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散寒通络法治疗痤疮临床应用研究
2017-01-14尹靖颖赵丽娇孙慧芳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4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25004
尹靖颖,刘 颖,赵丽娇,孙慧芳(.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4;2.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4)
*通讯作者。
针药并用散寒通络法治疗痤疮临床应用研究
尹靖颖1,刘 颖2*,赵丽娇1,孙慧芳1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文通过研究痤疮的常见分型,分析总结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并针对虚实夹杂型痤疮附以病案进行详细论述,此病案采取的治疗方法为针刺结合中药,经过治疗患者面部皮疹明显消退,面部红润有光泽,且月经按时来潮,预后良好。
痤疮;针药并用;散寒通络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好发于颜面、上胸及上背部皮脂腺分布旺盛部位,皮疹包括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瘫痕等多种形态,可伴皮脂溢出,具有一定的损容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1 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也就是说痤疮的发生往往在劳作后,此时汗孔开泄,卫阳不能固表,风、寒、湿等邪气侵袭肌表,郁而化热,轻者成痱,郁热病及血分血壅肉腐则成痤[1]。故风、寒、湿、热、瘀等是痤疮形成之常见病因。近代则多从风热、肺热、血热、胃肠积热、血瘀痰结、冲任失调、阴虚不足七个方面论述。苗建章[2]认为,痤疮的发生有因素体阳热偏盛,热盛则阴血和津液被消灼,阴血日渐亏虚不能畅通运行而致瘀,津液日损,炼液化痰,胶着黏腻,郁而化热,痰瘀热互结而郁于面;有因过食辛辣与肥甘厚味,辛属肺,过食辛辣则致肺热,甘属脾,多食肥甘则致中焦胃肠积热,最终使肺胃之热循经上熏于面,郁而成痤;有因情志刺激而使肝气郁结不舒,因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则郁而化火,火性炎上,熏于颜面而致痤;有因素体阳虚或反复使用寒凉药物,导致人体元气、脾胃虚弱,日久损伤元阳,下焦阳虚生内寒,上焦阳热不能下达而虚浮于上,浮于颜面、胸背则成痤。
2 治则治法
2.1 中医辨证施治
风、热、痰、瘀等邪气所致的痤疮,治疗方法多以泄实为主,主症为:颜面、胸背部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可伴皮脂样物质溢出。不同证型的痤疮表现各不相同,如肺经风热型的痤疮,好发部位为颜面、胸背上部,色红,瘙痒,见风加重,伴口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肠胃湿热型的痤疮,其特点是红肿疼痛,环绕口唇而发,伴口苦、口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热毒炽盛型的痤疮,丘疹以脓疱、结节为主,疼痛剧烈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沉实;冲任不调型的痤疮,往往呈周期性发作,对女性患者来说,经期皮疹增多,经后减少,舌红苔腻,脉滑。对以上证型分别给以枇杷清肺饮,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四妙丸等加减治疗。对于虚证痤疮要与实证相鉴别,往往这类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长期失治误治(如大量使用清热解毒药等)导致正气亏虚,难以驱邪外出,而其皮疹往往呈慢性过程,且色红不鲜,肿痛不甚,反复发作,伴面色晦暗、乏力、纳差等不足的表现。对于此类患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总的治疗原则,然后再根据个体差异随证治之。如阴虚者可滋阴降火;血弱者可以补气养血;冲任虚寒者可以温经散寒调和冲任,虚阳浮越于上者可清上温下使寒热气血交通则虚热自除。总之,痤疮的治疗需考虑脏腑虚实,气血阴阳的平衡[3],要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2 针刺拔罐治疗
2.2.1 针刺治疗
针刺以泄热除湿、通经活血为治则,主要以手足阳明经取穴为主。再与局部取穴、辨证或辨证配穴相结合取穴。主穴为阳白、颧髎、大椎、曲池、合谷、内庭、三阴交。肺经风热型,加风池、少商、肺俞;胃肠湿热型,加阴陵泉、内庭;热毒炽盛型加十宣、内庭、侠溪;冲任失调型,加气海、膈俞;血瘀痰凝型,取穴以血海、丰隆;气滞血瘀型,取穴以膈俞、肝俞、太冲。局部取穴则主要取病变部位的阿是穴,如颧髎、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迎香、夹承浆等。对症取穴则是针对患者的兼症进行取穴,如便秘可配支沟,失眠配神门、三阴交,急躁易怒配太冲、行间等。针刺手法一般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2.2.2 拔罐治疗
拔罐可选择大椎、背俞及背部反应点,选用刺络拔罐的方法来治疗,背俞穴可选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一般操作为先用75 %酒精消毒并用采血针或三棱针快速点刺3下~5下,使其出血数滴,然后迅速用火罐吸拔点刺处,留罐3 min~5 min后取下并擦干血迹。此法一般5 d~7 d施治1次,6次为1疗程。此法可快速清除体内郁热,实证患者一般经过放血拔罐后面部痤疮可见明显消退,对于虚实夹杂的患者此法不宜长期使用,可在患者治疗之初使用,目的是清除郁热,可郁热一除就应不再使用本法,以免损耗患者正气造成正虚邪恋之势。
3 典型病例
因痤疮的常规治疗已有很多报道,也有很多病例进行了论证,此处不再赘述,仅列举一例虚实夹杂型痤疮并进行讨论。
王×,女,21岁,于2016年3月16日就诊。主诉:颜面,前胸及上背部弥漫性斑丘疹7 a余,伴月经后期7 a。病史:患者自15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皮疹,于泰安某医院和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就诊,诊断为“痤疮”。服用异维A酸软胶囊,痤疮合剂,克拉霉素缓释片等,外用克拉霉素乳膏、积雪苷霜软膏、龙珠软膏等,病情暂时能够得到控制,停药后易反复。自幼喜食冷饮,且有月经不规律史7 a,1 a仅行经3次~4次,量少色暗,有血块。现症见:前额、面颊、唇周、下颌及前胸、上背部满布斑丘疹,并可见散在脓包、结节,皮疹呈弥漫性分布,量多,密集,面部尤甚,皮疹多陈旧性,有硬结,色晦暗,有色素沉着,偶有新发丘疹,红肿,疼痛,高起于皮肤,顶部可见白色脓头,伴月经后期,行经3次~4次,量少色暗,有血块,手脚凉,恶风,无汗,纳眠可,小便调,时有便秘,1 d~2 d 1次,舌淡苔薄,尖红,脉细弱。西医诊断:毛囊炎;中医诊断:痤疮(寒凝血瘀,冲任不调型)。治则:温经散寒,调和营卫。治疗:患者初诊时首先给以大椎刺络拔罐,并于背部督脉及左右膀胱第一侧线,自上而下行闪罐疗法1遍;其次,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首先患者俯卧位,选用0.3 mm×40 mm针灸针,75 %酒精常规消毒后,取风池、天柱、大杼、风门、肺俞、阿是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 min,配合TDP神灯照射。起针后,嘱患者行仰卧位,取面部,前胸部的阿是穴和手部合谷穴,得气后留针20 min。结合患者病情处于温经汤加减以温经通脉,调和冲任,全方如下:吴茱萸9 g,桂枝10 g,党参12 g,川芎6 g,当归12 g,白芍12 g,丹皮9 g,干姜6 g,半夏9 g,麦冬9 g,阿胶9 g(烊化),3服,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3月16日~4月4日行针刺治疗8次,其间一直服用温经汤,共服用14服,患者皮疹数量明显减少,前额细小丘疹基本消退,针刺期间新发丘疹较之前明显减少,面色开始有所改善,手脚转温。4月4日~5月4日行针刺治疗6次,因患者恶风无汗,表证不解,营卫不和,故改温经汤为桂枝汤加减,全方如下:桂枝9 g,白芍6 g,赤芍6 g,干姜3 g,甘草3 g,大枣8枚(掰),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共服12剂,服药期间于4月25日~4月29日行经,面部皮疹明显减少,偶有新发丘疹,无压痛,可自行消退,面色由晦暗无泽变为白亮红润,基本为正常肤色。5月4日~6月5日行4次针刺治疗,服用桂枝汤加当归12 g,黄芪9 g共10服,面部无新发丘疹,且原有的色素沉着淡化明显,前胸后背基本恢复正常,纳眠可,二便调。
患者有严重的月经后期病史,自服用温经汤14服后又服桂枝汤期间,于4月25日左右出现月经来潮,后继续服用桂枝汤,并行针刺拔罐治疗,于6月5日再次来月经,量色可,伴少量血块,后因去实习不能进行针刺治疗,嘱其继续服用中药,于6月11日微调方药,减桂枝为6 g,当归为6 g,大枣6枚,余皆不变,至7月11日患者述其月经按时来潮,且面部痤疮进一步好转,随访至今,预后良好。
按语: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又称“肺风粉刺”、“粉刺”、“青春痘”,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包、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西医学认为,因皮脂腺分泌过盛,堵塞毛囊,发生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致使痤疮反复发作,持久难愈。中医学认为,因先天禀赋,或后天调养不当,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等因素致使痤疮发作。《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认为寒邪、湿邪为阴邪,最易郁遏阳气、堵塞毛窍、闭塞腠理,使阳气郁而化热或热邪内蕴无有出路[4],由此可见“痤”的形成是因为“劳汗当风”,“汗出见湿”,“寒薄”加上“郁”。也就是说“痤”的形成外因是“风”,“湿”,“寒”,形成机理是“郁”。鬼门开,风、寒、湿乘虚侵袭肌表,致卫阳被郁,郁积日久而成痤,痤久则化热化毒,加之心气不足,难以及时疏通面部气血,致郁毒外发,而成“疮”。痤疮患者常伴有便秘,因肺气失敛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故而便秘。患者自幼喜食生冷损伤阳气,寒凝血脉,冲任不调,气血上涌不能归于下焦,患者面色晦暗,皮疹颜色黑,暗,实为寒证,阴证的表现,不断有新发的丘疹,根盘大,触之有压痛是阳气郁积欲向外发散的表现;患者平素不易汗出,则鬼门闭,营卫不和;冲任被寒邪所侵,血遇寒而凝,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成瘀,故月经延期而至且经量少,色暗淡,有血块;冲任不调则月经不能按时来潮,冲任气血不降而逆上则进一步加重面部的痤疮。对患者施以大椎刺络拔罐治疗,因督脉为诸阳之会,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可透达诸阳经的郁热;风池、天柱疏风散邪,改善头面部气血;大杼、风门、肺俞、膈俞既能疏风又能疏通膀胱经气。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太阳开合恢复正常,营卫气血则能够正常输布,配合背部拔罐,使“火郁则发之”而使阳郁得除。中药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寒散瘀去则血行,冲任得调则月经得下;桂枝汤解肌发汗,温经通脉,调和气血,强心阳,因“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对痤疮的治疗,从心入手是关键,又因寒则血凝,气血不通,桂枝汤是一剂非常好的温通心阳、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的药,故患者服用桂枝汤后不仅面部得到改善,而且月经也得到了调整。
综上所述,该患者的痤疮及月经后期当从心、阳明、营卫、冲任论治,营卫不和,表闭则邪郁,阳明多气多血,郁而生热,冲击皮肤欲求外达之机,冲任气血因寒而凝不能下达胞宫则月经不至,且气血冲逆于上,进一步加重面部疾患,而通过针药并用对该患者进行的相关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赵 冰,穆迎涛.从《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看痤疮的治疗[J].河南中医,2009(10):1026.
[2] 苗建章,张 婷,唐远山.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2014(6):728-729.
[3] 夏 娟,朱 垚.痤疮中医证治分型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5(7):190-192.
[4] 李昭凤,高树中.高树中治疗寻常型痤疮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2,6:446-447.
修回日期:2017-04-09
本文编辑:张慧芳
R758.73+3
D
1006-978X(2017)03-0055-02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