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果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01-14董久鸣潘美良吴海平
董久鸣 潘美良 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果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董久鸣 潘美良 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概述了浙江省果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分析果桑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与政策扶持、加强品种繁育与技术攻关、推进产业融合与主体培育、重视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等促进浙江省果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果桑产业;桑椹;产业融合;产业化;合作组织;多元化;品牌化
果桑是以产果为主、果叶兼用桑树的统称。其果实桑果又名桑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研究报道,桑椹含有16种氨基酸、7种维生素及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并含有丰富的铁(Fe)、钙(Ca)等矿物元素及胡萝卜素、纤维素、果胶等,是维生素C(VC)的上等来源[1]。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桑椹中硒元素的含量,是红富士苹果的5.7倍、葡萄的12.4倍[2]。另外,桑椹还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花青素含量极高,抗氧化功效明显,具有促进造血细胞生长、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3],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最佳保健果品”。
桑椹不仅可直接食用,而且在食品加工业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利用,以桑椹为原料开发生产出来的桑椹汁饮料、桑椹酒、桑花青素等系列产品,颇受市场欢迎,表现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4]。可以说,果桑作为种植业中的一个特色品种,对丰富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用凸显,也是加快传统蚕桑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本文针对浙江省果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果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供同仁参考。
1 浙江省果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稳定发展
浙江省引进果桑种植时间较早。金华地区是浙江省果桑商品化生产最早的地区,1992年就从广东省引进种植了果桑新品种大10[5]。之后,台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也开始引进种植果桑品种。经过近20年的推广发展,浙江省果桑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据我们调查,2009年达到高峰,全省果桑种植面积达到了1 344.6 hm2,2010年后,受蚕桑生产规模缩减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果桑有种有挖,种植发展速度相对变缓。目前,全省果桑面积稳定在1 100 hm2左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宁波、金华、湖州、杭州、绍兴等地,其中宁波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有440 hm2,金华地区种植面积为330 hm2,其他地区基本稳定在100 hm2左右。果桑品种以大10为主,辅以白玉王、红果2号、红果3号、桂花蜜、长果桑等20余个品种。种植方式以露地种植为主,也有部分企业、农民合作社采用设施塑钢大棚种植。
1.2 桑椹销售渠道多样
桑椹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鲜桑椹直销。农民将鲜桑椹采摘后,自行到集市售卖或由合作社统一批发给超市、水果店,也有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旅游区售卖鲜桑椹的情况[6]。二是果品加工。农民或合作社与果桑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按合同价格采摘鲜桑椹销售给企业进行深加工,生产桑椹汁、桑椹酒,提取花青素等。如德清县农联桑椹专业合作社与宁波果桑企业对接,直接为企业提供鲜桑椹作桑椹深加工,销路稳定,促使合作社逐渐扩大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 hm2发展到现在的20 hm2[7]。三是采摘游。随着生态休闲旅游的兴起,桑椹采摘游逐渐受到热捧,各地也掀起了桑椹采摘游热。如上虞市借助桑椹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推行桑椹采摘游,经常出现“爆园”的现象,每667 m2果桑园收益超万元,极大地提升了果桑产品的附加值[8]。据我们调查,目前浙江省开展果桑采摘游面积占到了果桑总面积的70%以上。
1.3 产业主体带动凸显
目前,浙江省果桑产业主要有2种产业主体。一是农民合作社自主经营。如安吉红桑果专业合作社是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民合作组织,以生产桑椹干红酒和桑椹饮料为主,是目前浙北最大的果桑原料生产基地,是桑椹的主要消费者,与国内多家单位协作发展深加工产品,桑椹日加工产能达60 t,年加工产值近1 000万元,促进了浙北及周边地区果桑产业的发展[9]。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如宁波天宫庄园桑椹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居国内一流水平,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桑椹基地,还兼收浙江省部分果桑合作社的鲜桑椹,带动了果桑产业的发展,其生产的“健桑”牌桑椹汁、桑椹酒等产品,在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广泛的产品销售网络,并远销韩国、香港等地[10]。湖州柳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现代工艺利用桑椹提取花青素,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已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桑椹提取花青素加工企业[9],有利地带动了果桑产业的发展。
2 浙江省果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发展果桑产业虽然起步较早,近年来在桑椹饮料、桑椹采摘游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重视程度、技术瓶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果桑开发利用离规模化、产业化尚有很大的差距。
2.1 果桑产业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果桑产业只是作为蚕桑综合利用来发展,是养蚕结茧的副业,受重视程度不够,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只作为发展生态循环领域的部分内容,得到的支持力度有限,导致基地建设难以集中连片发展,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生产配套技术跟不上,阻碍了果桑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2.2 栽培管理技术不规范
浙江省果桑种植户户均规模较小,种植方式原始,管理相对粗放,果桑设施栽培应用不足,诸如水果避雨栽培这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应用较少,成熟时节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极易造成落果,损失很大。另外,在果桑病害防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时常因发生桑椹菌核病等病害造成减产减收。
2.3 果桑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尽管湖州、宁波等地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果桑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具备一定的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8-9]。但是,浙江省全省范围的果桑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即使是在蚕桑重点市的桐乡、海宁等地,果桑产业也始终没有很好的发展。如海宁市虽然拥有全国最大的桑苗繁育基地,蚕桑基础十分优越,该市2001年就开始引进种植叶果兼用桑树品种,并基本掌握了其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引领,至今仍无法实现集中成片栽种[11]。
2.4 桑椹产品开发滞后
浙江省桑椹加工企业不少,但加工的产品多以桑椹饮料为主,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开发少,产品多而不精,品牌杂而不强,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没有充分挖掘桑椹的保健价值。尤其是部份桑椹加工企业目前仍停留在对桑椹原料进行初加工的水平上,作为知名饮料品牌的初级原料提供者,为他人做“嫁衣”,从而影响了浙江省整个果桑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3 浙江省果桑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与政策扶持
在目前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低、生产规模逐年萎缩的情况下,转变思路,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果桑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经济效益。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重视对果桑产业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引导,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桑椹的营养价值和绿色有机特性,把果桑产业作为一个特色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建议在省级层面上制定果桑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项目资金上统筹考虑加大扶持力度。蚕桑重点市、县政府部门则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政策上对果桑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果桑产业化发展进程。
3.2 加强品种繁育与技术攻关
农业部门要与科研部门联合攻关,依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力量,对现有的品种资源进行改良创新,综合考虑桑椹成熟期、产量、品质等多方面的因素,选育出适合采摘游以及深加工等不同需求的果桑品种。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的毁灭性病害,也是制约果桑产业规模发展的瓶颈,要加强抗桑椹菌核病的果桑品种选育及果桑病害防控技术研究。同时,要在桑椹保鲜、贮藏等方面加强攻关研究和技术集成;开展果桑标准化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加大果桑设施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形成技术规程,引导果桑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推进产业融合与主体培育
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4年农业部在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文件中明确表示,鼓励引导休闲农业发展。2015年国家1号文件也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各地要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果桑的自身优势,将果桑产业与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业相结合,在果桑基地规划、品种搭配、种植方式上融入更多的生态休闲元素,注重向多元化方向培育发展。通过农业招商引资等形式,努力培育和扶持果桑生产经营主体,推进果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3.4 重视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
目前市场上的桑椹加工产品多以桑椹汁饮料为主,在产品研发上要开拓思路。可以充分利用桑椹的保健价值,对桑椹进行深度加工开发,研制如桑椹蜜饯、桑椹干、桑椹酱等系列产品,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加强桑椹产品品牌创建,突出桑椹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势,统一品牌,统一包装,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联合,运用超市的销售网络,扩大产品经营份额,实现“农超”对接,拓展销售渠道。
[1] 刘利,潘一乐.果桑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61-65.
[2] 梁贵秋,何骥,陆春霞,等.果桑种植的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47(2):67-70.
[3] 杨海霞,朱祥瑞,房泽民.桑椹的药用价值与开发利用[J].蚕桑通报,2003,34(3):5-8.
[4] 廖森泰,肖更生.蚕桑资源创新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6.
[5] 陈乐阳,郭文军,陈芳明.叶果兼用桑“大10”的经济性状和栽培技术[J].蚕桑通报,1998,29(4):38-39.
[6] 江为民.嘉兴市王店镇果桑产业发展经验调查[J].江苏蚕业,2013, 35(1):31-33.
[7] 柳丽萍,钱文春,李玉峰.湖州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蚕桑通报,2013,44(3):36-38.
[8] 魏贵林,娄利峰,王世钿.上虞果桑业的起步和发展[J].蚕桑通报,2011,42(3):32-33.
[9] 李玉峰.湖州市桑果产业前景与发展对策[J]. 蚕桑通报,2013,44(4):48-50.
[10]李爱君.浙江省宁波市天宫庄园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及效益分析[J].时代经贸,2007,5(84):105-106.
[11]沈炜,董瑞华,陈伟国.海宁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蚕业,2014,35(2):39-41.
10.16839 /j.cnki.zgcy.2017.01.008
2016-10-27;接受日期:2016-11-28
信息:董久鸣(1982—),男,吉林集安,硕士,农艺师。 Tel:0571-86757918,E-mail:jiuming0828@126.com
信息:吴海平(1964—),男,研究员。 Tel:0571-86757903,E-mail:haipingwu@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7)01-0034-03
ISSN 1007-0982; CN 32-1421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