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干眼的理论初探

2017-01-14张玮琼严京李军接传红吴正正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干眼五脏津液

张玮琼 ,严京 ,李军 ,接传红 ,吴正正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至少73.6%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3],其中以眼干、视力模糊、畏光、眼部灼烧感、异物感等为主要症状的干眼是在糖尿病患者中高发的一种眼表疾病,其患病率为51%[4]。

1 干眼的病因病机分析

干眼属中医学“燥症”,可将其归为“白涩症”“神水将枯”等范畴,是因“阴虚津亏,目失所养”所致。中医眼科学[5]认为其病因病机是: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脾肺之络;或肺阴不足,目失濡润;或饮食不节,偏嗜烟酒辛辣之品,致使脾胃蕴积湿热,气机不畅,目窍失养;或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目失濡养;或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

津液的生成及输布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肝藏血,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肾主津液,肾为水之下源;脾主运化,输布精气,上贯于目;肺为气主,气和目明,肺为水之上源;心主藏神,目为心使[6]。《内经》曰:“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五脏化液……肝为泪”。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而目为肝之窍,肝气直接通达于目。肾主藏精,滋养瞳神,参与泪液的化生;肾为水火之脏,寓真阴真阳,是人体阴平阳秘的根本。《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指出:“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而后及乎瞳神也。”五脏六腑的津液在肾的调节下,不断输送至目,成为目外润泽之水和目内充养之液。初培莲等[7]认为肝肾阴虚则目不得润,肝气郁滞则肝血不得上荣于目,郁久生热,热灼津液。李东垣《兰室密藏》:“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张风梅,孙明星等[8]提出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气机不利,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目及周围脉络失于濡养,方用益气聪明汤,能够提高泪膜质量及泪液分泌量。《审视瑶函》:“白涩症……其病不肿不赤,只是涩痛,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秋天多患此。”肺主宣降水液,水液上呈于目则滋润目珠。肺阴不足,则虚火上炎,灼伤津液,治以宣肺健脾,养阴清热泻伏火。《太平圣惠方》[9]中的眼涩痛诸方,认为本病当从心肝论治,该书有云:“若悲哀内动,液道开而注下。其液枯竭则目涩痛。”提出本病主要辨证为肝心风热、上焦积热等。

2 糖尿病干眼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复因饮食失节、情志不遂或劳欲过度所致。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干眼是消渴患者常见的的眼表疾病之一,其病机应与消渴有一定相关性。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干眼的病机以气阴两虚夹瘀型最常见[10]。

2.1 正气不足,脏腑亏虚为本

《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曰:“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脾、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临证指南·三消》曰:“三消一证,……,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济生方》记载:“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由是利生焉。”《太平圣惠方》记载,“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也,若五脏因虚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为渴也,”又“斯竭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热气留滞,遂成斯疾也”。脏腑亏虚是糖尿病干眼发病的重要原因。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基本前提,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津液化生乏源所致[11]。五脏亏虚,虚火内生;气虚固摄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全身。

2.2 气血不畅,瘀血阻络为标

消渴病最初以燥热伤津为主,渐致阴精不足,病久则阴伤及气、阴损及阳,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之证,脏腑功能与实质受损,气血循环运行不畅,病理产物随之产生[11]。

热邪形成,伤阴耗气:阴伤则脏腑乏源,使气更伤;气伤则气化推动脏腑无力,精微物质不能充分利用,使阴更亏。阴虚生内热,蕴热伤阴耗气,

气机不畅,瘀血内阻:血瘀贯穿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且热灼阴亏、气虚、气滞、阳虚寒凝及久病均可形成瘀血。内外杂因,气机失畅,水谷精微不能升清则为湿浊,津液不布成为痰凝。这些病理产物阻滞气机,邪气难去,火热更甚,脏腑重伤,气阴两伤损及阳气,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诸病源候论》亦云“利多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干眼属中医学“燥证”,是消渴病患者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所以糖尿病干眼的证型与糖尿病一致。《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曰:“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人体视功能的正常与否,有赖于精气血的充养。消渴日久,津液亏耗,液去津伤则目窍失养,双目干涩,白睛表面不莹润,黑睛黯淡失泽,甚则目珠转动涩滞不利[12]。

水精不布,经络不通:《兰室秘藏·卷上·眼耳鼻门》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经络气血皆上集于目而走空窍,其精微阳气上注于目而使目能明视万物;反之,经络失调,也多反映于目。《灵枢·经脉》阐述的十二经脉病变,几乎都有目病表现。因此本病是消渴病后期脏腑俱损,阴阳两伤,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脉络瘀滞所致。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基本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甚则阴阳俱虚,其中脏腑亏虚为本。蕴热内生,伤阴耗气,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水精不布,发为本病。阴虚生热,灼血为瘀,瘀阻经络,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而血行不畅。故我们认为老年型糖尿病干眼其发病主要为气阴两虚,气血不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3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干眼

3.1 益气养阴,协调阴阳

糖尿病干眼是以阴虚为本。心藏神,心气不足,运血无力,精神疲倦,心阴亏损,虚热内生,热扰心神,神不守舍而夜寐不实;肺主宣降,肺气耗伤,不能宣发肺气于肌表,腠理不密,卫表不固,可见自汗;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终致肝肾阴虚,而见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可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状。气虚无力行血而血瘀;脏器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气机不利,脉气不舒,血行不畅,故在治疗上当益气养阴,协调阴阳。治宜滋阴潜阳,用甘寒滋润之品,如黄芪、生地黄、麦冬等。

3.2 活血化瘀,通畅脉络

血瘀是糖尿病干眼的主要病理产物。临床常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等症,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畅脉络为主,如丹参、益母草等。

3.3 益气养阴活血方的组方分析

基于前述“气阴两虚,目络瘀阻”病机的认识,我们拟定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干眼。该方以增液汤联合交泰丸为主方,由黄芪、密蒙花、益母草、玄参、麦冬、生地黄、丹参、黄连、肉桂等组成。方中黄芪性甘微温,补气生津,健脾升阳,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能补气生津,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密蒙花性甘微寒,明目退翳,“主青盲肤翳”,既能清肝泻火,又能养肝明目,与黄芪相配,助其升阳,药达病所,使下焦肝肾之精血升腾,耳目聪明,二者共为君药。生地黄性寒,味甘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润目,地黄主要有效成分梓醇,具有降血糖作用;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启肾中之水,壮水制火;麦冬滋肺胃之阴,为能补能润能通之品[13]。三者组成增液汤,养阴增液,滋阴润燥,共为臣药,且与黄芪相合,使阳升而阴应,气血津液生化有源。佐药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行血而不伤新血”,丹参活血调经,祛瘀通络而不伤正,二者共用,去瘀血,使目络得养。肉桂温肾阳以助肾水气化,上济心火,又能温通血脉散气滞血凝,黄连泻心火以挫热势,且制肉桂辛热伤阴之弊,肾阳足则气化行而水津升,二者清补兼施,水火相济,心肾相交,且二者均有降血糖的功效。全方着眼于肝脾肾三脏,补气滋阴,活血化瘀,通补兼施,补而不滞,以期恢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现代研究[14]发现增液汤能够明显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并且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同。交泰丸中黄连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15]。肉桂也可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改变体内脂肪分布[16]。邹欣等[17]证实了交泰丸、二甲双胍均可有效减少胰腺三酰甘油(TG)含量,从而减轻胰岛细胞的凋亡。实验研究表明交泰丸通过抑制大鼠视网膜血管周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或阻断其表达,从而保护周细胞免于凋亡,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成与发展[18]。黄芪也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19]。

4 小结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消渴日久,脏腑俱衰,气阴两虚,精微物质生化乏源;目络瘀阻,气机失畅,水谷精微不得上升于目而引起干眼。本文通过对糖尿病干眼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气阴两虚,目络瘀阻”为糖尿病干眼的主要病机,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干眼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干眼五脏津液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失眠与五脏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竟是“干眼”找上门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 干眼及其治疗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