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应用探析
2017-01-15刘牧秋
刘牧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应用探析
刘牧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根据薏苡附子败酱散适应症及病机,从“症-证-病”的角度,探析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临床功用。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并对现代医家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结果: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治疗涉及到肠道、皮肤、妇科、男科等疾病,以及皮肤干燥,皮肤异常角化性疾病等,疗效显著。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可针对脾肾之阳不足,伴有湿浊血瘀之证,可治疗慢性、迁延难愈性炎症,尤其痈脓性,脓久不溃性炎症。
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应用;疗效;适应证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其原文:“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张仲景所创经方,其组成为薏苡仁、附子、败酱草。本文将总结历代医家之言及现代临床研究,对薏苡附子败酱散进行病机解读、组方分析及其临床应用归纳。
1 病机解读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本质为真阳不足。《张氏医通》“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即内经肾移寒于脾。则为痈脓是也”。清吴谦云:“若痈成日久不潰,身皮甲错,内无积聚,腹急腹痛,身无热而脉数者,系肠内阴冷。”真阳不足,无以鼓动邪热至肌表,因此“身无热”。此处脉数为虚数,数而无力。笔者认为,此脉为局部痈脓之瘀热之象,非实热之象。本质阳气不足,邪正交争并不剧烈,故此证所发疮疡等炎症呈不剧烈性、迁延难愈性[1]。“腹无积聚”,为腹部触诊未能触及包块。胡希恕[1]认为腹无积聚表明患者为虚证状态,或疮疡已化脓,无成形痞块。故“腹皮急,如肿状”,为腹部崩急之感,乃脾阳不足,功能失调,上下枢转不利,气机郁滞于腹;加之脾阳不足,水湿难化,脾虚湿蕴,湿浊弥漫成肿。气机郁滞,故气血相凝,久而瘀热,血败肉腐发为痈脓。故《内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对于肌肤甲错症,乃气血凝结成痈,病在血分。《医宗金鉴》:“痈生于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合皮毛,腹部病理变化亦可外在表现于皮毛。此方证型为阳气不足,伴湿浊血瘀。
2 配伍分析
仲景创此方仅用三味药:薏苡仁、附子、败酱草。附子温补真阳,辛散走窜。此方附子虽轻,但温阳行气破滞之力雄。《医学启源》阐述附子:“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神农本草经》云: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故《金匮要略心典》云:“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尔”;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排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有言:“味甘,微寒……专除阳明之湿热,下气,直达下焦。久服轻身益气。”附子、薏苡仁配伍共奏健脾利湿行滞之功;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本草纲目》曰:“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薏苡仁败酱草配伍,增益逐瘀排脓之效,同时附子的辛温制约了败酱草的苦寒。全方寒温并用,标本兼顾,行滞散结、除湿排脓之力强。
3 临床应用
3.1 肠道疾病 薏苡附子败酱散为治疗肠痈的经验方。古之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克罗恩病等。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众多资料已表明薏苡附子败酱散在临床方面对肠痈具有明显疗效。国家名老中医季光[2]根据其经验,认为此方对腹膜内脓肿、腹腔内脏脓肿、腹膜后脓肿等腹内脓肿亦具有明显疗效。对于治疗肠痈,《金匮要略》阐述大黄牡丹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均可。《经方实验录》认为二者区别在于:大黄牡丹汤为承气汤之改方,治疗热性肠痈,发病急,疼痛剧烈,热象明显,脓未成;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寒性肠痈,病程长,起势缓,迁延难愈,热象不显,脓已成,其证可病灶不仅限盲肠。二者之证不可混用,正如彭子益[3]曰:薏苡附子败酱散证,误用大黄,腑阳更退,不待病加,人即死矣。
《外科启玄·卷之一》云:“夫疮疡者,乃气血凝滞而生,岂有定位……因营气凝滞于五脏六腑之内,则为五脏六腑内痈疽,如凝之于皮肤之外,脑背肢腹之间……”并非仅针对肠痈,薏苡附子败酱散亦可治其它肠道虚寒性炎症。卫建强等[4]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灌肠治疗肛窦炎120例,治疗组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附子、败酱草、黄连、地榆)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治愈率90.83%,对照组81.67%;复发率治疗组6.42%,对照组1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皮肤疾病 阳气虚损,湿滞血瘀,卫气不畅,营阴瘀阻,血败肉腐成皮肤疮。同秉金气,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薏苡附子败酱散可治疗皮肤疮疡。李宏军[5]以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熟附片、当归、赤小豆、金银花、连翘、生牡蛎、蜈蚣)治疗持久性痤疮1例(脓疱难出脓而愈),一周痊愈。曾辅民[6]根据临床诊疗经验,认为持久性痤疮乃寒凝血瘀,虚阳上浮所致。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附子、薏苡仁、败酱草、白鲜皮、白芷、石菖蒲、西砂仁、狼毒)治疗1例持久性痤疮,脓点消失。仝小林教授[7]以健脾除湿解毒法,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附子 、败酱草、葛根、黄芩、黄连、干姜、炙甘草)治疗疱疹样皮炎1例,痊愈。丛林[8]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虫类药为基本方,治疗湿郁化热慢性湿疹,治愈率达82.22%,有效率100%。《金匮》“肌肤甲错”,为皮肤呈“鱼鳞”样,乃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病机为气血瘀滞,不荣皮肤。黄煌[9]根据其诊疗经验,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原方为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特征为皮损有液体渗出,患处有脓疱)的经验方。
3.3 妇科疾病 对于妇科疾病,杨悦娅[10]认为,盆腔炎是发生在女性体内生殖系统的疮疡,部位是在胞脉之系,与外科疮疡痈肿属同类之病,认为可将现代医学的“盆腔炎”归属为中医“胞脉痈疡”,故薏苡附子败酱散亦可作为治疗妇科炎症的主方。牟重临[11]认为慢性盆腔炎属湿邪阻遏下焦,病久伤及脾肾,属本虚表实,用本方加味(薏苡仁、败酱草、附子、红藤、白花蛇舌草、皂角刺、丹皮、青皮、浙贝、制军)治疗慢性盆腔炎67例,显效24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达91%,平均治愈时间为32d。张绮娟[12]以本方加味(败酱草、忍冬藤、白花蛇舌草、红藤、冬瓜仁、蒲公英、薏苡仁、淡附片、炒黄柏、茯苓)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治愈率达40%,总有效率93.3%。沈关桢[13]认为,宫外孕包块属瘀热互结少腹,本方加味(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地、炒黄柏、薏苡仁、冬瓜仁、淡附片)治疗此病66例,痊愈率(包块完全消除)达93.9%。朱宗元[14]认为带下病根本为脾肾阳虚,湿热下注,临床可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方治疗。
3.4 男科疾病 对于湿浊瘀阻下焦所致的男科疾病,薏苡附子败酱散亦有满意效果。马军[15]将72例寒湿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阿奇霉素和本方加味(薏苡仁、败酱草、制附子、台乌药、砂仁、泽兰、皂角刺、桃仁、冬葵子、瓜蒌、蒲公英、炙甘草)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4.74%,治愈率28.95%,均高于对照组。王祖龙[16]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120例(黄芪、生苡仁、败酱草、红藤、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治愈率31.67%,总有效率88.3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4 总结
现代人多饮食不节,嗜生冷食物,熬夜,或房劳过度,工作劳累,或因过度使用抗生素及寒凉药物,伤及脾肾之阳,故阳气不足,常伴有湿浊血瘀。薏苡附子败酱散针对此类证型,可治疗慢性、迁延难愈性炎症,尤其痈脓性,脓久不溃性炎症,涉及到肠道、皮肤、妇科与男科等疾病疗效颇佳。
[1]胡希恕.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347-348.
[2]季蒋晖. 季光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经验撷菁[J]. 江苏中医药, 2006, 27(12):10-11.
[3]彭子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28-128
[4]卫建强,闫卫军,宁桂兰,等.薏苡附子败酱散灌肠治疗肛窦炎120例[J].光明中医,2013,28(5):957-958.
[5]李宏军.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女性持久性痤疮[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82-83.
[6]黄菁.曾辅民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08,26(12):3-4.
[7]周强.仝小林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验案举隅[J].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10):70-71.
[8]丛林.薏苡附子败酱散配合虫类药治疗慢性湿疹[J]. 山西中医, 2013, 29(1):59.
[9]苗婷婷. 黄煌运用经方治疗银屑病临床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50(2):28-30.
[10]杨悦娅. 盆腔炎从“胞脉痈疡”论治[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43(7):48-50.
[11]牟重临. 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盆腔炎67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1997,1(4):49.
[12]张绮娟. 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06, 41(6):339.
[13]沈关桢. 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宫外孕包块66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1998,5(7):321.
[14]姚颖玉. 朱宗元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带下病经验[J]. 河北医学, 2008, 14(12):1501-1502.
[15]马军. 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寒湿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38例临床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2, 25(12):7-9.
[16]王祖龙. 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120例[J]. 四川中医, 2007, 25(10):48-49.
刘牧秋(1994-),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医文献研究。E-mail:675518007@qq.com
R289.5
A
1007-8517(2017)04-0006-02
2016-12-06 编辑:梁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