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017-01-15徐桂娟王婧懿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沙盘抗抑郁疗效

徐桂娟 宋 震 王婧懿

作者单位:110164 沈阳,沈阳市安宁医院

综 述

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徐桂娟 宋 震 王婧懿

作者单位:110164 沈阳,沈阳市安宁医院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疾病负担。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阐述了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沙盘游戏、绘画分析、中医适宜技术等,并分析了诸多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及未来发展前景。

抑郁症;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抑郁症是当今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并且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消失,严重者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及行为等。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压力不断增加,致使抑郁症的发病率增高。因此,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仅位居于冠心病之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极高,因此对抑郁症进行治疗及早期干预意义重大。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虽然抗抑郁药物种类多样并有确定的疗效,但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据研究,抗抑郁药物首次治疗的有效率仅能达到50%左右,而复发性抑郁症患者有效率更低,部分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并且药物治疗起效较慢,不能满足患者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的需求。因此,临床工作者开始积极寻求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来补充、替代药物治疗,以控制副作用、凸显临床疗效。

1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1 单胺类假说 单胺类神经递质是一类含有芳乙胺结构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主要包括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缺乏和不足都将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异常。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有研究认为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因此,单胺类神经递质也被称为抗抑郁药研发的桥梁[1]。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5-HT、DA、NE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含量均有所下降[2],间接表明了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量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1.2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假说 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机体代谢调节和情绪控制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主要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亢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功能异常、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失调及褪黑素水平低下等。有研究显示,抑郁症状、学习和记忆功能减弱均与HPA轴的亢奋有关[3]。普遍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HPT轴异常关系密切,抑郁症患者血浆T3水平下降[4-5]、T4水平显著降低[6]。当然,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性欲减退,这与HPG轴功能失调也有一定关系[7]。褪黑素作为调节人体睡眠几率的内源性睡眠诱导剂,其表达量的下降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8]。

1.3 神经可塑性假说 多数抑郁症患者海马神经形态发生改变,神经可塑性假说主要针对该现象做出解释,该假说的理论基础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神经可塑性假说主要包括海马神经元体积萎缩和海马神经再生受损。Bell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右侧海马体积比正常组减小,随着抑郁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更显著的脑结构异化现象[9]。亦有研究表明[10],应激能够造成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树突长短及数量改变,使新生神经元成熟速度减慢,导致海马神经再生能力损伤。经过长期、持续及慢性的不可预见应激刺激,海马神经再生的损伤通常不可逆,这种受损就会导致抑郁症发病。

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D N F)缺乏假说 BDNF不仅对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有促进作用,也在神经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BDNF与抑郁症的关系主要是因应激对BDNF的影响而得到人们的注意,认为应激能够诱发和加剧抑郁。Smith等[11]的报道指出,束缚应激可以引起海马BDNF的mRNA减少,从而导致BDNF的下调,引起海马神经元的萎缩甚至死亡,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应激相关的心理疾病起到重要的作用。亦有研究表明[12],BDNF是5-HT能神经元的生长因子,在大鼠中脑缓慢注射BDNF能够提高5-HT的更新率及NE水平;将BDNF注射在成年大鼠新皮层中甚至能产生新的茂盛的5-HT神经末梢。神经营养因子和抑郁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BDNF对5-HT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作用。大量研究发现[13-14],BDNF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在抑郁症患者尸检组织内发现其脑内BDNF表达水平降低;而抗抑郁药治疗后脑内BDNF表达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

1.5 免疫功能异常假说 人的精神活动与免疫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有观点表明,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则是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从而成为目前抑郁症的研究热点。以往有观点指出,抑郁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较为低下[15-16],也就是说辅助性T细胞被抑制,而被抑制的T细胞处于激活状态[17],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协调性被破坏,导致内环境失衡,产生精神症状。一些研究表明,免疫功能激活与抑郁症的发病有着一定联系。杨坤等[18]通过实验证实,抑郁症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说明抑郁症患者由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2 抑郁症的诊断

目前为止,没有特异的抑郁症诊断工具。在临床中,常用的症状评定量表有3种: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能够用来可靠的评定抑郁程度。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目前国内以WHO正式公布的《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最为常用。目前,利用脑电图反应抑郁症患者的脑电活动已在临床上有广泛研究。Pollock和Schnei-der[19]在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定量脑电图中发现,抑郁症患者脑电图的α波偏低。袁勇贵等[20]通过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的左、右两个枕区的α功率值明显下降。李成和肖正军[21]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抑郁症患者脑电图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异常主要表现在0波的增多和α波慢化。因此,脑电图检查在抑郁症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3 抑郁症非药物治疗现状

目前,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仍是当今主要的治疗方式。抗抑郁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物、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治疗虽具有肯定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如起效时间长、药物反应率低,首次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率仅为50%,副作用常见。因此,临床工作者开始积极寻求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来补充、替代药物治疗以控制副作用、凸显临床疗效。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沙盘游戏、绘画分析、中医适宜技术。

3.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通过矫正患者不良认知的方式,减轻其抑郁情绪,并且通过家庭、集体治疗等心理干预与社会支持措施取得疗效,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针对单一药物治疗仅有部分疗效或依从性差,且在发病间歇期社会功能恢复慢等不利方面,结合心理治疗还可进一步消除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助于改善病情,也能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由Aaron发展而来的认知治疗是最早针对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式。研究证实,认知治疗短期疗效和药物治疗疗效无差别,长期疗效甚至好于药物[22-23]。如果抑郁障碍的发作与家庭动力学或功能不良的家庭交流模式相关,家庭治疗就会是重要的选择。研究表明,对家庭进行的抑郁障碍心理教育会延长复发时间。团体心理治疗能够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改善社会功能。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也常用于抑郁障碍治疗,目前有证据支持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在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方面不劣于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24-25]。

3.2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无抽搐电休克技术本身属物理疗法类型, 同时又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具体实践中,患者处于全麻状态,通过合理设定电流量,在对机体大脑结构展开刺激的基础上,诱发抽搐现象发生,从而实现对病情的充分控制。临床上针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但其起效慢,而大多数药物需在2~4周后初显疗效,使得患者在用药早期病情取得不到良好控制。无抽搐电休克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可以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26]。席国胜研究证实,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够保证确切疗效,而且安全可靠[27]。同时,MECT是一种安全、快速的治疗手段,因此,对难治性抑郁、老年抑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任艳萍等[28]认为患上难治性抑郁症后,患者通常会有意志力降低、情绪低落及思维迟缓等现象发生,当病情愈加严重后,患者人格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及时展开无抽搐电休克技术。赵蕾等认为,MECT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率高达80%~90%,且安全性较高[29]。总而言之,MECT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抗抑郁治疗手段。

3.3 经颅磁刺激(TMS) TMS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脑组织神经元的去极化、超极化,影响脑内诸多代谢和电活动起到治疗作用。该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见效快,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认知损害。亦有研究证实,大脑左侧前额叶皮质功能不足能够引发抑郁症,经颅磁刺激治疗是通过对大脑DLPFC区域的重复刺激而影响神经细胞,从而减少抑郁症发作[30]。有研究认为,抑郁程度越严重患者的自杀风险越大,rTMS可以快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抑郁程度,从而改善患者自杀意念,降低自杀风险,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国外学者研究[31-32]发现,rTMS可有效改善青中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33-34],rTMS合并药物治疗青中年抑郁症显效快、疗程短,明显减轻自杀意念。TMS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有效改善心境低落症状,同时又能增强患者的执行能力,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抑郁症会对患者左、右侧额叶神经纤维髓鞘产生影响,导致单侧额叶体积异常缩小,特别是左侧额叶,其活动度明显减缓[35]。张永珍等[36]采取该物理技术对单相抑郁患者进行试验治疗,发现rTMS可以快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抑郁程度,而且可增加前额叶血流灌注,从而增强患者的执行功能。总之,作为新技术、新方法,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疗效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障碍,从而恢复社会功能,有希望成为抑郁症的主流治疗方案。

3.4 迷走神经刺激(VNS) VNS是一种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将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胸腔内,并与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电极上相连接。在过去的10年里,VNS已成为治疗难治性部分发作性癫痫常用方法之一。而将VNS用于治疗抑郁症,主要是因采用该技术治疗改善癫痫患者的情绪时发现,VNS治疗能够影响与心境有关的脑组织系统。脑部电刺激疗法被越来越多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所接受。i-VNS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虽然目前该治疗的有效性仍有争议,但是很多研究中i-VNS确实可以明显减轻抑郁的症状。但i-VNS的有创性使其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2000年,随着t-VNS概念的提出,诸多学者对其在抑郁症领域中进行大量研究。Kraus等[37]发现,t-VNS可以使大脑边缘系统的BOLD信号降低,而岛叶和丘脑的BOLD信号增强,能够使受试者的幸福感增加。有学者[38]对t-VNS治疗抑郁症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研究,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BDI得分更低,治疗后的得分下降了12.6分,对照组的得分下降了4.4分。另有一项研究也指出,t-VNS技术是治疗抑郁症的安全有效方法,从而扩展了VNS的临床应用[39]。

3.5 中医适宜技术 古代诸多医者认为郁证病机为七情五志不畅、气机郁滞。现代中医医家在古人认识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了更进一步的探讨,认为郁证多由各种生活事件导致心情压抑长期不能缓解,引起脑腑气机紊乱、脑神失调,同时影响到心、肝、脾、肾诸脏功能。脑神失常是郁证的最主要问题所在。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适宜技术主要有毫针刺法、电针疗法、灸法、头针疗法、耳穴疗法等,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白学颖在患者服用SSRI西药基础上加用针刺百会、神庭、印堂、内关,配合辨证选穴、对症选穴治疗抑郁症患者,他认为针刺可以辅助药物减轻抑郁的症状、药物副反应,减少药量[40]。陈庆等观察针刺百会、神庭、神门、公孙、太白、太冲治疗抑郁症,得气后接G6805型电针机加电30 min,百会、神庭、神门、公孙、太冲均双加电,采用抗抑郁波型,强度2.3 V,持续45 min,结果表明,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晨服百忧解[41]。刘瑶采用艾条悬灸百会治疗抑郁症250例,结果发现其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42]。董建萍采用头部透穴疗法(悬颅透悬厘、脑户透强间、头临泣透阳白、率谷透曲鬓、神庭透印堂)治疗抑郁症,取得满意疗效[43]。崔林华等采用针刺百会、水沟、印堂、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心俞、厥阴俞、肝俞、胆俞、肾俞,辅助耳针肝、脾、心、三焦、交感、枕、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神经衰弱点,治疗抑郁症,取得很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44-45]。综上所述,临床上抑郁症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各有其特色,且临床疗效肯定。

3.6 沙盘游戏(箱庭)治疗 沙盘游戏虽然属于心理治疗范畴,但他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文化背景和治疗方法,故单独列出。沙盘游戏是由瑞士荣格心理分析师Dora Kalff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Margaret Lowenfeld的“游戏王国技术”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创立的。治疗师为来访者营造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来访者则通过创造性在沙盘中创造出一个世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46]。来访者完成的一系列作品所呈现的意象可以理解为来访者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持续对话,有助于个体问题的解决和人格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沙盘作品会显得很空洞,很难具有创新性,形式多以模仿为主。被试者在沙盘游戏中所引发抑郁情绪错误的认知,一次次的在沙游体验中得到重新的理解和建构,伴随着无意识的创作,其自愈能量能够被激发,达到减轻抑郁情绪的效果。苏碧洋[47]运用沙盘游戏成功治疗1名抑郁症的大学生,证明了该疗法对抑郁症的有效性。米莉等[48]在试验中得出结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药物联合沙盘治疗抑郁症疗效高于单纯药物治疗。

3.7 绘画治疗 绘画治疗能使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同时获得释放与满足,以获得治疗效果。绘画是一种潜意识的投射,通过当事人对绘画作品的解释和联想,揭示患者潜意识的欲望和情感,揭露出隐蔽的冲突,促进患者自我反思[49]。与自评量表比较,绘画技术在抑郁症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①不受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限制;②绘画治疗其目的是被隐蔽的,被测人装坏或装好的可能性降低,从而更好地说明自己;③被测人的反应在绘画治疗中是没有限制,而且不受语言发展的制约,更充分传达思想和感情;④绘画治疗技术具有投射的特点,只以简单的指导语引导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给人们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所以可以测量个体的潜意识成分。而绘画在治疗方面也有确切疗效,王燕萍、Gil Bar-Sela等在研究中认为绘画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显著[50]。

4 结语

目前,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发展迅速,方法多样,具有起效快、损伤小、安全可靠、依从性好等优势,但是临床工作者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准确选择、灵活运用非药物治疗手段来快速、有效解决患者病痛,使其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 SCHILDKRAUT JJ. The catecholamine hypothesis of affective disorder: a review of supporting evidence[J].Am J Psychiatry, 1965, 122(5): 509-522.

[2] 安磊,田燕,李静,等.小补心汤总黄酮对慢性应激小鼠脑内单胺递质水平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3):208-210.

[3] 代英杰,范骏,孟昭义.抑郁症的神经生化特征及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26-4127.

[4] 李强,亢万虎,王威.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异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5):113.

[5] 王小全,王晓峰,周海晓.精神疾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测结果[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1):12.

[6] 崔青,孙丽亚,肖红,等.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节律变化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0(19):33-35.

[7] 过斌,邸晓兰,杨大中,等.米氮平与 SSRIs 类抗抑郁药对伴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抑郁发作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9):43-46.

[8] 周娟,袁勇贵.抗抑郁药对中老年抑郁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08,21(3):48-49.

[9] BELL McGINTY S, BUTTERS MA, Mettzer CC, et al. Brain Morpho-metric Abnormalities inGeriatric Depression:Long-term Neurobio-logical Effects of illness Duration[J]. AmPsychiatry, 2002, 159: 1424-1427.

[10] ELIZALDE N, GARCIA AL,TOTTERDELL S, et al.Sustained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mice as a model for chronicdepression[J]. Psychophar-macology(Berl),2010, 210(3): 393-406.

[11] UEYAMA T, KAWAI Y, NEMOTA K, et al.Immobilization stress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n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the rat brain[J].Neurosci Res, 1997, 28(2): 103-110.

[12] ALTAR CA. Neurotrohpins and depression[J].Viewpoint, 1999, 20(1): 59-61.

[13] CASTREN E. Neurotrophic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 drugs[J]. Curr Opin Pharmacol, 2004, 4: 58-64.

[14] CHEN B, DOWLATSHAHI D, MACQUEEN GM, et a1. Young Increased hippocampal BDNF immunoreactivity in subjects treated with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J]. Biol Psychiatry, 2001, 50(4): 260-265.

[15] SCHIEIFER ST, KEIIEER SE, BARTIETT JA, et al.Immunity in young aduits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Am J Psychiatry, 1996, 15(34): 477-482.

[16] MAES M, LAMBRECHTS J, VANDERVOUS C, et al.Absoiut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circuiating naturai kiiier, non-MHC-restricted Cytotoxic,and phagocytic cells in unipoiar depression[J]. Neuropsychobioioy,1994, 2(94): 157-163.

[17] 陈品,洪丽,赵燕民.抑郁症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3(56):548 -549.

[18] 杨坤,张中兴,王长虹等.抑郁症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和锌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92-794.

[19] POLLOCK VE, SCHNEIDER LS. Quantitative,waking EEG research on depression[J]. Biol Psychiatry, 1990,27(7): 457-780.

[20] 袁勇贵,吴爱勤,张心保,等.焦虑和抑郁共病的脑电地形图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2(2):163-164.

[21] 李成,肖正军.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2(17):2103-2111.

[22] VITTENGL JR, CLARK LA, DUNN TW, et a1. Reducing relapse and reearrenee in unipolar depression:a comparative meta-analysis of therapy’s effects[J]. J Consult Clin Psyehol, 2007, 75(3): 475-488.

[23] MALJANEN T, KNEKT P, LINDFORS O, et a1.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sych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during a 5-year follow-up[J]. J Affect Disord, 2016, 90: 254-263. DOI: 10. 1016/j. jad. 2015.09. 065.

[24] SALMINEO JK, KARLSSON H, HIETALA J, et a1. Short-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nd fluoxetin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J]. Psychother Psychosom, 2008,77(6): 351-357.

[25] SHIMAZU K, SHIMODERA S, MINO Y, et a1. Family psychoeduca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r J Psychiatry, 2011, 198(5): 385-390.

[26] 朱紫青,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4.

[27] 席国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初步分析与报道[J].医学信息,2016,29(29):90-91.

[28] 任艳萍,姜玮,李艳茹,等.不同刺激电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8):713-717.

[29] 赵蕾,范勇,董玉霞,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51(1):48-50.

[30] 杜忠德,马希欣,李二凤.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691-693.

[31] GEORGE MS, RAMAN R, BENEDEK DM, et al. A two-site pilot randomized 3 day trial of high dose left prefront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for suicidal inpatients[J].Brain Stimul, 2014,7(3): 421-31.

[32] DESMYTER S, DUPRAT R, BAEKEN C, et al. The acute effects of accelerat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suicide risk in unipolar depression: preliminary results[J]. Psychiatr Danub,2014, 26(Suppl 1): 48-52.

[33] 戴立磊,邹韶红,刘若楠,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23(6):801-805.

[34] 张海香,陈立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22-4.

[35] 徐桥,汤义平,胡敏优,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28-129.

[36] 张永珍,孙剑,徐乐平,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单相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3):250-252.

[37] KRAUS T, HSL K, KIESS O, et al. BOLD fMRI deactivation of limbic andtemporal brain structures and mood enhancing effect by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J]. J Neural transm, 2007, 114 (11): 1485-1493.

[38] 冯周琴,徐军.刺激迷走神经治疗癫痫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995,11(3):27-29.

[39] RONG PJ, FANG JL, WANG LP, et al. Trans 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study protocol for a double 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2,14(3): 255-257.

[40] 白学颖.针刺减轻抑郁症药物副作用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41] 陈庆,庄子齐,龙伟芳.针刺百会、神庭、神门为主治疗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8):64-65.

[42] 刘瑶.灸百会治疗抑郁症250例的疗效观察[J].医药世界,2006(6):72-73.

[43] 董建萍,王顺,李樱.头部电针透穴治疗抑郁症3l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4):287-288.

[44] 崔林华,邢潇,马虹宇.针刺配合耳针治疗抑郁症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4):40.

[45] 陈林芳,汤义平,鲍文卿.耳穴压豆法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失眠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6):128-130.

[46] 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128.

[47] 苏碧洋.陪你走过抑郁的日子:沙盘治疗新生抑郁症个案咨询报告[J].大学教育,2014(2):131-133.

[48] 米莉,贺辉.沙盘游戏治疗对住院抑郁症病人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学报,2014,35(15):2222-2223.

[49] GIL BAR-SELA, LILY ATID, SARA DANOS, et al.Art therapyim-proved depression and influenced fatigue levels in cancer patients on chemotherapy[J]. Psycho-Oncology, 2007, 16(11): 980-984.

[50] 王燕萍,雷杰鹏,张爱华,等.绘画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74-1976.

R395.5

A

1672-7185(2017)09-0035-06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9.015

2017-07-22)

徐桂娟。E-mail:xuguijuan123@163.com

沈阳市科技计划人口与健康专项项目(编号:17-230-9-95)

【项目名称】沙盘游戏疗法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与康复作用的研究

猜你喜欢

沙盘抗抑郁疗效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给大脑补充营养素,协同药物抗抑郁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沙盘游戏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ERP电子模拟沙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