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病防治

2017-01-14宋庆华山东省蓬莱市畜牧局2656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猪群猪瘟抗体

宋庆华(山东省蓬莱市畜牧局 265600)

猪瘟对于养猪人来讲再熟悉不过,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不同国家都有流行,OIE组织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一,在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检疫对象。虽然近些年来,通过疫苗的普及本病基本得到遏制,但个别地区仍有流行,造成的损失较大。下面就本病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简介

猪瘟病毒简称HCV,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外表有囊膜,实验室常用猪肾脏细胞培养,生长良好,病毒侵入细胞后在胞浆中复制,在内膜上成熟。猪瘟病毒虽然有不少变异株,但血清型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稳定,这为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变异株之间毒力差异较大,强毒株通常引发急性猪瘟,传播快,病死率高,损失较大,而弱毒株多以亚急性或慢性临床病症出现。猪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高温,60℃条件下10min之内就能脱毒,沸水中瞬间灭活,但在肉制品中可存活数月之久。病毒怕碱,2%火碱溶液瞬间将其灭活,脂溶性溶剂如氯仿、乙醚等能溶解外表囊膜,对其有杀灭作用。

2 本病危害

猪瘟病毒感染后可对小微血管内皮造成破坏,血液可渗出血管外,引发皮下、黏膜和实质器官的出血,通过指压皮肤的出血斑块的不留痕现象可得到判断和验证,同时,也能对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形成损害,引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颗粒细胞含量的下降,网状内皮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力降低,进而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出现改变。

3 流行病学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春秋季节流行稍严重,急性猪瘟能在1~2d之内快速传播整个猪场,难以防控,慢性猪瘟较温和,但造成的损失不亚于急性猪瘟。近些年本病出现非典型和温和型,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率低,剖检病变较轻,容易造成误诊。猪瘟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很强,猪是其唯一的宿主,其他动物不会感染。猪感染后无论发不发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体液和排泄物中都会含有病毒,如泪液、鼻液、尿液、唾液和粪便等,当健康猪接触后极易受到感染,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4 对母猪影响

如果母猪在后备期间未进行疫苗免疫,或免疫发生失败,则妊娠后如果发生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猪体内,由于子宫中的胎猪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感染抵抗力弱,因此会受到很大影响,据临床统计,妊娠早期感染猪瘟病毒的胚胎可直接死亡并通过机体的机化作用最终自溶;妊娠中期时胚胎已经发育足够大,死亡后不会发生溶解,而是出现流产;中后期感染时,胎猪发生死亡后尸体滞留子宫内较长,并发生干尸化现象,形如木乃伊,又叫 “木乃伊胎”;后期感染或邻近分娩感染胎儿不会发生死亡,但产下后体质较差,这些弱仔在后期饲养过程中很容易死亡,即使能存活料肉比也很高,经济效益低。

5 临床症状

由于近些年猪瘟流行病学出现变化,很多发病特征已经不是特别典型,故根据临床发病的缓急将本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迟发型和温和型。

急性型猪瘟发病迅速,传播快,感染毒株为强毒,发病后体温上升达42℃,高热稽留,食欲废绝,怕冷,常独卧一角喘气,表情呆滞,眼角泪斑明显,部分猪出现结膜炎,皮肤发绀,有大量出血点,后期表现上吐下泻,一般在数日内死亡。

慢性型猪瘟主要表现长期精神萎靡,吃料下降,体温升高,数日后体温能自行恢复正常,采食量也恢复,但抵抗力下降,病猪瘦弱,体重不达标,生长发育迟缓,皮肤长期有出血点,指压不留痕,很多猪长期带毒,直至出栏。

迟发型猪瘟通常是垂直感染,病毒一直存在体内,但一般情况下,机体免疫力不发生抵抗作用,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生长发育较健康猪差,当有应激条件发生时会发病,表现食欲下降,体温上升,皮下出血和下痢等症状。

温和型猪瘟近些年比较多,可能是病毒长期与猪群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无典型症状,轻度发烧,体温40℃左右,急性型和慢性型表现的症状也会有,但非常轻微,对整个机体影响不大,不发生继发感染的情况下能长期存活。

6 病理变化

病猪剖检后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紧张,呈大理石样花纹。肾脏受到病毒的破坏,表面分布着大量出血点和出血班,如麻雀蛋样,又称 “麻雀蛋肾”,中间切开后能见到出血部位集中在皮质,膀胱、喉头黏膜出血,皮肤表面分布着大量出血点,如针尖样,脾脏由于毛细血管发生栓塞,边缘出现紫黑色梗死灶。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回肠和盲肠结口处常见到有 “扣状肿”。部分猪还会出现脑炎,脑血管周围出现袖套,小胶质细胞增多。肋骨表现钙化,还有些猪出现胸腺等免疫器官的萎缩。

7 猪瘟的诊断

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能作出初步诊断,但要想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病毒培养鉴定和抗体检测。将病料进行冰冻切片后用荧光抗体法进行病毒的检查,如果结果呈阳性则代表有感染。抗体检测主要针对未进行过猪瘟疫苗免疫的猪群,随机选取数头,前腔静脉采血后通过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中的抗体,如果结果呈阳性则代表猪群有野毒感染。另外,本病临床特征和猪丹毒、链球菌、支原体、弓形虫、蓝耳病毒等的感染特征相似,临床应注意区别。

8 预防

预防本病应从防控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健康猪群和加强管理4个方面入手。

8.1 防控传染源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经过猪瘟净化的猪场,一定对引种予以重视,引种前对种猪场资质进行确认,确保猪免疫过猪瘟疫苗,猪引入后在隔离区观察15d以上,专人饲喂,期间抽血检查野毒抗体,确认未带毒再允许进入生产区。

8.2 切断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性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饲养密度的控制,随着猪从哺乳期到保育期,再到育肥期,根据身体是生长不断调整饲养密度,减少猪之间接触频率。另外,注意环境消毒和带猪消毒,2%火碱溶液对病毒杀灭作用较好,可用于猪场墙面地面的消毒,日常饲养过程中,可选择碘制剂、戊二醛、来苏儿、苯扎溴铵等消毒剂带猪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

8.3 保护健康猪群

疫苗免疫是保护健康猪群的最佳方式,目前我国猪瘟疫苗非常稳定,抗体产生快,滴度高,免疫效果佳,且病毒血清型非常稳定,免疫过疫苗的猪后期饲养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本病。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免疫过的猪群也要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有效滴度猪占有率必须在70%以上才能保证猪群不受威胁,否则需要重新免疫。

8.4 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工作中注意猪群的防应激,饲喂要有规律,注意猪舍日间温差和温湿度,免疫疫苗时动作不要过于粗暴,以免造成应激。猪场一线人员加强管理,不要随便进出生猪交易市场,外出回来注意全身消毒后再进入生产区,平时加强猪舍的巡检工作,一旦发现有异常表现的猪应立即隔离,如果确诊是猪瘟,全群紧急加倍疫苗免疫。

9 治疗

猪瘟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没有效果较好的抗病毒药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使用抗生素全身治疗也是出于防止继发感染的目的。血清抗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转移因子等对病毒有一定抵抗作用,但成本较高,多在母猪上使用。育肥猪多采用中药提升免疫力和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黄芪多糖注射液、清瘟败毒散等,但实际效果一般,因此,本病应重点做好预防工作。

猜你喜欢

猪群猪瘟抗体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Ro52抗体与其他肌炎抗体共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猪群中暑咋预防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