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7-01-16崔圣涛段晓征
李 恒 崔圣涛 段晓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李 恒 崔圣涛 段晓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分析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病毒性肠炎患儿,根据其住院号尾数奇偶性分组,对照组44例以病毒唑治疗,观察组44例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明显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5%(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经观察,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呕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展开治疗时,葛根黄芩黄连汤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病毒性肠炎;葛根黄芩黄连汤
小儿病毒性肠炎是因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肠道传染疾病,在秋末冬初时最易发病[1],疾病特征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黄色稀便或水样便等,起病急促且可经口-口或粪-口传播[2],在6~18个月男童中发病率较高[3]。此类疾病患儿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脱水,有轻微的中毒症状,经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4]。近年来,中医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在这一背景下,我院在为此类患儿治疗时,尝试性采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对患儿展开中医治疗,并将其疗效与西医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病毒性肠炎患儿,所有患儿发病时间均不超过72 h,每日排便10次及以上,大便为蛋花样或稀水样,经检查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为阳性。部分患儿粪便有黏液,为轻度到中度脱水,尿量减少。排除循环衰竭、重度脱水、频繁呕吐、休克患儿。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且已签字确认的前提下,根据其住院号尾数奇偶性分组,对照组44例中男36例,女8例,年龄5~20个月,平均(11.5±3.8)个月;观察组44例中男35例,女9例,年龄5~19个月,平均(11.5±3.6)岁;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分析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均展开常规治疗: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补液以对脱水予以纠正,对于严重腹泻者酌情使用思密达展开治疗。基于此,对照组患者以病毒唑注射液(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268)展开治疗,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剂量为10 mg/kg,1次/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进行治疗,组方为:葛根15 g、黄连6 g、黄芩10 g、木香6 g(最后下)、甘草6 g、神曲10 g、车前子12 g;同时展开辨证治疗,对于湿重于热的患者加涪陵与薏苡仁各12 g;热重于湿的患者,加蒲公英5 g与银花10 g;呕吐者加藿香6 g、竹茹8 g;腹胀患儿加厚朴6 g。诸药以水煎制并口服,1剂/天。两组患儿均治疗72 h。
1.3 疗效判定:在完成治疗后,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相应标准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经24~48 h治疗之后,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且每日不超过2次,大便性状恢复为正常状态,体征及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有效:经48~72 h治疗之后,患儿每日腹泻次数不超过4次,大便中水分显著减少,体征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经72 h治疗后,腹泻症状未见缓解,甚至有加重现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记录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呕吐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7.7%;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79.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对照组腹泻停止时间(2.8±0.9)d,退热时间(2.8±0.6)d,呕吐时间(4.3±1.2)d,住院时间(7.8± 2.4)d;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1.0±0.6)d,退热时间(0.8±0.3)d,呕吐时间(1.8±0.7)d,住院时间(4.2±1.3)d;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呕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观察:经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在小儿腹泻致病原因中,小儿病毒性肠炎占比为40%左右,且其主要致病原因为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感染轮状病毒之后可侵袭到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促使肠绒毛不断缩短,发生肿胀并最终脱落,导致小肠黏膜吸收水电解质的能力变差,致使肠腔中渗透压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患儿表现出脱水、腹泻症状[5]。虽然小儿病毒性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因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差,若不积极治疗可能导致患儿体质量降低、电解质丢失或营养不良,甚至还可引发其他系统相关疾病。因此,对此类患儿应积极展开治疗。
目前,小儿病毒性肠炎并无特效西药,临床常用的病毒唑注射液等疗效并不十分理想[6]。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复兴,儿科疾病治疗中中药的应用不断增多。在中医理论中,小儿病毒性肠炎属于“泄泻”中的“湿热泄泻”范畴,是因湿热之邪进至机体并在脾胃中蕴结,脾胃运化受到影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清浊之间相干并进入大肠,传化失司,导致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挟热下注导致水泄难止,严重时亡津失水,损伤气阴,引发危重症。因此在对此类疾病治疗时,应遵循清热利湿、止泻安肠的原则。葛根黄芩黄连汤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所记载,是急性腹泻中医治疗的经典方剂。其中葛根可生津止渴、升阳除湿;黄连与黄芩有止痢、清泻里热之功;涪陵、薏苡仁与车前子均有利湿止泻之功,厚朴、木香可除满行气之功,神曲有除满消食、下气导滞之效,而藿香有化湿止呕之功,甘草有和中之效。诸药共用相辅相成,可发乎清热利湿、安肠止泻的功效。
本研究中的两组患儿分别经西药病毒唑治疗与中药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明显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5%(P<0.05);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呕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葛根黄芩黄连汤可促使患儿临床症状尽早改善,并可缩短患儿病程,减少其住院时间,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另外,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十分安全。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展开治疗时,葛根黄芩黄连汤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查东晓.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4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56.
[2] 林慈升,陈汉武,林海涵.整肠生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6): 103-104.
[3] 关红春.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1)86-87:.
[4] 薛继红.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50例[J].中国药业,2015,24(18):124-126.
[5] 朱莉.喜炎平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233-234.
[6] 那云芬.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 (33):153-154.
R272
B
1671-8194(2017)22-0188-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