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引擎推动产业创新
2017-01-14罗一民
罗一民
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40条政策措施,从简政放权、增加投入、引导参与等方面着力突破,让企业、高校及社会各界有更多“获得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政策出台后,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促进企业把创新作为生存发展之本,提升发展水平和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全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中心、一基地”)建设。
当今世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全球性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核心依托。积极打造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战略部署来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德国、英国、日本等,都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层面,先后提出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科技创新举措。从我国创新发展定位和兄弟省市布局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全局和未来,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新思想、新论断,明确要求各地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研究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从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需求来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及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其核心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新常态下,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用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新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因此,江苏顺应全球创新发展大势,瞄准国际产业领先水平,面向“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未来江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
江苏是在全国较早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省份,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领跑全国,但江苏在将这种创新能力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表现得还不够充分。江苏是制造业大省,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一方面产业界对创新的需求、对中高端技术供给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增长。另一方面,江苏产业更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有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业发展上“有高原没有高峰”现象较为普遍,江苏类似于华为、中兴、腾讯等成为行业全球性技术研发中心、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还不多见。为此,应从投入、政策、人才、环境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提升支撑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打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为江苏“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
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体系,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源头供给。建设“一中心”必须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既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更要重视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可供转化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要以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新型产业研发机构为重点,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对与我省产业创新密切关联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部署,遵循学科建设发展规律,设立我省基础研究战略布局智库,开展基础研究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围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在明确产业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以最有优势的科研组织和创新单元为依托,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努力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缩小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产业科技创新的差距,在某些领域形成比较优势。
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培育壮大世界级创新型企业集群。面对“一中心”建设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把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作为江苏“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基础工程,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水平建设研发机构,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形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需要,以企业为中心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创新型骨干企业及跨国企业依托原有研发中心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设立或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公司,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研发服务。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创新体系,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加速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激发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构建全球开放创新网络,广泛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一中心”必须参与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之中,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整合、配置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以提高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进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消化吸收,积极在海外布局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取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健全深度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积极搭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高新区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作用,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功能互补、高效配置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开放、协同的产业科技创新格局。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产业创新投融资体系。实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顺应科技成果转化“前移”的趋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天使投资”,提高用于扶植处于创业早期的高科技企业的投资比例,对有重大技术突破且有重大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政府应参与培育工作。改革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新的支持方式,集成整合现有沿海开发资金、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再担保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人才工程资金、文化产业基金等各类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引入“同股同权”、“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和资金退出机制,形成产业创新基金滚动式发展,促进科技金融服务更专业、更高效,使更多中小微科技企业受益。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高地。从全球范围看,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都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我省应积极打造类似“硅谷”的集良好的自然环境、充分发育的创新群落、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必须改变将创新要素简单组合的传统做法,按照“宜居、宜业、宜研、宜资”的要求,以协同创新网络为依托,以创新项目为纽带,将区域内研究型大学、科研中心、大型集团、中小型工业企业及投资和专业服务机构有机联接,形成高效互补的创新生态体系。要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评价体系,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创新进取、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给创新生态注入持久的活力,引导海内外高端人才资源源源不断地投入产业创新。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