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变应性鼻炎sIgE与IL-17相关性的研究
2017-01-15王瑞丽通讯作者张丹梅
王瑞丽 通讯作者:张丹梅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
局部变应性鼻炎sIgE与IL-17相关性的研究
王瑞丽1通讯作者:张丹梅2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
变应性鼻炎;免疫球蛋白E;白介素-17
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感染性鼻炎长期以来被视为鼻炎的3个子集。AR是基因和环境彼此作用而诱发的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常见的鼻部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此种疾病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导致患者负性情绪症状增多[1]及社会经济负担的增高。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有一类患者具备典型的AR病史,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为阴性,但鼻腔变应原激发试验(NAPT)和/或鼻腔局部sIgE检测却为阳性,且鼻黏膜存在倾向于I型变态反应的病理生理学特性改变,症状可以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并将此类疾病命名为局部变应性鼻炎(LAR)[2]。
局部变应性鼻炎(LAR)
鼻腔局部sIgE检测是通过鼻腔分泌物进行检测的,因其参与鼻部的免疫反应,故可通过此物来观察鼻腔局部的免疫反应。
鼻腔分泌物采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吸收性明胶海绵法:使用消毒纱布包裹并挤压在鼻腔内放置约15 min后的吸收性明胶海绵,收集分泌物约1 mL并离心[3]。②灌洗法:被检者张口后仰,将2 mL温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左右两侧鼻腔并保持10~20 s,随后急速低头于弯盘内收集倒出物并离心[4]。③棉片法:将0.5 cm×1.0 cm脱脂棉片贴于观察对象的双侧鼻腔下鼻甲表面,10 min后放入注射器内并挤压分泌物至EP管内,室温静置沉淀1 h,离心后取其上清液,-20℃保存[5]。或在观察者的一侧总鼻道放置2.0 cm×1.0 cm×0.5 cm的干棉片10 min,对侧同上,两棉片取出后一起放入5 mL注射器,加入生理盐水并挤压注射器即得鼻分泌物稀释液,收集0.5 mL稀释液,-20℃储存。按照血清sIgE检测与结果评定方法来进行评价[6]。
该疾病于2010年被首次命名,并从NAR组分立出来,目前关于该疾病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梁美君等[6]发现AR患者比LAR患者更倾向于对尘螨过敏,而LAR患者比AR患者更倾向于对花粉过敏。AR患者分布于鼻腔分泌物sIgE比血清中少,但AR患者鼻腔分泌物sIgE水平高于LAR患者。过敏性结膜炎和支气管哮喘为LAR患者常见并发症。LAR患者比NAR患者的鼻痒症状评分显著增高。胡晓清等[7]指出在109例NAR患者中,NAPT阳性率高达53.2%。同时表明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19~59岁阳性率最高,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城市高于农村。王洪田等[8]也指出NAR患者中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朱鲁平等[9]通过对556例鼻炎患者研究,指出NAR患者平均年龄较AR患者偏大,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鼻塞症状出现率相近,而NAR患者的其余鼻部症状、眼部症状及呼吸道症状发生率却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R患者合并哮喘明显多于NAR患者,NAR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明显多于AR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目前LAR临床特征并不明确,各研究结果不统一,甚至相悖,仍需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陈柏文等[10]通过鼻腔致敏方式构建了小鼠LAR模型,进一步证实该疾病被单独分立的科学性。有报道称有些患者鼻内镜术后出现LAR的临床表现,且血清sIgE及SPT均为阴性,推测可能原因为鼻腔正常黏膜被损伤及长期使用抗生素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等[11],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者尚未进行NAPT和/或鼻腔局部sIgE的检测,故诊断为LAR尚欠妥。胡晓清等[12]研究表明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LAR短期内(1个月)可有效改善其鼻部症状,但长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免疫球蛋白E(IgE)
检测对于LAR的诊断或明确变应原均颇具意义,检测原理为对变应原IgE抗体的直接免疫化学测定,包括总IgE检测及特异性IgE检测。除变应性疾病外,寄生虫感染及种族因素均可使体内总IgE水平升高,对变态反应筛查的预测价值低,故一般推荐特异性IgE检测。sIgE检测可结合实际需求决定采用ImmunoCAP100系统或AllergyScreen系统,两系统各有利弊,前者灵敏度高,可对单一变应原sIgE进行定量检测,但所需费用高;后者特异性高,一次就可对20余种变应原进行检测,消耗成本低,为半定量筛查检测[13]。
在AR中,症状的严重程度的主观评估主要有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又包括四分法与VAS法,均可进行单个鼻部症状评分和病情总体评分。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IgE水平检测的高低并不能提示AR患者症状的轻重[14-16]。但杨培培等[17]发现AR重度组sIgE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表明sIgE在AR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陈玲等[18]等在哮喘患儿中发现,IgE水平越高,代表患儿病情越重。总之,大部分研究表明,sIgE与鼻部症状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白介素-17(IL-17)
传统认为辅助性T17细胞(Th17细胞)是IL-17的主要来源,近年却有研究发现γδT细胞才是产生IL-17的主力军。杨钦泰等[19]发现AR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增多,且γδT细胞百分比与IL-17呈正相关。Petermann等[20]研究发现,表达IL-23R+γδT细胞被IL-23活化后能够分泌大量的IL-17,并抑制Treg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尤易文等[21]发现AR患者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下降,Treg细胞比例却上升。李华斌等[4]发现鼻用糖皮质激素针对IL-17A(+)的AR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同时如果抑制了IL-17,患者的病情将明显减轻。对部分AR患者,鼻用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对鼻塞和流涕的缓解作用并不太理想,可能与某些特定环境(Th17细胞优势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对激素的抗炎作用产生影响有关[22]。国内外各研究结果均表明,在AR疾病中IL-17水平与鼻部症状存在显著正相关性[5,23-26]。目前尚未见到IL-17在LAR中的研究报道。
陈玲等[18]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患儿IgE与血清IL-17水平并无相关性,但发作期患儿IgE与血清IL-17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但Makihara等[26]通过研究表明IL-17A(+)细胞的数量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呈明显正相关,但与血清总IgE水平、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数、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由此可看出目前二者关系并不清楚。
小结
LAR中尚未看到sIgE与IL-17相关性的研究,不清楚IL-17是否在LAR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是否通过sIgE起作用。sIgE检测均以变应原浓度≥0.35 IU/mL判定为阳性。按目前诊断标准确诊的局部变应性鼻炎中血清白介素是否可检测到并不可知。鼻腔分泌物采集方法的不同对化验指标的影响并不清楚,可对同一患者使用不同鼻腔分泌物采集方法进行测定,评估各方法的利弊。LAR治疗效果并不清楚,可观察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LAR前后IL-17的变化及症状评分的变化,IL-17高的患者相比IL-17低的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AR患者中,IL-17与鼻部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IgE与鼻部症状严重程度无相关性,LAR患者中未见相关研究。而关于LAR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殷勇,陆青云.苏中地区青少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2):86-89.
[2]刘争,李华斌,崔永华.局部变应性鼻炎[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1):962-964.
[3]张宗芬,袁润英,贾金波,等.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γ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9,34(1):57.
[4]黄思海,孟光,李祖望,等.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白介素-17A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5):317-319.
[5]卢汉桂,彭华,陈德华,等.转录因子RORC2和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与变应性鼻炎症状关系的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2):144-148.
[6]梁美君,陈冬,林志斌,等.中国华南地区局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37(4):585-590.
[7]胡晓清,舒畅,陈建超,等.局部变应性鼻炎疾病特征初步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2):57-60.
[8]王洪田,张静,尤少华,等.非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6):501-505.
[9]朱鲁平,陶绮蕾,陆美萍,等.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7):559-564.
[10]陈柏文,瞿申红,李敏,等.局部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7):533-537.
[11]邝少盛,麦奇伟,吴舜,等.对鼻内镜手术后出现局部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5):87.
[12]胡晓清,于亚峰,吴文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2):186-188.
[13]姜晓丹,李光宇,沙骥超,等.变应性鼻炎两种血清学特异性IgE检测与皮肤点刺试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8):652-655.
[14]朱歆洁,陆美萍,陈若希,等.儿童变应性鼻炎严重度与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相关性[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8):628-632.
[15]刘燕,邢志敏,王旻,等.变应性鼻炎患者主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2):252-254.
[16]Karli R, Balbaloglu E, Uzun L,et al.Correlationof symptoms with total IgE and specific IgE level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llergic rhinitis[J].Ther Adv Respir Dis,2013,7(2):75-79.
[17]杨培培,冯纬纭,叶辉信,等.变应性鼻炎患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L-17、IL-2、IL-9和白三烯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J].广西医学,2015,37(8):1072-1075.
[18]陈玲,张丙宏.儿童支气管哮喘EOS、IL-17和IgE表达水平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6):1067-1069.
[19]杨钦泰,黄雪琨,陈玉莲,等.γδT细胞、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7):544-548.
[20]Petermann F,Rothhammer V,Claussen MC,et al.γδT cells enhance autoimmunity by restraining regulatory T cell Responses via an interlenkin-23-dependent mechanism[J]. Immunity,2010,33(3):351-363.
[21]张洁,尤易文,陈静,等.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8):636-640.
[22]丁明虹,王洪田,陈德华,等.白介素-17A和MUC5A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5):305-307.
[23]Ciprandi G,De Amici M,Murdaca G,et al.Serum interleukin-17 levels arerelated to clinical severity in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2009,64(9):1375-1378.
[24]Bullens DM,Truyen E,Coteur L,et al.IL-17 mRNA in sputum of asthmatic patients :linking T cell driven inflammation and granulocytic influx[J].Respir Res,2006(7):135.
[25]阙镇如,冉骞,林丹琪,等.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含量检测及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5):700-703.
[26]Makihara S,Okano M,Fujiwara T,et al.Local expression ofInterleukin-17a is correlated with nasal eosinophilia and clinical severity in allergicrhinitis[J].Allergy Rrhinol(Providence),2014,5(1):22-27.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