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1-15刘晓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7期
关键词:脑血管针灸有效率

刘晓宁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晓宁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目的 分析并研究针灸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4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作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4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9.7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在当前的临床治疗当中,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并且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1-2],这种疾病也表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关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治疗方法较多,而起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一直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收获的收效也是微小的[3]。中医方面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法有着不同的认识,治疗方法也较为多样,本研究主要分析针灸疗法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取得了满意的收获,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抽取17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56岁,平均年龄为(67.5±13.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45例,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62岁,平均年龄为(65.7±12.3)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测和诊断均为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脑梗死38例,脑出血42例,脑血栓40例,脑动脉硬化44例,其他10例。分组后,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和干预,为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减低患者的颅压和脑代谢情况,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脑营养的支持等。为患者给药胞二磷胆碱,取剂量0.5 g兑入0.9%的生理盐水250 mL中,取脑明注射液0.75 g兑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中,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为患者给药1次,注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监视,如有异常发生,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家用进酒治疗。针灸取穴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选择大椎穴、水沟穴、下极泉穴、至阳穴、内关穴、三阴交等作为主穴,而配穴根据患者实际病症而定。如果患者存在失语或吞咽障碍等情况,那么需要选择患者廉泉穴、通里穴、哑门穴进行针灸治疗,如果患者存在面瘫情况,需要选择患者的地仓穴、迎香穴、透颊车穴进行针灸治疗,如果患者存在上肢无力症状,可选择患者的手三里穴和曲池穴进行治疗,患者存在指伸无力症状,可选择患者的关冲穴,患者指握无力可选择透三间穴,下肢无力患者选择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隐白穴和环跳穴,如果患者平卧不稳,可选择患者的风池穴和完骨穴。选定穴位之后以中下刺激量为主,手法选平泻平补法,针刺后预留0.5 h,每隔10 min为患者行针1次,连续治疗2周。

1.3 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Karnofsky评分法对患者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攻击涉及到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评分为10分法,每个方面共涉及到10个问题,每个问题最高10分,最低0分,评分以50分为临界值,高于50分为生活可自理,低于50分为生活不可自理,0分为患者死亡,100分为无症状,记为患者痊愈。

1.4 效果评判:本研究按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第3次修订的临床治疗标准为准,对患者病情和肌力情况进行分级,共涉及到4级,具体参见标准,因篇幅限制不作赘述。如患者改善两个等级以上则为显效;改善超过1个等级则为有效;无改善无效[4]。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IBM 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并采用()表示,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有效治疗83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40%,对照组有效治疗52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9.77%,观察组治疗中不良反应1例,并发症0例,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并发症5例,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为18.39%,两组比较,P=0.013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活质量: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评分为(69.7±4.4)分,观察组为(86.6±3.8)分;对照组者的生理健康评分为(68.3± 3.5)分,观察组为(91.4±4.1)分;对照组患者的社会关系评分为(68.6±4.7)分,观察组为(93.7±3.9)分;对照组患者的周围环境评分为(70.3±5.1)分,观察组为(92.3±2.7)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t=21.4527,P=0.0174<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从中医学上来分析,脑血管疾病属于中风、痹症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痹阻脉络、气血瘀滞、神匿窍闭、肢体运动时常所导致的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本研究以中医角度出发,主要分析采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证明了针灸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价值。经过分析可以得出,针灸治疗可以促使患者的血管更好扩张,对于促进患者的脑血管侧支血液循环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整脑与患者的肢体循环情况予以调整,促使患者的疾病损伤更快愈合,同时强化患者脑组织和血供的结合[5]。可以更好的加速患者的新陈代谢情况,对于激活患者的脑神经组织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使患者的神经元更好的恢复正常。同时在配合适当的药物干预治疗,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周颖.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 23(11):524-525.

[2] 娄梅,宋莉瑶.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342-343.

[3] 谢建军.针灸配合中药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1723-1724.

[4] 陈小玲,郝竹玲,贺冠军.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等治疗脑血管病并发肩手综合征30例[J].陕西中医,2014,35(10):63-64.

[5] 金镝.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7): 462-463.

R245

B

1671-8194(2017)07-0167-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针灸有效率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