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7-01-16高红梅
高红梅
(东北师范大学医院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4)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高红梅
(东北师范大学医院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4)
目的探讨并分析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21天ESS评分均较入院第1天增加,治疗组治疗后第21天ES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21天ES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第90天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1]。急性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氧或缺血状况而导致脑组织发生的缺血性坏死病症,病发后患者会出现头疼、眩晕、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意识不清或昏迷等症状,需及时送医就诊。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根据具体病症情况可选取对应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对选取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依达拉奉治疗的探讨,观察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后确诊,均为第一次发病,病发时间均在72 h内,将重症肝、肾、心、肺功能损伤或精神疾病等患者排除。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4~72岁,平均(57.76±8.23)岁。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3~71岁,平均(57.15±7.62)岁。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选用血塞通注射液、胞二磷胆碱、肠溶阿司匹林、洛伐他汀等联合用药治疗,血塞通(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2020421)取400 mg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胞二磷胆碱取750 mg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给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用法为1次/天;并取肠溶阿司匹林给患者口服治疗,用量100毫克/次,用药1次/天;再结合口服洛伐他汀进行治疗,用法为1次/天,用量20毫克/次。同时针对患者其他病情情况给予对应性的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血糖等,注意加强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取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1342)30 mg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中混匀,给患者静脉滴注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用法为2次/天,持续治疗14 d。治疗中注意对患者定期进行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院后进行3个月回访,了解其日常生活活动情况。
1.3 观察指标:结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入院第1天和治疗后第21天神经功能缺损(ESS)评分,以及治疗后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ESS评分根据患者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患者意识状态、语言能力、眼球平移情况和视力功能等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恢复越好[2]。ADL评分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分值100分,评分项目包括患者穿衣、洗脸、洗澡、行走、吃饭、上厕所等各项生活活动,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ESS评分对比:对照组60例患者,入院第1天ESS评分为(26.85±11.27)分,治疗后第21天ESS评分为(52.53±16.28)分;治疗组60例患者,入院第1天ESS评分为(27.35±12.16)分,治疗后第21天ESS评分为(67.35±17.63)分。2组治疗后ESS评分均较入院时增加,t=3.124,χ2=8.926,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显著升高,t=4.573,χ2=12.39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患者ADL评分对比:对照组60例患者,治疗后第90天ADL评分为(56.67±24.56)分;治疗组60例患者,治疗后第90天ADL评分为(75.58±29.78)分。治疗组较对照组ADL评分显著升高,t=9.635,χ2=13.7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病变,在脑卒中病变中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占70%左右[4],具有较高的病发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其家庭、工作等均会造成一定影响。急性脑梗死病发因素与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粥样硬化性危险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等均有关系;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麻木、无力、活动障碍、语言障碍、意识模糊、头疼、头晕或发生昏迷不醒等症状。临床对此类患者病情的确诊主要根据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进行判定,颅脑CT可对患者病灶进行清晰显示,包括其病变程度、大小、位置等,同时对病变边界低密度分布、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分布等均可清楚显示,提高确诊率。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需抓住时机,为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在病发后72 h内必须送诊救治,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急性脑梗死病病变的原因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致病,因为脑组织血液流量受阻或减少,造成一系列病症发生。病变是因脑组织细胞膜中自由基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作用而导致的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细胞膜磷脂酶A2刺激激活,从而增强不饱和脂肪酸加快氧化作用,促使自由基形成,自由基不断积存对脑组织生物膜、血管循环、神经细胞等造成严重损害,从而使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并出现各项临床症状。而且在发病后的6 h后患者自由基处于兴奋最高期,会导致患者出现半暗带区,引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患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活动功能受限等不良状况,从而影响其自主生活能力。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临床应以消除自由基为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也对选择的2组患者进行了分别治疗的探讨,结果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显著低于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常规药物中采用了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虽血塞通具有活血通络、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等作用,胞二磷胆碱有抗磷脂酶A、促进大脑恢复等作用,肠溶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但对自由基的消除效果仍不明显。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主要对脑组织进行保护作用[5]。依达拉奉可以有效抑制梗死病灶局部血流量减少的情况,降低脑水肿或脑损伤的发生,对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进行阻滞作用,抑制自由基形成,加强自由基消除效果,而且对迟发神经元死亡可进行有效抑制作用,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临床若加强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6],提高患者肢体活动功能的锻炼,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率。
总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李庭梅.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43-44.
[2] 李皓亮.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13-14.
[3] 王吕成,吴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9):21-22.
[4] 陈传国,王娟,费世早,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中文文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1):9-12.
[5] 秦晓改,杜一民.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荟萃分析[J].医学综述,2010,16(18):2864-2866.
[6] 朱晓云,祝小燕,温兰娟.依达拉奉和降纤酶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44-145.
R743.3
B
1671-8194(2017)05-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