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2017-01-16高长镝
高长镝
(沈阳市铁西区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探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高长镝
(沈阳市铁西区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目的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针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发病1周内)和对照组(发病1周后)各20例,两组均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显愈率、痊愈时间。结果实验组显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5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痊愈时间为(12.2±3.7)d,明显快于对照组(18.2±3.3)d,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1周内的患者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发病1周后的患者,建议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能够及时就诊,防止耽误病情,从而丧失救治机会。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临床效果
目前医院里主要采用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因为周围性面瘫病情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大,临床上提升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的方法较少,所以笔者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发病1周内与发病1周后的患者在针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资料不全者、生命体征不稳者、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皆不在入选之列。按针灸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发病7 d内)和对照组(发病7 d后)。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9.4±7.5)岁。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9.5±8.4)岁。两组基本资料以及入选标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发病7 d后给予患者采用针灸治疗。①取患侧头维、双合谷、阳白、牵正、承浆、翳风、下关、地仓、颧髎、四白、丝竹空、攒竹等穴进行针灸,针刺留针30 min,运用TDP照射,患侧面部起针后闪罐7~10次;②选用华佗牌0.3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1],进针深度为2.5~3.8 mm,行针后接刺电针(型号:6805-D),频率2 Hz,其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度逐日加大。
实验组:发病7 d内给予患者采用针灸治疗。①取穴、针刺留针时间、照射方式、闪罐次数与对照组一致;②选针与对照组一致,进针深度为2~3 mm,行针后接刺电针(型号:6805-D),频率2 Hz,其强度按照患者的耐受度逐日加大。
两组1个疗程治疗10次,1个疗程结束休息1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包括:①显愈率: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显愈率=痊愈+显效;②痊愈时间。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无效。面部肌肉不能活动,面瘫症状、面部体征无好转迹象。有效。面部肌肉可以活动,面瘫症状、面部体征好转。显效。面部肌肉随意活动,面瘫症状、面部体征改善。痊愈。面部肌肉活动自如,无面部阳性体征,面瘫症状消失。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16例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而对照组5例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实验组显愈率为90%,对照组显愈率为55%,实验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痊愈时间为(12.2±3.7)d,对照组痊愈时间为(18.2±3.3)d,实验组痊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医学科研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与摸索,沉淀与积累,弘扬与探究的过程中,在临床研究方面,提高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有效性,提升痊愈率,加快痊愈时间,具有重要意义[2]。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面神经炎、Bell麻痹,主要指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发的面肌瘫痪,其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难以完成鼓嘴、闭眼、抬眉等动作。虽然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与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概率,但是其发病无性别因素,且大多数为一侧,双侧极为少见。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研究中的病因是正气亏耗与气虚卫外不固,又或者因风热、风寒中于经络,由经筋失养、气血失和导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即“邪所凑者气虚也”。由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属于病邪初侵,患者病位尚浅,及时施针可引邪外出,并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使得气血畅通、筋脉自如收放,提高康复概率。因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病邪在浅表,所以针灸治疗的取穴不能过多,针刺强度需要合理控制,遵循“取穴宁少不多”与“手法宁轻不重”的原则。而TDP照射及闪罐的作用是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和疏通经络,能够增强疗效。此文系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笔者得出发病7 d内针灸治疗效果优于发病7 d后。详细情况如下:
在本次研究中,发病7 d内治疗的实验组的显愈率为90%,明显高于发病7 d后治疗的对照组的显愈率55%,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7 d内治疗的实验组的痊愈时间为(12.2 3.7)d,明显高于发病7 d后治疗的对照组的痊愈时间(18.2 3.3)d,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与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白茹、马铁明等[3-4]的研究成果别无二致,其显愈率、痊愈时间分别为83.3%、(12.1 3.8)d,同样证实了发病7 d内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于发病7 d后。
综上所述,给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针灸疗效显著,发病7 d内治疗效果高于发病7 d后,提倡广大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及早就诊。
[1] 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2] 李莹,张中一,陈跃来,等.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1):7-10.
[3] 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4] 白茹,马铁明.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48-150.
R745.1+2
B
1671-8194(2017)05-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