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十五年,把温暖带给你

2017-01-14石闯

时代青年·视点 2016年12期
关键词:洪山孤儿郑州

石闯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接见并颁奖,前排左一为作者

对郑报集团的很多同事来说,2016年2月14日,是个引以为豪的好日子。这天晚上,在央视“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上,73岁的王宽站在了颁奖台上。这一刻,掌声雷动;这一刻,苦尽甘来;这一刻,热泪盈眶。

王宽的报道,历经了漫漫15年的发掘、追寻之路,这个美好的结局很多人想到了,也没想到。故事要从18年前说起。1998年,国家一级演员王宽退休后回淮阳探亲时,一个8岁男孩闯进了视野。他叫小钱良,是个孤儿,奶奶又重病卧床,爷爷没劲干活,真是苦了孩子。

王宽也出身贫苦,很同情,就掏出200块钱,然而,就在孩子的奶奶颤抖着双手接钱时,大冬天里光着脚、蓬头垢面的小钱良突然跑上前来,扑通一声跪下了:“王爷爷,俺想跟您学唱戏!”说完在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头,看着他的双脚被冻得裂开了口子,王宽顿时泪流满面,当即决定带他到郑州去。

这收养啊,一旦开了头就收不住了,一年多里,他又先后收养了5个孤儿。说到这儿,很多人会想,王宽很有钱吗?不!他不但没多少钱,还要照顾患了“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面对亲友们不解的眼神,王宽说,“看到缺爹少娘的孩子心里难受,只想让他们有个温暖的家,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里一下子多了6个孩子,王宽犯了愁,只得去茶楼“卖唱”。可是,虽然他资历最老、名声最响,但“点唱率”却不高,经常一整晚地“坐冷板凳”。“挣不到养孩子的钱,骑车子浑身都没劲儿,比打脸还难受。”王宽说,深夜回家路上,冬天的风刮着已经冻得麻木的脸,搅拌着不知不觉掉下来的泪,有点疼。

职业敏感让记者关注起了王宽。2001年4月,第一篇通讯《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重磅推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以各种方式对王宽给予支持。

王宽告诉我说,他忘不了孩子们刚到郑州时没户口,交不起借读费,就挨个学校去求情的情景,难呀。南阳路一小从晚报上得知他的事迹后答应全部免费接收孩子,王宽感动得当场给校长跪下了……

是啊,面对6个孤儿,年过花甲的老人竟然坚守了6000多个日日夜夜, 堪称壮举了。他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用燃尽自己,换来星火燎原。

我们一直关注着王宽,不断地为他的每个善行鼓与呼,同时也尽力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5年9月,得知王宽抚养的孤儿中最小的也完成学业找到了工作,17年养孤育孤,可谓花好月圆。于是,又一篇通讯《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新鲜出炉。而这轮集中报道,最终使王宽的善举誉满神州大地。

怎样才是好记者?我想,好记者应该心存善良,善于发现好故事,它会触动你藏在心底的那份柔软和辛酸,并通过传播让你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更多的温暖。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是啊,“感动中国”这个荣誉,既是对王宽的褒奖和肯定,也是对郑州乃至河南的褒奖和肯定,同时也是对记者持续追寻15年的褒奖和肯定。

其实,王宽的故事只是个缩影。而发生在郑州的另一个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她叫诸秀珍,这是一群人高兴地给她过生日的镜头,那一刻,老人掉下了眼泪。事实上,她是一位孤寡老人,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她真正的亲人。

时间追溯到1962年,孤苦无依的她来到市民徐洪山家中作保姆,先后悉心带大了4个孩子。她每月都领取保姆费,过得倒也心安理得。可是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她年纪大了,不愿意离开这个家了。怎么办?徐洪山和老伴说,“她不想走就不走吧,只要我们和孩子们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她饿着肚子。”

这一照料就是40多年,如今老人已105岁了。而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们感慨地说,“爱是无价的,可以跨越血缘,大爱郑州,责任媒体,名不虚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庆幸我生活在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也庆幸我从事了这个崇高的职业。前辈穆青说,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把它奉献给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有温度的新闻人,把温暖带给你,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本文系作者在由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记协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2016河南省庆祝记者节特别节目”上的讲稿。)

猜你喜欢

洪山孤儿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梦启郑州
邯郸市紫山-洪山区域地下水中高硅成因分析
浅谈洪山菜薹的发展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