所经从,无病不可随便针灸否则导致不能说话或发音困难。维角穴,人眼精之所,心通神为明者也。不可随便针灸,否则会导致失明。”本篇还记述:“穴位治病,有近有远。头病即灸头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胁亦然,哪里有病就针灸哪里的穴位。头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故言无病不可灸也。”对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及用健康部位的穴位来治疗其他部位疾病的方法提出了不同见解。由此可见,针灸治未病需要选择适宜的穴位;《兰室秘藏•头痛门》记载了1例典型病案:古时候有个年轻人气弱,常在气海、三里针灸,节次约五七十壮,到年老出现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恶愈暖处见烟火,五七年不愈”在针灸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把握“量”与“效”的关系很重要,“灸随年壮”是古代医家艾灸时的剂量标准,上述这个例子,明显超过了标准,因此,针灸治未病也应采取恰当的量。
总之,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针灸方法都可应用“治未病”,对古代文献中治未病理论及内容的把握,要熟读经典理论的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互相应征,才能更好的创新;如瘢痕会阻碍经脉气血的流畅运行,不宜用来治未病;并不是所有人、任何情况下都可用针灸来治未病,不同的人有体质上的差异,选取针灸治未病时要因人、因体质而宜,要做到辩证准确,如例2中的“气虚则不能统摄血液,肾虚则精血不能内守”;同时针灸对治未病的介入时机把握也很重要,这需要临床医师的丰富经验来采取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针灸治未病应因人而异,选取合适的针灸方法、刺激剂量,在身体特定的生理时机(如时令、节气或发病期间)及早介入治疗,才能获得事半功倍治疗效果。随着社会健康观念的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深入人心,未来医学将会深入到“未病”这一领域。现代医学的发展也给中医学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在继承和完善经典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状医学成果,丰富中医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针灸“治未病”疗效独特,且符合现代人们追求自然、绿色环保、方便经济等预防保健观念,必将会在“治未病”领域中发扬光大。
[1] 王洪彬,崔建美,赵舒,等.原发性痛经的针灸辨质治未病[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9):1471-1472.
[2] 何泽民,何勇.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15,56(22):1900-1903.
[3] 申俊龙,马洪瑶,徐浩,等.中医“治未病”研究述略与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14,7(6):1468-1470.
R245
B
1671-8194(2017)13-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