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八廓理论浅析
2017-01-15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3.山东省中医院中医眼科,山东 济南 250000
中医眼科八廓理论浅析
逄凤凤1张国凯1姚鹏宇2刘勇3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3.山东省中医院中医眼科,山东 济南 250000
论述眼科八廓学说的内容,对不同学术观点进行阐释归纳,发掘八廓理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文献中关于八廓理论的论述,从历史考证、医家观点、现代研究等方面对八廓学说进行研究。八廓学说是中医眼科学独特理论之一,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具有相关性,历代医家各阐其意,具有不同的学术特色,主要分为白睛、眼周八廓两类,将八廓学说与现代科学理论结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八廓学说作为眼科学的理论之一,应当深入发掘,继承发扬。
中医眼科;八廓理论;历史源流;医家观点;发展方向
八廓学说是中医眼科学的传统理论之一。目前学界对八廓学说的历史渊源、内容意义和临床运用都缺乏充足的认识,且过多解读也导致其缺乏统一性,而这一弊端也在临床应用上有所表现,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不同学术观点进行阐释归纳,报告如下。
1 历史沿革
隋唐年间《龙树眼论》首次将“八卦”应用到眼科,即“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其五轮者应五行,八廓者象八卦”,提出八廓八卦相应说并著有歌诀。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故方论有五轮八廓、内外障等,各各不同,尤当分其所因,及脏腑阴阳,不可混滥。”将五轮、八廓、内外障辨证作为眼科辨证的三大基本理论。南宋《葆光道人龙木论》首次介绍了八廓的名称和脏腑分属,但未明确眼部配位,对其主病又言之过简,且含混重复。金元时代,多数医家辨证详于五轮,不述八廓。唯元代危亦林重将八廓学说提出,并赋新义,危亦林不但将八廓落实到脏腑,且做图为每一廓配属了眼位,对每廓的主病、症状、病因作了描述,充实了八廓内容。在八廓学说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银海精微》中八廓图式就是在沿用《世医得效方》命名和脏腑方位配属的基础上,新增八卦命名,并有八廓学说的初步运用例证。如蝇翅黑花“饮用黑参汤以凉其肝,则胆经清净之廓无邪热之所侵”,提示对位于瞳神内的“神水”病变,可从山廓胆经论治[2]。明代八廓学说成为眼科公认的基本理论,在各书都冠于卷首,与五轮学说并驾齐驱,盛行于世,但其理论尚显空泛,难以与临床结合[3]。《审视瑶函》在各家争鸣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发挥,将八廓与五轮区分开来,在“勿以八廓为无用论”一节中明确指出:“盖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并在八廓辨证中引入经络辨证的内容,指出“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夫八廓之经络,乃验病之要领”。此论得到部分医家的认可,使从经络角度阐发八廓理论的学术见解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成为八廓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不足之处是将八廓部位完全按八卦方位排列,与眼部有关经络走向存在一定矛盾,难以自圆其说[4]。明清时期,除《审视瑶函》代表的经络配位、八卦相合学说外,尚有《医宗金鉴》为代表的八廓五轮重叠法;《张氏医通》为代表的有名无位说;《眼科集成》为代表的八廓附属五轮说及《景岳全书》为代表的八廓无用论。建国后中医学教材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探讨,《中医眼科学》列“八廓概要”一节,提出“历代医家对于八廓理论的理解颇不一致,临证又极少应用,故仅作参考”[5]。由此可知,八廓理论的沿革,是颇有波折的。
2 析名八廓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载八廓,历代中医眼科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方位),名为八廓,廓,意为城廓御卫之意。一般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代表的八卦来命名。亦有用其相应脏腑功能而命名的[6]。“八廓”一名,分而论之,一在“八”之数,一在“廓”之意。数“八”,有以自然界八种物质命名之说;有四正四隅八方之说,系根据八廓分布的方位,有八卦相合说,系医易结合的一种延伸,后者多不被学术界认可;“廓”,《银海指南》曰:“廓取恢廓之意,廓其输将精液之道路,犹之径涂九轨以通往来也。”《证治准绳》说:“廓如城廓,然各有行路往来,而匡廓卫御之意也。”历代多宗“廓,类城廓之意”。八廓之名,是历代医家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观点确立的,其中多掺杂医家个人观点,形成了八廓学说丰富的特色理论,也导致其定位难明、分类不清的弊端。八廓系将眼部分八区,廓是根据脏腑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产物,是眼部八区与脏腑、经络联系的规律,只有抓住这一基本特点,对其中的哲学观点及唯心论进行一定的删减,才能正确的应用八廓理论。
3 研究进展
当代中医名家对八廓学说也有不同的认识,如韦玉英[7]认为八廓学说内容医家各执己见,分属配位、病因之矛盾诸多,理论和实际应用差距更大,其临床应用价值不大。张皆春[8]对眼科八廓学说做了细致论述,提出八廓学说是以轮上血络变化来说明脏腑经络变化,并将八廓理论用于临床。陈达夫教授[9]以八廓学说为常用辨证方法之一,认为居于八廓的经脉,在一般情况下是隐伏不显的,只有当相应脏腑的病变反映到廓上时,其经络才显露征象。八廓上的血丝,是目病分经辨证的重要依据。血丝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正居廓位;二是从白睛边际伸向风轮;三是特别粗大或显著的一缕。目病见此血丝提示相应的脏腑经络发生了病变。陈达夫对八廓理论的论述也对后世巴蜀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其中医特色之一。彭静山[10]遵循八廓学说的八方配位论,以后天八卦划分眼区,并以五行在八廓的配属,将八区分归脏腑,彭氏八廓的特点在于舍去了命门分属,保留五脏之络,并把三焦分成三个部分,以类相从,划分八区,纳入共13个相关脏腑。其根据观察眼周络脉的变化以诊断全身疾病,并对疾病定位、定性,通过刺激眼部穴位来发挥治疗作用,创立了独特的眼针疗法。齐鲁医派提出的“非典型性疾病学说”也常应用八廓学说,在临床表现不明时,通过对眼部望诊诊断疾病,见微知著,因眼部血运丰富,能充分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而这些眼部病理变化多先于诸症表现出来。当代医家对于八廓学说的临床,主要在于用与不用和如何用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从而使八廓学说成为一种特色理论,并为五轮学说补充了辨证方法。
八廓学说作为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其中扩大八廓范围,丰富八廓理论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尹兴波[11]提出将八廓在白睛的基础上,进行外延和内伸,以扩大八廓在眼的部位,外延达眼之胞脸,内伸至瞳神,扩大了八廓的范围;陶功钦[12]提出眼眶八廓辨证说,指出眼眶八廓与内伤病变的关系,并根据凡因跌扑闪挫所致气滞血瘀,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其表现虽则错综复杂,综合起来,不外脏腑、经脉、气血受损的病理特性,按望眼眶八廓辨陈旧性内伤的诊断方法,可分为伤气型、伤血型、气血两伤型。八廓辨证的区域局限于眼部白睛,导致八廓在多数情况下作为五轮学说的补充理论,对辨证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八廓学说的延伸,临床表现显著则更有利于诊断,但八廓归属的脏腑经络也需要进行新的划分。现代对于八廓的部位划分主要分为眼周、白睛两种,两者都是以传统中医经络入眼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只是相比较而言,根据目内血脉是全身唯一不经过解剖就清晰可辨直接观察的血脉这一特点[13],白睛八廓明显具有对比性。
八廓学说的发展要始终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及科学研究,将八廓学说与全息医学结合也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杨紫阳等[14]针对中医眼科全息观的认识提出八廓学说是生物全息律在中医眼科的运用形式之一,八个不同方位即生物全息胚的不同位点,对应不同脏腑。望白睛赤络是中医望眼诊病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一理论是对八廓学说的承袭和科学解释。白睛赤络即球结膜上或其下与巩膜之间的肉眼清楚可见的微血管。观察细小络脉的改变,来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15]。彭显光[16]按“八廓理论”将眼分为八个部位,其中在球结膜的外下方乾卦部位出现充血曲张的血骨称为“球结膜痔征”,对2000例患者检查定位符合率达78%。在现代解剖学基础上,对八廓理论进行新的诠释。
4 结语
八廓学说作为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在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眼科三大基本辨证理论之一,也是符合科学依据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之一,眼睛独特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对于全身系统变化反映的窗口特点,而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其准确性研究的困难,但作为传承已久的经典理论,其价值应值得肯定,而其临床作用也应当继续发掘研究,八廓学说中的八区扩大化,辨证范围准确化及八廓学说结合现代解剖学理论是对于八廓研究的重点方向。而八廓作为对常规中医望诊的补充,为辨证论治提供更直观的证据,也是中医诊断学研究的重点。
[1]肖家翔.《世医得效方》眼科学术成就举要[J].黑龙江中医药,1991(3):50-51.
[2]和中浚,王明杰.试论《银海精微》的学术成就[J].中医药学报,1988(2):17-19.
[3]和中浚.带您走进《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
[4]柯志文,张仲良.《审视瑶函》辨证方法浅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10(2):4-5.
[5]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23.
[6]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
[7]韦企平,沙凤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韦文贵、韦玉英[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92.
[8]周奉建.张皆春眼科证治[M].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
[9]夏运民.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10法[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4):14-17.
[10]秦微,王彩霞,王健.五轮八廓学说与彭氏眼针溯源[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2975-2976.
[11]尹兴波.八廓辨证应该扩大[J].中医药学报,1987(1):43-44.
[12]陶功钦.再论眼眶八廓与内伤病变的认识[J].中医正骨,1988(1):5-8.
[13]刘玲. 以“藏窍理论”探讨目内组织的脏腑归属问题[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14]杨紫阳,卢丙辰.中医眼科的全息观[J].中医临床研究,2017,9(6):5-7.
[15]吴锐,谢建祥,赵凤达,等.望白睛赤络理论与临床[J].新中医,2007,39(2):3-5.
[16]黄卫平.彭显光教授望眼球结合膜、唇系带诊断内痔的经验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2):28.
ABriefAnalysisofEightRegionsTheoriesfromOphthalm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PANG Fengfeng1ZHANG Guokai1YAO Pengyu2LIU Yong3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China; 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China; 3.Shandong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phthalmology,Jinan 250000,China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heory of ophthalmology eight profile, to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duction of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he Eight Regions Theory.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ory of literature for eight profile,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subject view interpretation,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ight profile academic study.The Eight Regions Theory is one of the unique ophthal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ssociat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eory,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white eyeball and periocular, combin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theory has expanded the application scope. The Eight Regions Theory as the theory of ophthalmology,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carry forward the inheritance.
Ophthal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Eight Regions Theory;Historical Origin;A Subject View;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逄凤凤(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黄斑变性眼底病。E-mail:xiao9xiang@126.com
R229
A
1007-8517(2017)21-0004-03
2017-09-08 编辑:邓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