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疾病机理分析及防控
2017-01-14何本初广西合浦县星岛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36138
何本初(广西合浦县星岛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6138)
猪免疫抑制疾病机理分析及防控
何本初(广西合浦县星岛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6138)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难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将认真分析其致病机理,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恢复猪群免疫水平,保障猪场健康发展。
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致病机理分析;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生猪调运频繁,受疫病防控条件的制约,生猪传染病频繁暴发,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高感染率高发生率严重制约中国猪业的进一步发展。猪常见的免疫抑制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哮喘,猪瘟,伪狂犬病,附红体等疾病。该类疫病对猪行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1 免疫抑制病的危害
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导致猪抗病性降低,疾病敏感性增加,各种传染病严重感染。最初,牛群一些健康对细菌性疾病无害,由于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并加重病情,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细菌感染后的圆环或蓝耳病毒感染的潜伏感染,用抗生素的有效治疗是无效的,如盲目增加剂量可引起畜群药物中毒,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猪免疫抑制疾病发生在母猪身上,不仅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仔猪也会导致抗病性下降,直接影响哺乳仔猪存活率。
免疫抑制病同时可导致猪群抗病力明显下降,对疾病敏感性增强,各种传染病混合感染严重。本来一些对健康猪群危害不大的细菌性疾病,由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而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猪群中潜伏感染圆环或蓝耳病毒后并发细菌感染,用以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如盲目加大使用剂量会导致猪群药物中毒,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猪场母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病,不但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还会导致出生仔猪抗病力下降,直接影响哺乳期仔猪成活率。
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致病机理分析
2.1 先天性遗传基因缺陷
父母代种猪双方或一方罹患某种传染病,尤其是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猪蓝耳病(PRRS)、亚型猪瘟(HC)、猪细小(PPV)、猪伪狂犬病(PR)、猪乙脑、猪圆环病毒病(PCV-2)等,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导致新生仔猪死弱胎较多,勉强存活的新生仔猪属于带毒(菌)猪,其免疫机能极度脆弱、抗病力极差、病死率极高;父母代种猪系谱不纯、近亲杂交,造成后代基因缺陷、品种退化,以至新生仔猪基础生理及代谢机能不健全,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抑制性;父母代种猪某些不良基因发生显性遗传,比如重点免疫脏器肝、肾等有严重缺陷,其后代多数表现出同样的免疫机能缺陷。
2.2 后天性致病因子
(1)养殖过程中由于疫病防控管理不善导致猪罹患各种四季常见病、传染病等,主要是由于猪场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兽医卫生防疫消毒措施等落实不到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内外源性病原体感染引发相关疾病,任何疾病都可导致猪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性,生产实践中较常见的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 “PRRS、PCV-2、HC、PR、猪肺炎支原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还有霉菌毒素中毒也可招致猪体产生免疫抑制。
(2)猪场滥用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导致猪体产生药物耐抗性、免疫脏器(肝肾等)受损,后期机体对药物不敏感,其免疫力、抗病力大幅削弱,也包括不当的疫苗接种造成不良应激、免疫失败等,均可引发免疫抑制。典型代表症:滥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造成免疫系统抑制。
(3)饲喂管理不善,饲料中粗蛋白、氨基酸、微量元素(矿微、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配搭不当或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猪正常生理及代谢需求,造成猪体质和抗病力下降;喂量控制不当、暴饮暴食、饥饱不均、饮水不足等,造成猪生理代谢紊乱,诱发相关疾病;饮食源保管不善,造成污染、过期、霉变等,投喂猪群后引发相关疾病。典型代表症:动物必需的维生素 (主要是VB、VC)和矿微元素 (Cu、Fe、Zn、Se等)缺乏症,当机体中摄入量长期不足或过多、搭配不当等会影响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等,随即诱导机体发生继发性免疫缺陷。
(4)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全舍饲养殖条件下,高密度饲养的猪群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温湿度、保洁度、空气质量、密度等控制不达标很容易诱发各种传染病;过冷、过热、拥挤、断乳、换料、转舍、混群、免疫接种、运输等不良应激使猪体某些激素 (如类固醇)分泌水平大幅提高,直接导致淋巴细胞活性减弱并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3 防控建议与策略
由于导致免疫抑制因素很多,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有效防制。
(1)制定规范合理的猪场保健程序,减少使用抗生素,激素药物,使用天然药物用于保健,定期添加防霉菌药剂。
何本初(1977.9-),男,广西合浦县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