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0例临床观察
2017-01-16潘永奎
潘永奎
(辽宁省建平县中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建平 122400)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0例临床观察
潘永奎
(辽宁省建平县中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建平 122400)
目的研究分析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的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注射药液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分泌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效果较为显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鼓膜穿刺;鼓室注药;分泌中耳炎
耳鼻喉科疾病中,分泌性中耳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严重的时候,会直接导致患者听力能力受损[1]。分泌中耳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鼓室积液与听力下降,发病机制具有较为复杂。有咽鼓管功能异常、中耳黏膜气体交换功能异常以及乳化突起化功能不良等。分析临床资料发现,这种疾病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研究分析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此类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20例。研究分析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患者年龄为16~70岁,平均年龄为(43.5± 10.9)岁,病程1周~3个月。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分泌中耳炎。所有患者均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闷胀等,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一般性资料与观察组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鼓膜置管治疗。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后,手术处理将耳内分泌物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耳内情况,预防出现意外情况。治疗结束后,还应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展开纯音测试。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方法。治疗期间,患者的患耳应朝向医师。操作者操作首先需对患耳内外与耳道进行常规性消毒处理,使用2%的丁卡因棉片对鼓膜与外耳道皮肤进行局部麻醉处理。在内镜作用下,从鼓膜前刺入鼓室,抽出鼓室内的分泌物,随后使用5 mg地塞米松与4000 U的糜蛋白酶混合液注入鼓室内。随后操作者指导患者吞咽次数。治疗结束后,患者还需服用相关抗生素,继续治疗1周的时间。在治疗疗程结束后,保持耳内干燥,预防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并于1周后进行复诊。
1.3 疗效判断。痊愈:经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在纯音测试中患者听阀在25 dB内,纯音测听气骨倒差缩小至10 dB,鼓室图像可恢复至A型;好转:经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明显改善,在纯音测试中语音去听力提高达到10~15 dB,但尚未恢复正常,鼓室图像有B型转为C型,或由C型转为A型;无效:在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并未见改善,且在纯音测试中也尚未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使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针对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资料笔中的所有数据均使用χ2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的数据P<0.05,那就说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所有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短时间耳内存在闷胀外,并不存在明显的剧烈疼痛、眩晕、鼓膜过度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6个月,也并未发现咽管狭窄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鼓膜穿刺全部愈合,耳内并未见感染。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患者痊愈3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好转17例,无效23例,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2]。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就是要控制感染,将耳腔中的积液清除掉,并改善咽鼓管。临床治疗分泌中耳炎,应遵循及时与恰当的原则,由此才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产生。积极的治疗措施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治疗中耳炎期间,临床采取的是单纯鼓膜穿刺方式抽取液体,实际上是很难将患者耳内积液抽出,同时也有很多患者的积液呈现出黏稠状。此类患者单纯的进行鼓膜穿刺后,残余的积液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堵塞穿刺孔。穿刺孔被堵塞后,外界气体也就不能进入到鼓室内[4]。相对而言,若是患者的咽鼓管功能本就不够完善,抽吸积液后反而会增加耳腔中的压力,非常容易让咽鼓管出现塌陷,加重患者病情。
根据临床实践结果就了解到,如果患者在进行鼓膜穿刺的同时加压注射药物进行治疗,相对于单纯的鼓膜穿刺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5]。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的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注射药液予以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表明联合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的效果,在抑制过敏性反应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这对减少患者早期炎症的渗出和白细胞浸润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瘢痕的产生和粘连。作为蛋白分解酶,糜蛋白酶对降低分泌物的黏度具有显著效果,可促进坏死组织和脓液的溶解,在清除分泌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减少局部分泌与水肿的产生,且可预防鼓室粘连。就当前临床应用效果来看,糜蛋白酶可应用于术后粘连中[6]。治疗分泌中耳炎的过程中,将相应的药物注入,有助于将鼓室内的分泌液清除干净,从而减轻患者鼓室黏膜渗出、水肿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临床症状。治疗期间,注射药液的应面向咽鼓管的方向增加一定的压力,促进咽鼓管疏通,同时还与咽鼓管黏膜纤毛摆动的方向一致,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从各方面来看,相对于单纯的鼓膜穿刺治疗方法,结合治疗措施临床应用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分泌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效果较为显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1] 陈贤忠.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114-116.
[2] 杨琪.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3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1):106-107.
[3] 谭祖林,张扬,徐先荣,等.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16-18.
[4] 李铁军.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69):874.
[5] 张佩玲.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4,27(21):765.
[6] 何丕.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3):103-104.
R764.21
B
1671-8194(2017)22-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