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2017-01-14李卫华
李卫华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信息理论课的特点,阐述高中信息理论课的教学原则,并给出了教授高中信息理论课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理论课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44-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理论课是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将其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技能。然而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枯燥乏味,学生对理论学习感觉单调,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此,教师应分析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深度挖掘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
(一)理论知识点繁多
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涉及的知识面广、点多,有基本的概念、原理,有网络基础知识,有程序设计,等等,信息技术理论课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模块性较为突出。理论知识点看似简单,实则抽象难懂。它虽然不像别的学科那样联系紧密,但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学习完某一个知识点之后,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时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
(二)理论知识内容抽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概念,教师较难用言语表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计算机病毒、网络协议、开放式系统互联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含义不甚理解,也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概念、定义较为抽象,因此学生更愿意选择学习操作技术,并对此感兴趣,而不去理会相应的理论知识。
(三)学生基础不同,教学存在困难
有的教师认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存在差异,如操作技能的差异、学习经历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等。教学时,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接受,由此教师感到任务繁重。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觉得所学内容过于浅显,有的甚至是熟悉的知识,因而学习兴趣不大。种种因素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进度、确定教学重难点方面出现困难,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原则
(一)以课标理念为指导,以考试大纲为参考
首先,课标是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它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了规定,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学信息技术理论课时,教师要依据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开展评价,掌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其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会考或等级考试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教师要以考试大纲为参考,在备课时重点把握学生考试时需要掌握的理论内容,同时结合信息技术会考或等级考试的内容、试题特点、试卷结构等,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使学生通过考试达到毕业要求。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个性需求等,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多进行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次,教学抽象难懂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接触与学习相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新知与旧知建立起联系,从而抽象出相应的知识概念。另外,教师还要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以教材为依据,拓展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程不仅有教材,而且还是相应的辅助教材,如教参、视听材料等。教学前,教师要熟读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结构,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必要时可对教材里的内容顺序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版本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视听资料或教学网站,整合教学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建议
教学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师纯粹地讲解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未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教师必须学会分析学生的学情及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使文字、图像、声音一体化的特点,能够将抽象、枯燥、难懂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信息量且大,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动态性、集成性等特征,给人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例如,《算法和算法描述》这章节内容有算法的概念、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描述算法的过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教学时可玩趣味游戏“狼菜羊过河”,同时要求学生给出过河方案,最后呈现“狼菜羊过河”的动漫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推断过河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正确,从而体会算法的作用,了解算法的概念及特征。再如讲解《初始人工智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播放人工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视频,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了解,还可以出示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图片或影片,让学生对什么是人工智能有一个直观的感知,进而对新知识和新技能产生兴趣。
(二)采取案例故事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抽象空洞,假如教师脱离实际,只讲解理论知识,恐怕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理论知识时,教学内容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融入相应的案例、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譬如,教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内容,要理解信息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需求,教师可讲解心理学案例“感觉剥夺实验”。而讲解“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时,也可以引入“生存实验”案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存实验,要求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的衣服,只能携带3样物品,每样物品不超过两公斤;每个队员均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并在一个月内从森林里走出来。最后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样物品最合适?像这样,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通过有趣的案例或故事展示出来,使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不仅使学生感悟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开展综合活动,促进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开展讨论、辩论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理论课教学的课堂“动”起来,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比如,学习“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这一内容,对于如何合理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围绕“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主题,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活动。学生在参与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了倾听,懂得了如何评价他人的观点,更学会了反思。不仅懂得了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安排上网时间,而且对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使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
(四)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给学生设计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应用的意识及应用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里有很多实践操作活动,如资料查询、软件操作、表格填写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实践操作活动。以教学《汉字的编码》为例,教师讲解了3种汉字编码方式及其作用之后,可以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同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给学生安排相应的练习,如:学习郑码输入法、体会形码的输入、如何利用TrueType造字程序学习造字并设计个性签名,等等。由于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操作活动,学生在操作中经历了发现、体会、总结等过程,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掌握了汉字的编码及意义,有的学生甚至掌握到了编码的技巧,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学习起来自然觉得有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五)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开始教学信息技术理论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情况,充分掌握学情及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在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基础上,设置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根据细分的教学目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结对子”,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本组基础较弱的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任务。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如基础题、提高题、探究题等,也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强调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对策,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效率。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