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道菌群失调在临床中的研究

2017-01-16殷楠楠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5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有益菌活菌

殷楠楠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肠道菌群失调在临床中的研究

殷楠楠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且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停用抗生素积极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史,包括种类、使用时间、使用例次等,探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联性,并总结防治方法。结果本组40例(47.06%)患者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前使用过抗生素,其中:使用2种抗生素者构成比最高(55%),显著高于其他数量者,差异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抗生素≥8 d者构成比最高(70.0%),差异P<0.05。停用抗生素至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时间统计:停用抗生素8 d~14 d者构成比最高(55.00%),差异P<0.05。各类抗生素使用例次:第三代头孢菌素例次构成比最高(27.34%),与其他类型抗生素相比,差异显著P<0.05;喹诺酮类使用例次构成比次之;青霉素类使用例次构成比再次之。预后统计:本组患者均在本院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应停止使用抗生素,及时给予活菌制剂(益生元)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肠道菌群;菌群失调;抗生素

抗生素是人类20世纪的伟大发明,其抑菌和杀菌效果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为人类征服感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抗生素的诸多弊端也暴露出来,其中破坏肠道有益菌群,影响微生态是其重要不良反应之一,而肠道微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1-3]。为了提高抗生素使用规范性,防范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且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抗生素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且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病历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20~82岁,平均(51±31)岁,存在抗生素使用史者40例(47.06%),基础疾病:恶性肿瘤15例,呼吸道疾病31例,泌尿系统疾病15例,心血管疾病19例,脑卒中5例。

本组患者经大便常规、肠镜、病理检查、大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诊断为肠道菌群失调,球/杆菌比例评级:Ⅰ度17例,Ⅱ度43例,Ⅲ度25例。

1.2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病历资料,登记患者个人信息、治疗史、实验室检查资料等信息,分类统计抗生素使用情况:使用抗生素种类,抗生素使用时间,停用抗生素至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时间,各类抗生素使用例次等。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1.3 治疗方法:Ⅰ度和Ⅱ度患者全部停止使用抗生素,补充活菌制剂(益生元):Ⅰ度患者均给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2粒/次,2次/天;Ⅱ度患者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2粒/次,3次/天。Ⅲ度患者停用抗生素,使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方法用量同Ⅰ度和Ⅱ度患者。

以5 d为1个疗程,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本组40例患者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前,使用过抗生素,其中:仅使用1种者8例(20%,8/40);使用2种者22例(55%,22/40),使用≥3种者10例(25.00%,10/40),使用2种者抗生素者构成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数量者,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3 d者3例(7.50%,3/40),3~7 d者9例(22.50%,9/40),≥8 d者28例(70.0%,28/40),其中抗生素≥8 d者构成比最高,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停用抗生素至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时间统计:7 d内8例(20.00%,8/40),8~14 d 22例(55.00%,22/40),≥15 d 10例(25.00%,10/40),其中停用抗生素8~14 d者构成比最高,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2 各类抗生素使用例次比较:40例患者共使用抗生素128例次,其中青霉素类使用例次18次(14.06%,18/128),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9例次(7.03%,9/128),使用第二代头孢18例次(14.06%,18/128),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35例次(27.34%,35/128),使用喹诺酮类30例次(23.44%,30/128),使用大环内酯类8例次(6.25%,8/128),使用氨基糖苷类5例次(3.91%,5/128),使用硝基咪唑类5例次(3.91%,5/128)。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例次构成比最高,与其他类型抗生素相比,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喹诺酮类使用例次构成比次之;青霉素类使用例次构成比再次之。

2.3 预后比较:本组患者均在本院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3~11 d,平均(7.26±4.16)d。

3 讨 论

国外较多抗生素文献研究报道,现代人肠道菌群失调疾病与抗生素使用密切,抗生素是重要因素之一[2]。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和致病菌处于一种互相抑制稳态状况,而抗生素可以杀死有益菌和部分致病菌,从而打破平衡这种“稳态”,患者消化作用将受到严重影响,故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疾病发生;同时,失去有益菌抑制后,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了二重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本次研究抽取的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病例也显示,47.06%的患者存在抗生素使用史,提示使用抗生素可能为诱发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同时,本次研究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使用2种者抗生素者、抗生素使用时间≥8 d者构成比均较高,提示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

国内文献研究中,对停用抗生素至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时间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报道停药3~14 d为肠道菌群失调高发时期[3]。本次研究中发现停药8~14 d构成比最高,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在停用抗生素后早期及时为患者补充有益菌制剂,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使用例次构成比较高,提示三类抗生素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调的高危因素,应在适当缩短使用时间,或更换抗生素种类。本次研究采用活菌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其有效成分为双歧杆菌活菌,同时添加适量益生元,有助于活菌菌种的快速繁殖,恢复肠道内有益菌为主的微生态环境。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治愈后,应避免再次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选择特异性较强的抗生素,如硝基咪唑类抗生素,以减轻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干扰。

综上所述,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应停止使用抗生素,及时给予活菌制剂(益生元)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1] 胡咏,周国华.肠道菌群失调常见病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6(2):239-241.

[2] 陆武,沈红芬,刘军.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及防治[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8(3):222-224.

[3] 刘慧,孙涛.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5(3): 468-471.

R978.1

B

1671-8194(2017)05-0133-02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有益菌活菌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死菌活菌,健康作用不一样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如何保护肠道有益菌?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畜牧业中4种常用有益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