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心肺复苏教学中贯彻学以致用的方法探索*
2017-01-15纪晓栋刘诗怡
纪晓栋 刘诗怡 余 锋 朱 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急症建设管理·
中医院校心肺复苏教学中贯彻学以致用的方法探索*
纪晓栋 刘诗怡 余 锋 朱 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规范流程及动作要领的中医院校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未能灵活应用所学。其原因跟学生的西医基础薄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及“实践”经验欠缺有关,可尝试增加教学的课时,注重相关原理的讲解,强调“用以促学”,分享易犯错漏的临床案例,增加临床实操机会等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贯彻学以致用。
中医院校 心肺复苏 教学 学以致用
心肺复苏术(CPR)是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熟练应用的急救技术,也是中医院校学生重点学习的临床技能之一。近年来,针对大部分医学生在经过课堂理论学习阶段后,仍存在CPR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不足及动作欠规范等薄弱环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教育科组织CPR带教导师组(笔者为成员之一)对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员(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本科实习生、研究生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等)进行CPR岗前培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培训方法
培训主要采取情境式模拟教学,模拟不同情景下对心脏骤停患者所采取的CPR操作流程,先由带教老师对操作流程及关键动作用分解的方法进行示教,并对CPR操作流程进行完整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之后逐一考核[1-2]。通过考核,以考促学,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CPR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方式可在短期内提高CPR技能,减少差错的发生[4-5]。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员有无掌握操作要领,即CPR操作流程的顺畅性及心脏按压手法的规范性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等,结束CPR岗前培训时,学员们基本均能以优秀成绩通过考核。
2 典型案例分析
通过观察已接受心肺复苏岗前培训的学员在临床工作中的综合表现,笔者发现以上单纯注重心肺复苏操作的动作规范性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达到让学员学以致用的目的。从以下2个典型案例中,笔者尝试探讨其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改进CPR教学的方法。
2.1 案例1 学员进行晨间护理测指尖血糖时,发现某患者昏迷不醒,立即给患者测血压,血压测量不出,转而进行心脏听诊,仓促之间心音亦未能听清楚,遂呼叫其他医护人员抢救,判断大动脉搏动消失及呼吸停止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实际上,按照CPR流程,这位学员在发现患者“叫不醒”时,就应该进入抢救流程,立即呼救,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抢救,迅速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解开衣物,同时判断患者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及判定有无呼吸,如无,马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6-7]。该学员可能没有意识到 “叫不醒”就是意识丧失的表现,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发生在病房里的心脏骤停的情景。学员之前接受培训时模拟的情境大多数是发生在户外环境的心脏骤停,如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窒息、电击、创伤、溺水等[8-9],遇到病房患者意识丧失反而不知道怎么做了,而是习惯性地想通过测血压及心脏、呼吸听诊去判断患者病情。
2.2 案例2 重症监护病房有一位危重病患突发心跳停止,学员发现后立即予以心脏胸外按压,当时旁边还站着其他几位实习医生,准备着轮流上去按压,随即带教老师指出不足之处并立刻上前给患者开放气道及予以球囊面罩辅助通气。患者心跳停止是在心电监护仪中被发现的,学员们自然想到马上应该进行心脏胸外按压,忘记应同时顾护气道情况及予以球囊辅助通气。这可能是没有充分理解心跳与呼吸之间关系的原因,虽然患者先是心跳停止,但随着心脏骤停,脑供血会马上减少,意识改变,气道可能阻塞,呼吸很快就会停止,所以在一学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另一学员就应该马上开放气道及予人工辅助通气。
上述2个案例体现了即使经考核熟练掌握CPR流程及标准动作的医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这跟CPR带教导师组进行岗前培训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3 无法灵活应用的原因
3.1 西医基础薄弱 中医院校学生,同时要兼顾学习中医及西医知识,西医教学课程设置的学时有限,导致西医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及诊断学等相对薄弱[10],无法充分理解CPR的一些基本机理和原则,如心脏骤停时意识丧失的原理,心跳与呼吸的关系等等,这样必然导致无法牢固掌握这门技术。
3.2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CPR带教导师组在CPR教学及考核时,过度强调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胸外按压及开放气道手法的规范性和人工呼吸的效果等,对于心肺复苏原理的讲解不够细化,导致学生在临床遇到心脏骤停事件时,可能只会机械性的按照流程去做,甚至没能马上判断所遇情形可能需要立即进行CPR,从而延误了临床抢救时机,大大影响抢救效果,这就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所在。任何技能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必然来源于对该技能的深刻理解,浅尝辄止,流于皮毛的结果至多只会是“依葫芦画瓢”,抓不住该技能的精髓,在面对实际临床工作的千变万化时,往往手足无措了。
3.3 实践经验欠缺 学员们进入临床后,真正接触及应用CPR的机会并不多,如只在一些慢性病病房轮转实习,可能一年都没有什么机会发挥CPR的技能,这直接导致即使之前掌握的CPR技术变得生疏。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操作训练与真正的CPR尚存在一定差距,唯有真正做到在操作训练中准确熟练、过程连贯,才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CPR时临危不乱[11]。
4 改进措施
4.1 增加CPR课时数 包括增加CPR理论学习及临床模拟训练课的学时。足够的课时数是保证CPR教学质量的前提,带教老师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讲解和示范,也有利于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反复练习,纠正自身不足。一般情况下,投入学习的时间跟收获是成正比的。
4.2 注重CPR原理的讲解,在理解中学习 在CPR教学过程中,结合CPR流程的操作步骤重点讲授“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进行心肺复苏的前提是发生心脏骤停,如何识别心脏骤停的三大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解释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CPR基本原理条分缕析,如胸外心脏按压的“胸泵”原理,通过对胸壁施加外力让胸廓起伏达到模拟心脏收缩及舒张的过程等。从过度强调“怎么做”到同时强调“为什么这样做”,即所谓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学员们深入理解“为什么”之后,对实践操作也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自然容易记忆及熟练掌握CPR的操作步骤及动作要领,才有可能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状况下灵活应用CPR知识。
4.3 强调 “用以促学” 教师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2]。针对中医院校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强调 “用以促学”,在进行CPR培训前,给学员们布置理论学习任务,复习CPR相关机理及原则。CPR培训后,为达到让实践指导理论学习的目的,带教导师提出在临床中常见的CPR的实际问题,督促学生复习急救知识,查阅相关文献寻找答案,扩展知识面。通过建立微信群,与学员们实时互动,解答提问及讨论有关临床急救问题。这样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临床综合处理的能力,做到在理论中有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真正贯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13]。
4.4 分享易犯错漏的临床案例 学员们临床经验不足,对老师所讲的很多理论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在CPR培训的理论讲授中及课后的通讯(邮箱、QQ群、微信群等)互动中,着重将类似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一些临床容易出现的错漏予以分享及剖析,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导学员思考其中缘由,避免自己重复犯错。相信对“前辈”的经验总结,对学员将来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5 增加学员的临床实操机会 一般临床科室CPR的临床实践机会少,相对而言,急诊科实践CPR的机会是最多的。笔者分批安排学员参加急诊抢救室及120院前急救工作的跟值班,学员们从对危重病患抢救工作中得到临床经验的累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提高,实践操作胸外按压及开放气道、球囊面罩辅助通气等抢救技术,有助于进一步熟练掌握及灵活应用各种抢救技能。临床急救工作往往是多人分工合作完成的,整个抢救过程的流畅性及抢救的成功率,取决于医护人员配合无间的团队抢救。如案例2对心跳停止的患者抢救,就很需要多名医护人员同时动起来,一人进行胸外按压,一人开放气道,一人准备球囊面罩,一人去建立静脉通道,甚至需要有人同时准备气管插管的物品等。学员通过亲身参与急诊抢救工作,感受团队急救的气氛,更好的将团队协作精神铭记于心并融入今后的临床工作中[14]。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得心应手地参加临床抢救工作基础之一,逐渐累积的临床急救工作经验可使学员们见多识广,提高应对临床突发状况的心理素质。
5 小 结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熟练掌握CPR规范流程及动作要领并通过考核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未能充分灵活运用所学CPR技术,这与进行CPR岗前培训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可能跟学员的西医基础薄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及实践经验欠缺有关。在改进措施方面,包括增加CPR理论及模拟训练的课时;在培训中将CPR相关原理的讲清讲透,同时注重“怎么做”与“为什么这样做”,更利于巩固所学;强调“用以促学”,在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分别于CPR培训前、后,布置学习任务,督促学员查阅相关文献,扩展知识面,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检索文献、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15-16];通过分享临床案例中易犯的错漏,让学员思考及总结“前辈”的临床经验;安排学员在急诊科跟师值班,实践CPR技能,积累实战经验,领会团队合作精神,磨练心理素质等。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学员们在接受CPR培训后,能够在临床上真正灵活运用这一至关重要的临床技能。
[1] 谭菲菲,王长远,孙长怡.情景教学法结合PBL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5(9):6082-6083.
[2] 陆晓华,王健,须玉红.PBL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5):632-633.
[3] 杨建中,彭鹏,李文超.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7):1072-1073.
[4] 王春梅,覃秀川.强化模拟训练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中的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3):296-298.
[5] 刘丹桂,谈碧波.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8-120.
[6]徐立琼,姜成军,刘桃.心肺复苏(CPR)的培训效果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4):161-162.
[7] 楼滨城,朱继红.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解读之一概述及基础心肺复苏[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1):69-74.
[8] 郑进.成人现场心肺复苏教学中学员常见错误及危害[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4-656.
[9] 郭春艳,梁金能,滕一星.心肺复苏临床见习教学方法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6):479.
[10]刘诗怡,辛莉.中医院校心肺复苏教学不足及改进方法浅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77-178.
[11]高伟波,薛晓艳,朱继红.如何做好心肺复苏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10):32-33.
[12]梁瑞韵,江山平,蔡凤间.内科见习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9):96-99
[13]周艳荣.浅谈2015版心肺复苏教学的体会[J].中华少年,2016,24(8):239.
[14]肖波,赵晓华.情景教学在社区急救培训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7(2):183-184.
[15]余锋,刘南,赵静.心肺复苏临床教学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496-1497.
[16]余锋,信梦雪,刘南.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心肺复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医教育,2016,35(6):52-55.
Discussion on the Principle of“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 lication”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aching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 Xiaodong,LIU Shiyi,YU Feng,et al. The 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Guangzhou 510405,China.
Themedical student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o havemastered the procedures and essentials of CPR,have not been able to apply it flexibly in clinical work.The reasons are related to the weak foundation ofWestern medicine of the students,“Know it but not know why”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We can try increasing the teaching hour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ated principles,emphasizing“Practice guides theory study”,sharing fallibility clinical cases,and increasing the chance of clinical use,so as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bett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eaching;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R278
A
1004-745X(2017)07-121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7.025
2017-03-17)
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