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
2017-01-14魏海霞
魏海霞
一、创设轻松氛围,奠定生成基础
自由平等的课堂是思维化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科学思维等,就需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灵感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与实践,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教师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走进学生精神与心灵世界,构建具有创造性、生动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同时,科学选择案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生成。例如,学习“可能性”相关知识,教师结合“抛硬币”、“摸小球”等游戏案例来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可能性”的相关原理与计算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组成小组学习模式,抛射硬币,并将硬币正面或反面向上、抛射次数等记录下来,供给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或者组织学生“摸小球”,在黑暗的箱子里放入10个小球,7个红色球,3个白色球,每人摸5次,观察摸出什么球的次数多。由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可能性与小球所占的比例有关,同时教师提问“如果将抛围棋圆的一面向上则为小红胜,平的一面向上则为小军胜,那么谁会获胜?”通过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思考、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数学知识与内涵。
二、基于课程预设,鼓励发散思维
科学预设并不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规划得非常仔细,而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与预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展开合理的教学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发散思维、科学分析、思考与实践,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强化了能力,并给予学生启发、点拨与激励。例如:学习“倍数与因数”相关知识,教师课程预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倍数即为这个数乘以一个数,得出乘积,因数即为这个数除以一个数,得出商。为了让学生了解倍数与因数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教师引入例子“2的倍数、5的倍数、3的倍数、7的倍数的计算”案例,通过案例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计算,列出数表,并对应分析,之后教师拿出10×10的百数表,引导学生用红色连上2的倍数,黄色连上5的倍数,绿色连上3的倍数,并将7的倍数画上圈圈。通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发现如下规律:2的倍数都是偶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也为3的倍数,5的倍数个位数为0和5,7的倍数其规律为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以6139为例,613-9×2=595,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
三、科学处理问题,引导巧妙生成
课堂预设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刻板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生动的课堂就是活跃的课堂,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想法与思路,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组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问题中吸收经验、教训与总结出知识的能力。科学处理问题,在灵活的课堂中发现智慧、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与鼓励创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倾听小学生内心的感受、想法与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发散与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合理“掌控”课堂,这里的掌控,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向,引导、组织、呵护、鼓励与成全学生,促进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奥秘。例如,在学习“运算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循序渐进,由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起初学生感觉到知识比较容易懂,认为这一节知识属于简单内容,之后教师在阐述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相关知识时,学生延续了交换律相关学习方法,较快地理解了相关理论,但是在实践计算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一定问题。“7×4×25中为什么要将后两者先乘,4×(60+25)为什么不是等于4×60+25,却是等于4×60+4×25?”带着一个个问题,学生一直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由此引入小故事“学校有4个班级,每个班级分配60张语文试卷,25张数学试卷,那么总共分了多少份试卷?每个班都需要分数学试卷吗?所以这里的4需要乘以25”。结合生动、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巧妙生成。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小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结合有效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促进学生探究,深化学生知识与能力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三维课程目标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完善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激励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不断强化学生数学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