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治疗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1-15张宝振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9期
关键词:控制性外伤性乳酸

张宝振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222)

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治疗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张宝振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22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42例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实验分析。将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为一期确定性手术组,实验组为损伤控制性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并发症发生率、凝血酶原实践(PT)、乳酸清除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体温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后,其在病死率、APTT、并发症发生率、ISS、PT、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等指标上均有明显改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中疗效确切,止血效果良好,手术方法可行,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外伤性肝破裂;损伤控制性手术;临床效果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肝脏破裂是外伤中最易受伤的实质性脏器之一。通常情况下,有外伤导致的肝破裂往往会伴随腹腔、颅脑等其他脏器的损伤,进而导致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较大。从临床统计的相关数据来看,外伤导致的内脏损伤中,肝破裂是位于小肠外伤、脾脏之后的第三位外伤性内脏损伤。目前对于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方法较为传统,多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而且手术的风险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如何选择肝破裂治疗方法,选择何种最有效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临床实验研究显示,将控制出血的方法进行联合应用,并且进行综合救治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随着研究的深入,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被提出来,损伤控制性手术是指在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治疗时,尤其当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致死三联征,即严重酸中毒、低低温以及凝血功能异常时,改变传统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取而代之以简单、快速的手术,及时控制损伤对生命的进一步威胁,从而为患者争取复苏、抢救时间,择期、限期或分期再进行完整的手术治疗。本文将针对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42例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实验分析。所有42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5例,年龄为19~63岁,平均年龄(45.7±6.9)岁。所有患者经诊断为外伤性肝破裂,且伴有失血性休克,行上腹部CT平扫或增强扫描提示腹腔内出血,但行腹腔穿刺抽不出凝血。将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为一期确定性手术组,实验组为损伤控制性手术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2例,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44.9±7.1)岁;实验组患者20例,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为22~63岁,平均年龄(45.9±7.2)岁;所有患者经检验均符合实验条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实验要求[2]。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接诊后行一期确定性手术,根据患者肝破裂程度及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行不规则肝叶切除加肝动脉结扎术、行破裂血管修补术加纱布填塞、行肝破裂修补术或肝叶切除加肝破裂修补术等。

实验组患者在接诊后按照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在治疗的初期以控制患者出血为首要目标,并对患者行复苏术,待患者复苏恢复之后再次行确定手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患者初期的治疗方式,在二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具体方法包括:初期行肝周纱布填塞,二期行肝破裂修补术;初期行经导管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止血,二期行肝叶切除术;初期行经导管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止血,二期行肝破裂修补术。通常来说,外伤性肝破裂出血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第一步是初期的简单、快速手术控制出血与污染;第二步是恢复血容量并稳定呼吸、体温等正常功能,并纠正代写性酸中毒与凝血机制障碍;第三步是行二期确定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为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需确定适合本实验要求及标准、准确的观察评价指标,本文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手术期间的输血量、患者体温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乳酸清除时间、APTT、PT、ISS。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实验所有数据由专业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22例患者中死亡10例 (45.45%) ,抢救成功12例 (54.54%) ,实验组20例患者中死亡2例(10%),抢救成功18例(90%);对照组ISS评分均值为42.09,主要死亡原因为休克和术后并发症,实验组ISS评分均值为46.82,其中1例死因为ARDS,另1例患者死因为DIC;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3%(16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6例);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统计数据对比可知,实验组患者在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均值为(34.71±4.92)h,体温恢复时间均值为(16.14±1.59)h,PT与APTT恢复时间均值为(29.97±3.71)h,患者手术时间均值为(189.75±47.23)min;实验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均值为(12.07±2.01)h,体温恢复时间均值为(7.39±1.43)h,PT与APTT恢复时间均值为(13.88±2.96)h,患者手术时间均值为(143.34±14.91)min。实验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与APTT恢复时间、患者手术时间方面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实验组的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外伤性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中,传统医疗观点认为肝破裂出血需要借助早期手术治疗来充分进行清创引流[3],传统观点认为肝破裂出血中单纯的依靠自身状况自行止血具有较大的困难。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非手术性治疗方式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效果更加显著。从近些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成果及临床试验统计结果来看,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更高,且试验也表明,相对于肾损伤、脾损伤而言,肝破裂出血采取非手术治疗成功的概率可能更高。

R657.3+2

B

1671-8194(2017)29-0091-02

另一观点认为,对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上,需结合肝损伤的程度而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法,国内外有关资料也显示非手术治疗需避免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手术干预所造成的并发症。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研究领域普遍认为非手术治疗肝破裂出血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患者在入院后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二是经B超和CT检查确认肝损伤程度在Ⅲ级以下;三是患者入院后伴随轻度休克或清醒,输血后血压稳定并顺利维持;四是排除其他腹内复合伤。临床表明,肝破裂出血治疗的核心环节是快速止血,手术是以彻底阻止出血为出发点。而对于复杂的肝损伤手术需遵循5个关键,即阻断肝门、结扎或修复直视下肝血管和胆血管的损伤、清除坏死组织、肝脏撕裂伤缝合、使用引流管进行通畅引流[4]。

从本文研究来来看,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病死率、ISS评分、PT及APTT、体温恢复时间、血清乳酸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而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来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方法可行,止血效果满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高励斌,桑卫东.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5):1523-1524.

[2] 王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外伤性肝破裂75例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5):3240-3241.

[3] 王安朋,王尚朝,李新力.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外伤性肝破裂60例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8):85-86.

[4] 李冬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8):41-42.

猜你喜欢

控制性外伤性乳酸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腹腔镜手术相关的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
血乳酸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的CT表现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