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7-01-15王海虎
王海虎
(甘肃省崇信县畜牧兽医局, 甘肃 崇信 744200)
近年来,崇信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历史传统和基础优势,围绕建设绿色畜牧业基地的战略要求,把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确定了建设10万头肉牛基地的发展目标,全力推进崇信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1 养牛业发展现状。
1.1 规模养殖起步良好
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发展方向,以转变生产方式为着力点,加快肉牛养殖由传统的粗放饲养向现代化的规模饲养转变。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区30个,圈舍面积9.88万平方米,规模存栏量2.81万头,占全县肉牛养殖总量的40.8%[1]。
1.2 饲草料基地稳步扩大
一是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年种植玉米7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5%。二是进一步扩大苜蓿基地建设,结合全县撂荒地治理,年新植优质紫花苜蓿0.8万亩。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建办甘肃绿源牧草有限公司,年转化加工饲草、秸秆10万t。
1.3 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办伊顺祥牛业公司、正丰饲料公司、桃花缘农牧公司、绿源牧草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涵盖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牧草种植等方面,初步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牛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伊顺祥牛业公司集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其生产的高端牛肉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市场,并达到了出口香港的资质条件。
2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看好,牛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2.1 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人们由“吃饱”转向“吃好”,更加注重安全、营养、健康、品质、多样,对牛肉特别是中高端牛肉消费日益增长,全国牛肉消费增速持续快于国内产量增速[2]。2016年,我国牛肉消费量达800万t,其中20%依靠进口。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资料,预计2017 年国内牛肉维持供不应求格局,到2020年,全国牛肉需求总量将达到900至1050万t,供给缺口将达到350至500万t。我国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进口的冻牛肉在我国的批发价为33元/千克左右,低于国产牛肉批发价60元/千克左右,促使国内牛肉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普通消费者逐渐选择低价的进口冻牛肉,导致国产普通牛肉市场份额减少[3]。特别是我国开放活牛进口以后,国内饲养西杂等普通肉牛的养殖场户受到了价格的冲击,饲养效益普遍不高。这就为我们为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以崇信红牛为主的高档肉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2 政策环境优越
肉牛产业在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保障牛肉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央、省、市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稳步推进“粮改饲”,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项目、肉牛全产业链建设等项目,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和全产业链建设;市政府将肉牛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第一大产业进行扶持,为崇信肉牛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 资源潜力巨大
我县肉牛经过连续多年来的改良,逐步形成了以秦川牛为基础的稳定种群,其被毛红色,体格高大,骨骼粗壮,结构均匀,四肢结实,肌肉丰满,背腰平直长短适中,臀部发达,具备生产高档牛肉的肉牛的体型,群众习惯称“红牛”[4]。在半饲半牧饲养条件下,崇信红牛产肉量高(净肉率50%以上,骨肉比例1:6以上),瘦肉率高,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高档肉块重占屠宰前活重的5%,优质肉块占屠宰前活重的9%,几乎可与国外高端优良肉牛品种日本和牛媲美,是生产高档牛肉的最佳肉牛品种[4]。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广,紫花苜蓿等牧草丰富,饲草加工调制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发展肉牛产业的资源潜力十分巨大。
当前,我县牛产业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肉牛规模化程度低。养殖方式以分散饲养为主,养殖大场数量偏少,规模化饲养程度低。二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饲养管理方式粗放,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低,良种良法不配套,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生产水平低。三是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联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各自为战,缺乏联系,一方面企业收不到好牛,从外地高价购牛;另一方面县内农户养殖的牛不符合企业收购要求,卖不上好价钱。四是基础母牛存栏不足。散养户养殖量逐年下降,牛存栏量减少。能繁母牛数量下降,优质秦川母牛严重不足。
3 崇信县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逐年加大对牛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红牛养殖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良种繁育体系、饲草生产体系等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项目,整合养牛大县项目、畜禽标准化养殖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补助、农机补贴、精准扶贫产业配套等项目资金,加大向红牛产业的倾斜力度。三是适度放宽西南山区林缘地带禁牧政策,推行半饲半牧养殖方式。四是切实落实养殖业用地政策,安排荒山、荒地等用于肉牛养殖场和饲草基地建设。五是选择符合条件的5头以上养殖户和5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建立母牛繁育示范户、示范场,进行集中养殖。对示范场、户的红牛佩戴统一标识,建立档案资料,每头能繁母牛财政补贴500元、繁活每头犊牛补贴1 000元。
3.2 加强典型示范带动
一是扶持示范户,扶持有崇信红牛养殖经验,有通过饲养崇信红牛脱贫致富愿望的精准扶贫户为示范户,宣传他们通过饲养崇信红牛致富的事迹,带动更多养殖户饲养崇信红牛,每乡镇扶持五个以上崇信红牛养殖示范户。二是扶持示范村,以新窑镇西刘、大兴、宰相三村为示范村,鼓励农户利用废弃庄基,因陋就简进行养殖,使崇信红牛养殖量占到牛饲养量的50%以上,通过示范村引领,带动其他林缘村饲养崇信红牛。三是深化示范创建活动。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一批崇信红牛养殖示范亮点。四是搞好典型示范引导。坚持“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区域提升”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和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养殖水平。
3.3 强化科技支撑
坚持产学研结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省畜牧总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开展崇信红牛良种扩繁、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优质牧草种植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崇信红牛养殖技术队伍,针对繁育、育肥等环节,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行良种与良法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牛产业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发展“草-畜-田”“ 畜-沼-果(菜)”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整合扶贫、农牧、畜牧、人社等相关部门培训项目,组织对肉牛养殖户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养殖户科技素质。
3.4 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
引导和扶持企业、养牛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协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伊顺祥清真牛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特色牛肉产品,通过订单收购、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场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结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稳定生产基地,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促进养殖、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利益合理分配。
中国牛业科学2017,43(5):60-61;68ChinaCattleScience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