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党内关怀的几个重要关系
2017-01-14金民卿
[摘要] 党内关怀是指党组织对其成员以及不同成员之间,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实现党的目标和理想,在政治、工作、心理、情感、生活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激励、关心和帮助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掌握好党内关怀的辩证法,增强党内关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广大党员做好党的工作的内生动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加强党内关怀工作。
[关键词] 党内关怀 全面从严治党 物质关怀 精神关怀
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分层更加复杂,党内关怀的差异性、变化性和复杂性也更凸显。如何更好地掌握党内关怀的辩证法,正确处理党内关怀中的重要关系,增强党内关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广大党员做好党的工作的内生动力,更加热情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把加强党内关怀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当中
加强党内关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如果说从严治党突出地强调了强制约束力方面的硬措施、硬要求,那么加强党内关怀则更突出激发党员干部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者相辅相成、协调互动,构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左膀右臂”。全面从严治党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要把强制性的要求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性追求和主动性实践,而党内关怀和激励则是调动自觉性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工作中,一些人、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内关怀重视不够,甚至把党内关怀同从严治党对立起来,不利于激发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性,这是不符合从严治党要求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有主义、有目标、有纪律、有约束的政治组织,同时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温情家庭”。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说,党员之间是志同道合、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同志关系,而不是相互设防的猜忌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他们之间有着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革命情谊,相互帮助和相互关怀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方面,全世界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列宁曾经动情地讲道:“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工人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阐说。”从组织和成员的关系来说,党组织是一个激发党员个人积极创造性的先进组织,而不是一个约束、限制、甚至打压党员主体性的笼子,广大党员不是被管制的敌对对象,而是被激发潜力的对象,只有那些背离了党的宗旨、失去了党员资格、变质变色的腐败分子才是从严管制的对象。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条件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多的是要给予激励和关怀,从而使党组织更加纯洁、更加先进,使党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神圣组织。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就多次谈到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问题。他指出,党组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要指导他们,提高他们,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还要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在加强党内关怀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党内关怀与社会关怀的关系。党内关怀是针对党员而不是非党群众,其对象范围是有限度的;党外关怀则是针对党外的普通群众,关怀对象的范围更为宽泛。党员应该始终把关心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党内关怀的目的是通过党内激励、关心和帮助,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以便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党员既要关怀党内朋友,更要关怀党外群众的困难,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力求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帮助、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心。以一定的方式将党内关怀的内容、方法、经验延伸到社会关怀中,引导和带动社会关怀更好地发展,也是党内关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性的过程中注重党内关怀的具体多样性
一方面,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任何时候都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严明纪律是维护党的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党的统一性决定了党内关怀的全面性,每一个党员都是党内关怀的对象,在党内关怀方面绝不能拉下任何一个党员,同时没有一个党员可以搞特殊化。
另一方面,每一个党员又是具体的,不同的党员担任不同的岗位,承担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关怀需求,这就决定了党内关怀的对象是多层次、有分类和有区别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关怀内容上的协调与平衡,避免出现负关怀的情况。应本着“差什么补什么”,做到“对症下药”,“剂量”合适,才能“药到病除”。
党的统一性并不妨碍党内关怀的多样性,也并不提倡关怀的单一化和均等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党员不同的关怀诉求,党内关怀要做到切实有效,就必须满足不同党员的多样化的关怀需求。而党内关怀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以关怀、激励和引导的方式,在党组织内部营造团结和谐温馨的气氛和空气,以统一党员的思想与行动,使党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党和国家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党内关怀是为了激发党员工作积极性,而不是人人都享有的均等化的福利,在党内关怀上搞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做法,偏离了党内关怀的目的。
在兼顾物质关怀的同时突出精神关怀的地位形成关怀合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合理性的利益诉求应当得到满足。如果单单讲精神关怀,有可能落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革命精神,也就没有革命行动,但“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也不行,要知道物质利益是革命的基础。理想的状态是应该如同营养搭配一般,既可以单独使用物质关怀或精神关怀,也可以“搭配”使用,形成关怀合力,从而使物质关怀更加理性,精神关怀更加实际。
物质方面的关怀固然十分重要,但党内关怀的主要方面还是在精神关怀方面。从党组织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以共同理想和共同主义为纽带的先锋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从党员个人来说,党员加入党组织就是为了追求精神上、思想上和境界上的提升,为党和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算计个人得失的。因此,他们在关怀诉求方面,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理想层面、社会荣誉层面的关怀。
历史上,党内关怀较多地是注重物质关怀,这是物质匮乏年代的必然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员的基本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关怀、荣誉激励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内关怀,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广大党员干部的关怀诉求,加大党的基本理论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高度重视情感和荣誉方面的内容。
继续做好关怀离任党员工作但不能忽视对现任党员的关怀
从党的事业发展和党内关怀的现状角度考虑,现任党员同离任党员都是党内关怀的对象,没有地位高下、程度深浅之分。但是,二者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不同,社会评价和关注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关怀诉求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党内关怀工作中的着力点也不同。
一方面,离退休党员曾经在工作岗位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许多年,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后,随着环境变化和年龄增长,逐渐成为相对弱势的群体,理应得到生活上、情感上、政治上的关怀和照顾。
另一方面,现任党员政治责任最大、工作任务最重、生活压力最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最集中,更加需要得到温暖、收获快乐和获得放松。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责任和身份地位,现任党员不易于也不愿意显露其脆弱的一面,压力、苦闷、紧张和难过都难以得到及时的排解,以致有些人甚至是带病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现任党员往往不被列入党内关怀之列。他们的诸多关怀诉求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
从关怀的内容上说,对离任党员的关怀应该更多地侧重于生活上的和政治上的关怀,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身体方面的困难,充分发挥余热,安享幸福晚年;对现任党员则更多是政治上、工作上和荣誉上的关怀,激励他们更好地承担责任,增加成就感、被信任感,并缓解工作和情感上的压力。与此同时,现任党员与离任党员之间也要相互关怀,前者多给后者以生活帮助、情感温暖和心理帮扶,后者多给前者以工作关怀、政治关怀和经验传授,共同发展与进步,形成发展党的事业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作者简介: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