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在中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2017-01-15陈林虎
陈林虎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太平工作站,744300)
防风通圣散在中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陈林虎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太平工作站,744300)
防风通圣散是宋金时代的医学家刘元素拟定的有名处方之一,收载于他著的《宣明论方》一书中。该方是他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表里双解之剂,好多年来被人们在临床中反复加减使用,的确有效,尤其对外感表证而兼有里热的表里俱实之证更为突出。
在兽医临床中,我们遇到的病畜往往由于外感而引起,但是在发病初期由于饲养人员大意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使病情发展到中期或者更严重时才发现患畜不吃、不喝……等临床表现后才来求诊。此时,不但表邪未解,而且里热已成的表里俱实之证,如果我们单用解表一类的方剂,则里热难解;如果只用泻热一类的方剂不但里热未解而且会引邪入里,故而实难奏效。因此,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加减应用该方,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该方具有解表、泻下、清热之功,于散之中寓有温补之意,诚为汗不伤表,下不伤里,是一张表里双解、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良剂。尤其对反刍类家畜疗效更佳,为了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现将原方组成以及笔者的加减应用报道于下,以便同行参考。
1 原方组成
防风30g荆芥25g麻黄20g连翘25g桔梗30g大黄45g山栀子30g白芍25g川芎25g当归25g芒硝60g石膏30g滑石25g黄芩25g白术20g薄荷25g甘草20g,大牛水煎两服,每日一服。
2 方解
方中用麻黄、防风、荆芥、薄荷轻浮升散,疏散在表之邪,使外感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咸降泻,破结通壅(往往由外感而致反刍类家畜有瘤胃积滞现象),山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入里之邪从二便而解,(“清热不利湿,非其治也”)皆为主药;外感之邪由表入里,最易侵入肺、胃二经,故辅以连翘、桔梗、石膏、黄芩清肺、胃之火,而保其阴津;风邪为患,肝木易损,加入当归、川芎、白芍和血养肝,“肝郁必先传脾”,故用白术补气健脾,共为佐药;以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以上各药合用,有解表、泻下、清热之功,实为汗、清、下三法合用,上下分消,表里同治之剂。本方在泻散之中,又有温养,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是一张表里双解、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良剂。《医方证治汇编》云:“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神耳。”
3 功效与主治
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症见:恶寒发热,口干舌燥,咽喉不利,便秘尿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数或弦滑。本方亦可用于疮疡肿毒属于风热壅盛者。
4 加减应用
4.1 凡见肌肤壮热,风热蕴盛,表里俱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
4.2 若气血未伤者:当归、川芎、白芍、白术少用或不用。
4.3 若恶寒不重时可少用解表药。
4.4 有汗时可减去麻黄;体温升高者宜用生石膏,先煎半小时后下诸药。
4.5 大便不燥者宜少用或不用芒硝、大黄。
4.6 夏日天热,麻黄可改为羌活、桂枝;石膏可增为50—250g;皮紧,鼻镜无汗的,则不应去麻黄。
4.7 若咽喉肿痛,常流脓涕者,去白术、白芍加入生地 30g、山豆根 30g、元参 25g、蜂蜜 100g、鸡清4个。
4.8 本方去白术加生姜,则为《元亨疗马集》的润肺散,治疗亦同。
4.9 本方非实、外感,则不可用。
S853.91
B
1003-8655(2017)06-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