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
2017-01-16王丹红
文/王丹红
李政道与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
文/王丹红
青年时代的李政道(站立左二)、杨振宁(坐姿左二)在美国校园
2016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的90华诞。除了公认的科学成就,李政道先生多年来为祖国、为科学所作的诸多努力,都是给年轻一代创造机遇,其中1979年创立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 (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 尤其为人称道。
李政道先生在60岁生日时写的《六十回忆》一文中谈到:“40年前,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取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难驾驭的。通过吴教授,我方能得到这一机遇。我对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是由李政道教授发起,在中国政府和各大学的大力支持以及美国等几十所最优秀大学物理系的积极响应下实施的。1979年,CUSPEA项目试选了两批18名学生赴美学习并获得成功。该项目1980年正式实施,1988年结束。10年间,参加CUSPEA项目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达95所,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达97所,共有915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最优秀的物理学学生进入北美第一流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从尝试到推广
CUSPEA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派送大批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美国也有大部分大学考虑从中国招收研究生。但是,美国大部分大学教授对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学生的素质心里没底。而且,GRE和TOEFL这类美国大学录取研究生的标准考试当时还未在中国开始,因此,美国大学无法沿用从其他国家招收研究生的常规方法,CUSPEA是一条创造性的渠道。
1979年春,应中国科学院之邀,李政道教授来北京研究生院讲学,他发现部分研究生的素质很好,于是采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生资格考试的题目,对研究生院的少数研究生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为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5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于1979年秋赴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为每位学生每年出1万多美元,直到得到博士学位为止。这是第一次CUSPEA试点考试。这些学生到美国后成绩极佳,第一学期各科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都在这5位同学之中。受到这一次成功实践的鼓励,李政道教授决定再继续进行这样的考试。
1979年11月,李政道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写信,建议继续按同一方式招收物理学研究生。同年12月,第二次CUSPEA试点考试在北京举行,共招收学生13名。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录取了3名,李政道同时向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等五校的物理系推荐。李政道特地向各校的招生办主任说明当时中国的特殊情形,说服五校的招生办主任同意了这项提议,他们的物理系也同意负担被选上学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费用,直到获得博士学位。
由于这两次试验的成功,李政道决定在1980年展开这个项目的全面招生计划。1980年1月10日,他致信当时主持科教工作的方毅副总理,信中说: “我现在有一个推广哥伦比亚大学做法的想法,即在今春将美国一些友好的物理系研究院的大学 (估计约30个) 联系起来,每年共出一组考试题目,请科学院主办,每年年底前在国内举行统一考试。这统一考试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然后各学生可以凭这个考试的分数,及大学的成绩和教授的评价向美国各大学请求入研究院,可以不只向一个学校请求入学。假使成功,每年可有约30位以上新的物理研究生在美国学习。如物理成功,化学、数学想来亦可相继成行。这样,将来每年约共达百名左右。训练他们的方法和美国训练好的科学人才是完全一样的。因而他们每人在美国一切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美国各学院负担,和美国对本国的理科研究生一样。”
与此同时,李政道1980年2月1日向美国53所大学的物理系发出邀请参加CUSPEA的信,信中要求各大学免收CUSPEA学生的申请费,并解释说这是因当时一个中国学生不可能自己兑换外汇。
方毅副总理在回信中表示,他对此提议深为赞同,并已安排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负责在国内的具体组织工作。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教授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
CUSPEA与中国学生
1980年4月,CUSPEA正式展开,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等单位成立了CUSPEA委员会和CUSPEA办公室,严济慈担任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任办公室主任。由李政道每年邀请两位美国大学的教授和他们的夫人来华面试CUSPEA学生,从他们历年的面试报告中可以看见当时条件下中国学生的成长过程。
1980年, 康奈尔大学物理系主任D.B.Fitchen教授夫妇、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Norman H. Christ教授夫妇来华对132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面试。面试第一部分由两位教授主持,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经历、他的兴趣和选择美国大学的愿望,偶然也会问一些特殊的物理学问题;第二部分由教授夫人主持,她们都是经过面试训练的,主要了解学生英语的流利程度、学生的背景和个人爱好。
在1980年面试报告中,两位教授写道︰“这132位学生都相当特别,他们学习物理学的过程非常辛苦。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到美国学习。考虑到大多数面试者只有极少的机会进行英语对话练习,他们的英语水平令我们惊异,尽管部分学生的英语说得慢,也不那么完美,但都足以回答我们的问题,也符合一位研究生的要求。……总之,我们认为这群学生在物理学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是异常优秀的。他们的经历、文化背景和奉献精神将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也会促进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1979年,李政道(中)访问上海交通大学
纽约大学退休教授Larry Spruch在1985年、1986年两次到中国面试学生。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满足的经验之一。“作为一名老师,最快乐的莫过于能教到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即使一开始他们的英文不太好,但谈到物理专业,他们不比任何人逊色,加上当初出国不容易,这些学生无不是勤奋学习,美国大学收到这一批学生也获益极大。”
1988年10月,来华面试学生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Sam B. Treiman教授夫妇和Ernest Henlay教授夫妇。他们在1988年11月份的报告中写道:“与早期年龄较大的CUSPEA学生相比,这批学生更为年轻,有些甚至是跳级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生占多数,这三所学校都为准备参加CUSPEA考试的学生准备了特殊课程,中国科大进行了专门的全面的强化培训。必须强调的是英语教学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非常的普遍。我们中的两位 (Treiman夫妇) 也参加了1981年和1982年的面试,我们认为自CUSPEA项目开展以来,面试者的英语水平有相当大的提高。”
赵凯华教授当时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吴崇试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们都参与了CUSPEA的评卷。通过对CUSPEA考卷的分析,他们指出了当时中国物理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重数学演绎,而对给予学生清晰的物理图像注意不够;不能紧密联系近代物理的最新成就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验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这方面的试题每年都有,考生也作了针对性的准备,但效果不理想,因为实验方面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绝非短期突击所能奏效。与此相关的估算数量级,即根据物理原理,通过简单的计算,正确地估算出有关物理量的数量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考方法,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少学生对试题给出的物理条件不作具体分析就写出几个基本方程,不得要领地作数学演绎,洋洋大篇,却解决不了问题,说明这些学生不会对具体物理问题作具体分析,对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缺乏了解。
CUSPEA十周年纪念册
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创办CUSPEA的初衷是要以超常规的方式,争速度、抢时间,尽快培养中国物理人才,用最短的时间缩短中国物理研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如何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李政道曾谈道:“要吸收美欧科技成就,宜求其本。或可问究竟他们的科学工作人员是如何培养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步是‘研究生’这一阶段,亦即由学士至博士这一段的教育,这些由理工科研究院毕业的博士们就是将来的科学工作人员。可是,获得博士学位不过是工作的开始,尤其是理科的学生,通常尚需有一段‘博士后’(post doctoral) 时期的训练,才能主持科学研究的任务。”
为了使这批青年回国能够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政道1984年致信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他写道︰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少数 (仍以千计)带头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培养过程中的一环。世界各国近40年的科技发展经验表明,除少数人外,青年博士必须在学术活跃的环境中再经2至6年独立工作的训练,才能渐趋成熟,这时他们的年龄在30岁以下,可委以重任,去解决科技难题和培养新人;博士后工作要在水平高的实验室和大学内,有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较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当集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一批年轻人,可形成很强的科学集体,做出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和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使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成熟。
之后,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着手制订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点方案,1985年7月5日国务院颁布该方案实施。
1979年CUSPEA项目提出并开始试行,至今已过去30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CUSPEA学生现在已步入了壮年时代,他们在学术和个人事业上都有不同的成就,有的在物理学界作出杰出成绩,有的进入了其他学术领域,更有许多走出象牙之塔,在信息、生物、材料、金融等领域服务,他们中有100多人目前已回国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成就表明,CUSPEA项目对中国科学的进步、中美关系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年后,吴塘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应该承认,情况的发展有些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为了让这批国家的留学生按时回国服务,李政道教授曾与美国政府商定,给CUSPEA学生发的是IPA66签证,这种签证毕业后是不能在美国工作的。虽然,后来的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但我们依然认为,中华民族具有热爱祖国的民族传统,对于青年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我们相信,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这批优秀青年,无论身在何地,都会对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
在回顾10年CUSPEA经历时,李政道写道:“回顾以往,我不禁想到CUSPEA项目与众不同的一些情况。由美国方面说来,我们看到了美国一些大学的热情相助,为了使来自远方的异常优秀的学生入学,他们自愿放弃正规的招生方式。同时历年负责CUSPEA面试的教授们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工作使参加招生的学校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在中国方面,我们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全面支持和中国高等院校的合作。在这一期间,中国正经历着迅速的变革,CUSPEA项目仍得以按计划顺利地进行,这是很可贵的。还应值得提及的是参加阅卷工作的中国物理学家们。每年在王竹溪、马大猷、沈克琦和赵凯华教授的带领下,60多位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了阅卷工作,考生就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尽管这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学校有可能流失人才,他们对CUSPEA项目始终如一给予无私帮助的精神是真正了不起的。这一点,会永远证实物理学家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来源:《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