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先天性震颤防治
2017-01-14蒋琴江苏省泰兴市农委农业执法大队225400
蒋琴(江苏省泰兴市农委农业执法大队 225400)
仔猪先天性震颤防治
蒋琴(江苏省泰兴市农委农业执法大队 225400)
仔猪先天性震颤又称为传染性先天性震颤,俗名 “仔猪舞蹈病”,是一种阵挛性疾病。新生仔猪全身或局部肌肉痉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本文将从发病原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合理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以期为本病的研究提供依据。
仔猪;先天性震颤;仔猪舞蹈病;防治
仔猪先天性震颤又称为传染性先天性震颤,俗名 “仔猪舞蹈病”,主要感染刚出生不久的仔猪,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该病全世界各个国家均有分布,多为散发,有的部分仔猪发病,有的全窝患病,给养猪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和防治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发病原因
目前对仔猪先天性震颤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还未形成一致看法。有研究报道认为本病是母猪妊娠期间营养不良引起胎儿发育不良,尤其是小脑发育不全所致。也有研究称本病有遗传性,可由猪瘟、伪狂犬等病所引起,特别在母猪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从而导致弱毒猪瘟病毒感染胎儿引起该病。现今国内外对本病的研究普遍认为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并且已经分离了病毒,将分离的病毒接种于怀孕母猪后可以复制出该病。此外,当刚出生的仔猪受到兴奋或寒冷引起应激反应,以及注射组胺或麻黄素可以加剧本病的发生。
2 流行特点
仔猪先天性震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多为散发。本病主要感染刚出生不久的仔猪,成年母猪多为隐性感染,各品种的猪之间无明显易感性差异,主要传染源为新生仔猪。目前本病传染途径是由母猪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仔猪,未见仔猪间水平传播,但成年猪之间可发生水平传染。
3 临床症状
患本病的母猪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刚出生不久或仅出生几小时的仔猪表现出典型症状,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有节奏地震颤,有的全窝猪发生,有的仅部分猪发生。症状表现有轻有重,主要在头部、四肢和尾部出现持续性震颤,症状较轻的仔猪仅仅耳和尾部出现震颤,而病情严重的仔猪全身震颤。有的患病症状严重的仔猪全身出现有节奏的震颤,站立不稳,被迫躺卧,倒地后震颤症状得到缓解或停止,然而当再次站立后重新全身开始震颤。有的仔猪由于头部和颈部强烈震颤而无法吃奶,最后由于饥饿,身体极度消瘦而死亡。有病轻者,虽然有震颤症状,但仍可运动,体温、呼吸和脉搏都没有出现明显异常。
4 病理变化
本病极少出现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病死猪尸体经剖检后的神经系统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明显的髓鞘形成不全,小脑发育不全,小动脉脉管发炎、变性,脑血管周围脑基部呈间歇性充血和出血。小脑硬脑膜纵沟窦增厚、水肿和出血。其他器官血管也有增生变化。
5 疾病诊断
本病诊断依据其流行特点和特殊的临床症状可基本确诊。由于该病的病毒不会引起细胞病变,同时对本病病毒暂时也没有可以检查的抗原免疫学方法,因此,将该病毒分离后进行实验室诊断的意义不大。
6 疾病防治
6.1 疾病治疗
该病普遍认为是由病毒引起,而且无特效药,治疗本病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如保持猪舍温暖、干燥清洁,对新生仔猪精心护理,保证及时吃上母乳或人工哺乳,可以使大多数病仔猪痊愈。同时为防止母猪成为带毒者,猪瘟病毒经过胎盘传播给仔猪,超前免疫在种猪场禁用。种公猪与本病的传播有密切关系,若发现种公猪带有该病毒立即淘汰,控制新发病。有研究报道,用盐酸氯丙嗪每次25mg和维丁胶性钙每次1ml,每天两次,搭配VAD胶丸每次两粒,每天3次,连用一周,同时保持猪舍环境安静,精心护理仔猪,治愈率可达80%以上。
此外,对于遗传性类型,仔猪发病后护理得当可以活到成年且症状消失,依然不能留种,防止在猪群中再次传播此病。
6.2 疾病预防
由于本病无特效药,疾病预防是关键,同时本病无预防的免疫疫苗,因此,预防本病主要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
(1)引种前查清公猪病史。查清公猪配种后有无患该病的子代,若有要及时淘汰,同时发过病的仔猪存活后即使没有症状也不能留做后备猪,避免本病通过配种垂直传播。
(2)加强猪舍的管理,维持良好的环境,确保猪舍干燥温暖,避免仔猪应激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要维持猪舍温度,刚出生的仔猪大多保温性差,环境适应力不强,恒定温度有助于仔猪克服本病。
(3)患病仔猪常常是由于吃不上奶或行动困难,被饿死、踩死,所以要加强对患该病仔猪的护理,在生产中对一些趴在地上行动不便,但精神状态还不错的仔猪可人工哺乳辅助仔猪吃奶。
(4)给哺乳期的母猪供给全价饲料,以便仔猪可以从母乳中得到足够的营养抵御该病。
(5)规模化养殖中,由于要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护理小猪,所以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对于病情十分严重的或个体太弱的仔猪建议直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