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姑苏繁华图》与苏州景观艺术
2017-01-16许浩赵进崔婧
许浩 赵进 崔婧
论《姑苏繁华图》与苏州景观艺术
许浩 赵进 崔婧
一、引言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近郊群山林立,城内外河道纵横,街道和建筑大多临河而建,形成“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城镇特色。在苏州古城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诸多历史文献与图像展现了这座古城的景观变迁。[1]高泳源:《从〈姑苏城图〉看清末苏州的城市景观》,《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61-169页。范金民:《〈姑苏繁华图〉: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第 153-159页。其中,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详细地展现了乾隆时期苏州景观风貌。
本论文从乾隆下江南时遗存下来的纪实长卷《姑苏繁华图》入手,挖掘图像中蕴含的景观空间信息,结合文字史料记载,对山水、建筑、城墙等景观要素进行分析,探索《姑苏繁华图》所展示的清代苏州景观面貌特征。
二、《姑苏繁华图》的绘制概况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是以乾隆第二次南巡为背景,以苏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主题的长卷。《姑苏繁华图》为纸本,工笔设色,纵 36.5cm,横 1280.8cm,描绘了苏州城郊的景色和商业街市的繁华,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完整地再现了古城苏州的街市风貌。
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府吴县人,早年曾参与《苏州府志》的编篡工作,绘制了其中的“苏州府城图”。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途经苏州,徐扬因献画而受到乾隆赏识,随之奉旨于宫庭画院如意馆供职。徐扬在如意馆供职二十余年,擅长界画、风俗画、人物画、花鸟画。他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完成《姑苏繁华图》的绘制,而后又绘制了《乾隆南巡图》等历史画卷。[2]郭亮:《徐扬的早期画》,《收藏界》2005年第10期,第30页。左沭涟:《清代画家徐扬考略》,《美与时代》(下)2015年第1期,第 115-117页。
《姑苏繁华图》画卷从右往左展示景观,从卷首的灵岩山开始,沿着木渎镇往东,经过石湖、上方山,继而进入姑苏城,重点描绘了城西盘、胥、阊三门内外的景象,最后穿过山塘街,至虎丘山结束。图像的绘制顺序严格遵循了地理空间秩序。图中描绘了苏州的城墙、城门、河流、街市、山脉,并以工笔界画手法,细致刻画了大量的人物、商铺、建筑、船只、植被,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1]王洁:《从建筑与景观解读〈盛世滋生图〉的资料性》,《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第 21-24页。
三、 《姑苏繁华图》中的景观表现
1. 天平山、灵岩山的景观
在《姑苏繁华图》中,天平山、灵岩山位于卷首,是图像的起点。画面伊始,远处的天平山山体绵延。视点拉近,画面上展现出小山村一派自给自足的景象,首先是一处农田,田间有四位农夫在劳作。由农庄往东,便是村庄热闹的景象。屋宇掩映在高大的松树之中,屋顶多为硬山顶,少部分是卷棚顶。靠近农田的一侧是杂货店,分别写有“襍货”和
“浦城建烟”的字样。杂货店往左,是一户人家正在忙着修屋的情景。房屋的正前方,有一处开有上悬窗的歇山顶房屋,是一处村塾, 一位师傅似乎正在考查一个学童,另外两个学童正在看书。画面再往左,一家农户在春种以后的空闲时间正致力于家庭手工业的棉布生产,硬山顶正堂屋有五间大房,从窗户可以清楚看到上满了纬纱的纱锭。堂前屋后绿树成荫,桃花盛开。屋外院内建有六柱攒尖顶草亭一座,可供休憩与赏景。
灵岩山以山石、松树出名。图中灵岩山山体苍劲有力、石壑纵横,有一条明显的上山磴道,为人工修筑,道两侧种满了高大的松树。在磴道转折处的峭壁上,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凉亭,上山的人们可以在此休憩、观景。山脚下有一座书楼,坐落于茂林修竹之中。书楼往左是一派山游之景,几位抬肩舆的人正坐在古松下闲谈休息,肩舆放置在一边。而出游的文人学士正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几位仆人正在准备食物。这表明灵岩山当时是一处重要的游览胜地(图1)。
图1 《姑苏繁华图》中的灵岩山
2. 木渎镇景观
木渎镇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既已成为当地的河运枢纽。清代,随着漕运的疏通,木渎已是苏州最为繁华的商埠之一。在《姑苏繁华图》画卷中,描绘木渎镇景观的画幅约占到全部画面的三分之一。
作者以木渎镇周围的田野为背景,重点表现了西段斜桥一带商业店铺比较集中的沿河风貌。图中较为细致地描绘了斜桥附近的店铺和人物活动,与灵岩山、石湖的自然景观形成对比。斜桥之东是熙攘的闹市,商铺门前的河道中也热闹非凡,一支壮阔的迎亲船队正在前行。商铺之后有一座寺院,寺中空院中矗立一座两层高的六边形攒尖顶阁楼,阁内供奉有佛像。院中近门处有两个僧侣模样的人物。此院应为寺院的后院,阁楼后几座殿宇沿轴线一字排开,气势恢弘,两侧围墙围合,形成院落式的布局(图2)。
图2 《姑苏繁华图》中的木渎镇
除了镇区的沿河商铺与建筑以外,作者还重点描绘了一处园林宅邸。该处园林宅邸位于河边,整个园子由左中右三路、前后五进院落组成。中路第一进院落由门厅和二门、院墙围合而成,院后有一座硬山顶、面阔三楹的迎客厅。第二进院落中两个仆人正抬着礼物往里走。第三进院落为主院,院中的石台基上矗立一座大型卷棚歇山顶建筑,该建筑面阔三楹,前方伸出面阔一间的卷棚顶抱厦。第四进院后矗立一座两层高面阔三间的阁楼,楼内有女眷和小孩,应为园主家人所居之处。宅邸左路靠近河边,中间有一栋卷棚顶的厅堂,后侧建有两层高布瓦顶的小楼。右路为园林部分,院内植被葱郁,土石相间堆砌成假山,假山下有池沼,池内矗立有太湖石峰。整座园林宅邸占地广阔、建筑恢弘,极有可能是木渎镇的名园“遂初园”。
在湖对岸,有一座建在水面上的建筑,正对视线的墙上写有“社仓重地,禁止骚扰,加强看守,小心火烛”等字样,可知这就是木渎镇的社仓。社仓整体格局呈方形,石砌台基,台基上有四排硬山顶仓房(图3)。
3. 石湖景观
石湖位于苏州府城西南横山下,为太湖支流。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自此乘舟退隐山林。宋代范成大在此建有亭廊馆榭。画面中,石湖水面广阔,与越来溪、太湖连贯成一体,十分壮阔。人们依据这里的环境资源,在水中开辟出田地,还围建了鱼塘。行春桥位于石湖北,是一座九孔石桥,因桥洞映月,其影如串,形成“石湖串月”奇景,成为当地的名胜。行春桥前是另一座石砌单拱桥,横跨越来溪,名为越城桥。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鱼庄,尽收眼底。 湖中有石砌的湖心岛,岛上有廊庑围合的观景建筑群,其中的主体建筑包括两座卷棚顶殿宇与一座攒尖亭。行春桥旁边有一组建筑群,是上方寺所在,方形格局呈现出院落式的形态,前后殿宇之间以廊贯通(图4)。
4. 苏州府城景观
《姑苏繁华图》对苏州府城的描绘自城西南角开始,至阊门结束,大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远景是苏州郊区的田野,田野的左边,可以看见巍峨的城墙和宝塔,这是姑苏城的盘门城楼和瑞光寺塔。近景中,一座醒目的石拱桥横跨胥江之上,名为怀胥桥。怀胥桥下石砌护岸边上有一条商业街,街上硬山顶商铺沿胥江一字排开,有染坊、米行、钱庄、鞋靴店、酒庄等。画面的底段,怀胥桥之北的街市有浴堂、布行、灯笼店、杂货店、棉花行、糖行等等。盘门外的护城河中,几只大船正整齐靠在岸边,河中央各色船只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苏州水乡船运的盛况。
图3 《姑苏繁华图》中木渎镇的园林宅邸与社仓
图4 《姑苏繁华图》中的石湖
第二段描绘的是胥门码头及胥门万年桥和府衙考场的盛况。胥门城墙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城楼。城墙外,有一块比较大的开敞空间,石砌护岸高出水面,台阶连接陆地和水面。船只在此停靠,这就是当时的胥门码头。码头上人头攒动,仓库、船行紧邻城墙而设。城楼之上,城墙内街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城墙内府衙正在举行科举考试。衙前横街两旁牌楼, 右首为“吴中天府”, 左首为“春申旧迹”,显示出苏州深厚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底蕴。衙门旁边的街道上有写着“状元糕”红色招牌的糕团店和“状元考具”的文具店。此段城墙外是横跨护城河的万年桥,桥两端建有牌坊和碑亭,桥上栏杆为石栏杆和朱红色木栏杆交替而成。跨过万年桥,胥门城墙下又是繁荣的商肆景象。这里的店铺排列整齐,大部分商铺建筑高两层、硬山顶,只有临河的几家为单层建筑(图5)。
第三段描绘的都是城墙内的景观。画面远景是文庙建筑群。文庙呈南北向、中轴对称、前院后殿的格局,穿过南面绿树成荫的院子便是庙内的主殿大成殿。与文庙一河之隔的为藩台衙门,即江苏布政使司署。司署的辕门入口是由两道木栅栏墙和影壁围合而成的小方院,影壁对面的门厅两边各有一座吹鼓亭,亭前矗立有两座旗杆,旗杆上“江苏总藩”的黄旗随风飘扬。藩署建筑群呈中轴多进格局,中堂坐落于高台基上。其侧院绘于画面底端,临流筑室,城墙环绕其前,园内古树参天、簧竹丛丛,太湖石峰与假山形态多样。
第四段描绘的是阊门内外大繁荣景象。远景的塔是齐门报恩寺塔,塔下草地上是一片方形的训练场地,将士们正在接受军事训练。阊门城墙上右两层高的城楼,瓮城前凸,前为单拱门,两侧各有一个童梓门。阊门外侧被护城河环绕,城门前有石桥,桥面两侧商铺林立,人流熙攘。门内一条大街笔直地通向远方,大街两侧基本为两层高的商铺,排列整齐(图6)。
5. 山塘街至虎丘景观
图5 《姑苏繁华图》中的胥门万年桥
穿过阊门外的护城河,与画卷走向一致的河流便是山塘河,从右往左,河上有三座拱桥,分别为山塘桥、半塘桥、普济桥。山塘桥连接着两边热闹的集市,桥下往来的各色船只鳞次栉比。山塘桥下方的街上有粮油店、衣庄、饭庄等店铺。街市边上有一所义学。义学原为北宋范仲淹创设,是为无力读书的寒门子弟设立的。图中义学建筑风格朴素,学堂面阔三间,屋顶为灰瓦硬山顶。义学与山塘河之间是一处民居,呈合院格局,主屋面阔三间,具有宴客和会谈的功能。山塘河边即为山塘街,山塘街店铺林立,主要店面均面河而建,分别有饭庄、花店、细席店、漆器店、竹制品店。在商铺背后是大片的园林,园中有草亭一座,掩映在松树之中,山丘上遍植各色树木,呈现出旷远恬静、不假雕琢的自然意境。山塘河中各色游船、货船来来往往,河边的滨岸大多为人工砌筑,具有码头的功能(图7)。
虎丘与山塘街以石拱桥相连,绘制于卷尾。东晋时期,虎丘即为佛教之地。隋代曾在虎丘建有舍利塔。唐代白居易绕山开渠,开发风景,虎丘山成为苏州名胜。山上的云岩寺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多次修缮。《姑苏繁华图》中细致地勾绘了虎丘景观与云岩寺建筑风貌。图中山体几乎被寺院建筑覆盖,寺门开在溪边,山麓建筑物沿着河岸排列紧密。山顶为塔院和寺塔,形成制高点(图8)。
图6 《姑苏繁华图》中的阊门
图7 《姑苏繁华图》中的山塘河、山塘街与义学
四、结语
清朝康乾时期,苏州摆脱了明末清初因社会动荡而陷入低谷的状态。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物产迅速发展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繁华城市。笔者主要从景观角度分析《姑苏繁华图》的内容,以图像描述的方法,结合相关文献,按照图绘顺序逐步解读图中所呈现的苏州景观风貌。限于文章篇幅,尚未对图像中的信息进行全部的挖掘。
图8 《姑苏繁华图》中的虎丘
今天的苏州形成了以古城发展为主体,东西新城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古城保护成为了日益复杂的课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景观类型,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图像中的景观要素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与分析,这样才能为古城的原真性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本论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历史图像分析的清代苏州古城景观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60002)的成果。
许浩: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
赵进: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
崔婧: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程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