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2017-01-15潘秋予欧阳明月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居民素养评价

潘秋予 欧阳明月

·文献研究·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潘秋予 欧阳明月

采用文献回顾法探索国内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通过分析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集中在居民健康素养现状描述、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对比、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大学生及特定疾病健康素养研究等方面,但是关于健康素养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评价工具的研制、干预效果评估等研究尚不成熟。

健康素养;中国;公共卫生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的健康素养的定义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给出的定义: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作出适当的卫生健康决策的能力。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公民的重视,提高健康素养作为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措施,应当受到重视。在此,我们通过文献回顾法,立足于公共卫生视角和临床视角两个基本观测点,探寻我国健康素养研究的热点与空白,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健康素养概述

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我国才正式启动健康素养的研究工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组织医药、卫生各领域百余位专家,在经过近1年的研讨后界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66项基本内容,包含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几个方面,并于2008年1月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即“健康素养66条”,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同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为我国健康素养促进计划工作奠定了指导方针。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2009年,国家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又提出要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当前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201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8.80%。2014年4月,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同年6月,又联合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并纳入《规划》。随后又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提出了养生预防、精神健康、健康信息获取等内容,并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健康素养受到我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享受着政策保障的“蜜月期”。

2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本研究将“健康素养”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了2010年~2015年健康素养研究文献,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1073篇,万方数据库1239篇。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在公共卫生视角下健康素养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健康素养现状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特定人群的健康素养描述、健康素养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临床视角下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少,内容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的相关研究、某临床疾病健康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

2.1 公共卫生视角下的健康素养研究

2.1.1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继《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发布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开展了各自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调查。湖北、浙江、辽宁等省[1-3],均高于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8.80%的平均水平[4];而四川、河南、贵州等省[5-7],仅达到2008年全国6.48%的平均水平;以青海居民健康素养最低,仅为1.48%[8]。北京、大同、深圳3个城市50%以上的居民具备中等健康素养水平[9]。

2.1.2 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2.1.3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比较

钱晓波等[11]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调查比较吉林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知晓率发现,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等问题上,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与肖瓅等[12]在2009年的调查结论一致。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都是影响其健康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根据城乡居民各自的水平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素养干预措施。

2.1.4 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

随着国家卫计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健康素养在校园建设中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学者[13]的调查显示,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其中,北京、广州、南充具备健康素养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4.75%[14]、8.2%[15]、9.83%[16],具备健康素养的大学生还随着地域的不同存在差异。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基本与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有关。单从大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来看,青海省的大学生仅有1.8%具备健康素养[17]。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互联网、书籍杂志、讲座等,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方式也存在着差异[18-19]。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可能存在着差异,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传播方式,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

2.1.5 健康素养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

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快速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个体健康产出。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我国学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良峰等[20]对上海嘉定区两所高中学生采取专题讲座、宣传手册、健康教育课等方式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干预后,学生们总体健康素养、3个方面及5类健康问题健康素养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广州市不同地区的居民,蔡文峰等[21]、刘顺玉等[22]、苏绮雯等[23]在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后,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高玲等[24]发现,采取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后,能显著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吴晓军等[25]采取短期集中、广覆盖、多形式干预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有学者的研究发现,提高人群特定疾病的健康素养,能显著预防相关疾病,比如高血压[26]、呼吸道传染病[27]、糖尿病[28]等。

2.1.6 特定人群健康素养研究

3.1.1 一次压缩结构 枝丫材置入料仓后,由滚动及摆动压料辊进行间歇式压缩,实现对枝丫材的调顺、初压实目的。该系统主要由一次压缩料仓、驱动辊、摆压辊、马达、传动链条、机架等部件组成。系统结构见图5。

随着健康素养研究对象的不断细分,针对特定人群的健康素养研究也不断出现。如廖紫珺等[29]发现重庆市就医人员健康素养具备率仅为4.82%,低于2008年的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30]显示,高健康素养的糖尿病患者在自我健康管理行为方面明显好于低健康素养患者。还有专门针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31]、武警官兵[32]、餐饮从业人员[33]等的健康素养调查。另外,据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34]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55岁~64岁年龄组、65岁~69岁年龄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4.69%和3.81%。低健康素养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住院次数增多、对健康服务的利用率低[35]。老年人是健康素养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机能、认知水平随之下降,最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尤其是慢性疾病。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制定相应的健康素养干预措施,特别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疾病等健康素养干预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能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确保他们享受到健康的晚年生活[36]。

2.1.7 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研究

随着健康素养在我国的推广,健康素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素养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并没有建立,相关研究也较少。肖瓅等学者[37]运用Delphi法构建了健康素养综合评价体系,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健康素养综合指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信性,填补了我国在健康素养评估上的空白[38]。另外,吴双胜等[39]在调查13 287名北京居民后,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学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群差异较大,对成年人和青少年尚未有各自统一的评价指标,对于某些特定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总之,我国在健康素养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1.8 健康信息素养研究

健康信息素养(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HIL)是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融合,其内涵是指对健康信息需求意识、获取相关信息能力、对信息的质量以及适用性评价能力、利用信息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这4个方面的结合。随着我国学者对健康素养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空白,并且意识到健康信息素养对健康素养干预的促进作用。但是,整理文献发现,我国对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角度探讨健康信息素养的内涵、健康信息素养与图书馆,以及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教育等方面[40-41]。王辅之等学者[42]建立了基于AHP-RBF健康信息素养的评价模型,像这种对健康信息素养评测的研究目前还非常少。不同于对健康素养的研究,对居民健康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影响因素等研究鲜见于期刊数据库。

2.1.9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201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并将其纳入到《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但关于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研究尚未见于各报刊数据库。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健康素养,更全面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2 临床视角下的健康素养研究

国内对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视角下,而临床视角下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少。临床视角下的健康素养研究主要是临床工作者对患者进行识别,对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增加他们对医疗服务的接受度,增强临床治疗的有效性,避免医患沟通产生的负面影响。

2.2.1 慢性病健康素养研究

基于慢性病起病时间长、患病时间长、治疗时间长,甚至是终身带病的特点,同时,健康素养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行为习惯有关,因而国内临床视角下健康素养的研究很多都与慢性病紧密联系。对于癌症患者,黄丽等[43]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健康素养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提示医护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着重加强对老年患者、低文化程度和农村癌症患者的健康指导,以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针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曹长英[44]在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的关系时发现,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强,相应功能恢复更快,医疗支出也更少。在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的研究中,温秀芹等[45]的研究表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素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及自我管理行为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苟永琴[46]研究表明,社区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为了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加强其健康素养的提升,以此促进其自我效能的提高。赵春善等[47]发现,农村糖尿病老年人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应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农村糖尿病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重点关注女性、低教育程度、低月收入以及慢性患者,达到良好控制血糖、全面改善健康状况的最终目标。吕婕等[48]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发现,唐山市社区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其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越高、遵医行为越好,有利于提高预后效果。王晓霞等[49]的实证研究则发现,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肺结核治疗效果与健康素养有关,健康素养越高,治疗依从性越好,预后愈佳。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王文蕾等[50]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家属的干预实验发现,健康素养对卒中教育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卒中教育方案制定有极大的参考意义。齐艳[51]发现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影响教育记忆保持力,提高和保持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应是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的发展方向。

2.2.2 基于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鲜有报告,直到2016年,才有学者提出相应体系。李信等[52]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出了包含3个维度、10个方面的“基于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内涵模型”,并由此模型得到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基于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王春鹏等[53]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专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咨询,从临床视角出发,构建代谢综合征患者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有学者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但缺少更多的实证研究作为辅助验证,加之人群区组之间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的指标体系。

2.2.3 其他方面

王雪利[54]研究证明,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纠正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老年人的遵医行为、健康知识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方便、有效的护理服务。沈雪华等[55]研究发现,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医护人员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素养水平。戴禅媛等[56]采用6种筛选方法对围生期产妇健康素养量表条目进行了筛选,在推广应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总体来看,健康素养在临床视角下的研究还较少。

3 讨论

与国外学者相比,近年来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有如下特点:①健康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视角,关注对象集中在某类特定人群,而国外主要集中在临床视角,关注的是患者,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逐渐将把视角转向临床。②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③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是统一独立编制的,青少年、成人等采用同一量表,没有考虑人群的差异,而国外则采用健康素养分量表;我国采取80%以上回答正确率作为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较片面和单一化,而国外采用分级标准,按照得分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等级。

总体来看,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健康素养的理论研究甚少,评价工具的研制、干预效果的评估等尚不成熟。就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对健康素养的理论研究,比如健康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②加强对健康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健康素养评价量表。③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健康素养临床研究;积极探索健康素养与教育、传播、临床等学科的交叉,丰富健康素养的研究内容。④拓宽对特定人群的健康素养研究,加强对老年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少数民族等群体的研究。

[1] 覃世龙,徐静东,李玲,等. 2012年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15(5) : 439-442.

[2] 王磊,吴青青,赵玉遂,等. 2012年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15(2) : 172-175.

[3] 李慧,沈世闯,李泓,等. 2012年辽宁省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15(2) : 176-17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5-9.

[5] 刘兆炜,李志新,张继昌,等. 2012年四川省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15, 31(2) : 209-212.

[6] 安伟锋,张玉林,闫歌,等.2012年河南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 31(2) : 188-191.

[7] 喻小青,谢晓芳,柳村,等.2012年贵州省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 31(2) : 213-216.

[8] 许玲,李静,艾溪涛,等.2012年青海省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 31(2) : 222-224.

[9] 张培培,常春.中国三个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及相关因素[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 46(9) : 822-824.

[10] 索朗多布杰,尼玛曲措,加永卓玛,等.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 28(9) : 726-729.

[11] 钱晓波,李晶华,张秀敏,等. 吉林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相关问题知晓率的比较[J]. 中国老年学,2013, 33(10) : 2334-2336.

[12] 肖瓅,马昱,李英华,等. 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 25(5) : 323-326.

[13] 张伟,吕玉军,陈建杰. 南京部分高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调查[J]. 河北医药,2015(2) : 274-276.

[14] 郭静,杜正芳,马莎. 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 27(6) : 442-444.

[15] 周薇薇,罗春花,范存欣,等. 广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 18(7) : 654-658.

[16] 华娇,杨静,刘环,等.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 19(9) : 1433-1434.

[17] 郑雪凤,刘燕,薛亮. 青海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现况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1) : 1-3.

[18] 李萍,钟萍,王先义. 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 29(1) : 47-49.

[19] 陈晖,卢言瑶,马海燕,等. 浙江省杭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11, 27(12) : 911-914.

[20] 王良锋,季莹,龚菊花,等. 嘉定区高中学生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3, 34(9) : 1051-1052.

[21] 蔡文峰,李丹,陈惠霓,等. 广州市白云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0, 8(5) : 623-625.

[22] 刘顺玉,罗威,彭明益,等.广州市萝岗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0, 17(3) : 449-452.

[23] 苏绮雯,丘志坚,邱宗耀,等.广州市番禺区利用移动健康长廊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2013, 39(3) : 68-71.

[24] 高玲,赵春善,董宁,等.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8(33) : 3952-3954.

[25] 吴晓军,施德源,张永红,等.句容市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 22(4) : 27-30. [26] 蔡理荣,陈兴亮,卢卫国.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对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影响[J].新医学,2013, 44(12) : 836-839.

[27] 霍焱,齐忠,杨杰.流动人口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试点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28) : 393-394.

[28] 李春玉,赵晓霜,Miyong Kim,等.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健康素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 47(1) : 69-71.

[29] 廖紫珺,王宏兰,陈江鹏,等.重庆市就医人员健康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 44(1) : 76-79.

[30] 曾庆奇,蒋莹,袁雁飞,等.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健康管理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 48(8) : 715-719.

[31] 蒋莹,曾庆奇,纪颖,等.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健康素养与企业卫生服务利用率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 49(1) : 36-40.

[32] 郭宏霞,高萍,刘华磊,等.武警某部官兵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 30(5) : 421-423.

[33] 金伟,余金明,顾沈兵.上海市闵行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分析[J].复旦学报,2015, 42(4) : 517-523.

[34] 王萍,毛群安,陶茂萱,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 26(4) : 243-246.

[35] 刘永兵,梁杰,姚德雯,等.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 17(4) : 449-452.

[36] 赵岩,高玲.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素养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 10(15) : 57-58.

[37] 肖瓅,程玉兰,马昱,等. Delphi法在筛选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8, 24(2) : 81-84.

[38] 肖瓅,李英华,陈国永,等.健康素养综合指数的研制[J].中国健康教育,2009, 25(2) : 103-105.

[39] 吴双胜,杨鹏,李海月,等. 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 33(3) : 301-304.

[40] 王辅之, 罗爱静, 谢文照. 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内涵及培养策略[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3, 22(8) : 13-17.

[41] 尹明章.医学院校图书馆与公众健康信息素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 1(20) : 34-35..

[42] 王辅之,罗爱静,孙伟伟,等.基于AHP-RBF神经网络的居民健康信息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 34(7) : 14-18.

[43] 黄丽,彭山玲. 癌症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 33(2) : 17-20.

[44] 曹长英.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相关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4(3) : 206-208.

[45] 温秀芹,韩铮铮,赵洁.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 18(13) : 1518-1522.

[46] 苟永琴. 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方案实例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8(11) : 223-224.

[47] 赵春善,高玲,李彩福. 吉林地区农村老年糖尿病人健康素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 36(2) : 225-227.

[48] 吕婕,郭霞,李球兵,等.唐山市社区老年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与预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 24(2) : 129-133.

[49] 王晓霞,王红阳.糖尿病并发肺结核老年患者健康素养与治疗效果的关系[J].预防医学,2017, 29(1) : 28-31.

[50] 王文蕾,岳耀先,周晓彬,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素养对卒中教育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 22(6) : 416-421.

[51] 齐艳,孙文霞,赵晓云. 健康素养对脑卒中患者教育记忆保持力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 32(8) : 590-593.

[52] 李信,张士靖,侯胜超,等. 基于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健康教育,2016, 32(6) : 534-537.

[53] 王春鹏,李雨,王爽. 临床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10) : 1182-1187.

[54] 王雪利. 社区护理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6, 13(17) : 183-185.

[55] 沈雪华,朱益飞,孙新然,等. 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 33(13) : 35-37.

[56] 戴婵媛,严谨,许林勇,等. 围生期产妇健康素养量表条目筛选[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40(5) : 558-563.

Research progress of domestic health literacy

Pan Qiuyu, Ouyang Mingyue.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Pan Qiuyu) and Student Affairs Office (Ouyang Mingyue),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1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Pan Qiuyu, Email: 304440615@qq.com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is adopted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hot spots of researches on domestic health literacy. It is foun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at the hot spots of researches on the health literacy in China currently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residents' health literacy status,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literac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ealth literaci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effect evaluation on health literacy intervention, and researches on the health literacy of undergraduates and specific diseases; however,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n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researches in the aspects of evaluation tool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effect evaluation, and so on are not yet mature.

Health literacy; China; Public health

2017-03-14)

10.3969/j.issn.2095-7432.2017.03.015

637100 南充,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潘秋予),学生处(欧阳明月)

潘秋予,Email:304440615@qq.com

猜你喜欢

居民素养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器时代的居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石器时代的居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