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验案探析※

2017-01-14周阳阳张金明宋吉来王兴臣

中医药通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清阳羌活升阳

● 周阳阳 张金明 宋吉来 王兴臣

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验案探析※

● 周阳阳1张金明1宋吉来1王兴臣2▲

通过临床案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方药配伍,探析王兴臣教授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以期为升阳益胃汤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升阳益胃汤 脾胃论 名医验案

升阳益胃汤出自金·李杲所著之《脾胃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原方为: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白芍、防风、羌活、独活各五钱,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笔者认为,此方无论从方义还是组成来看,均暗合补中益气汤。“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乃后天之本,纳化相依,升降相因,水谷精微向全身的布散也皆赖于脾气的转输。脾气主升,脾虚则气陷,清阳不升,水谷精微内聚中焦不得布散,郁而化热,因而除热需升清,升清需补脾,补脾需益气,益气需用甘温之品,此即甘温除热之本义。脾喜燥恶湿,脾虚气陷则易为湿邪所侵,需根据湿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王兴臣老师常将此方辨证施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中,每获良效,兹举验案3则,与同道分享。

1 低热案

刘某,女,52岁,2016年5月9日初诊。半年前因感冒输液治疗后遗留低热,以午后夜间为甚,劳倦后加重,平素易感冒,持续服用解热药物以缓解低热症状。刻下: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华,偶有心中烦乱。纳少,眠可,大便稍黏,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弱。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证:脾胃气虚,阴火上腾。治以补气健脾,甘温除热。方选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黄芪20g,人参10g,白术10g,半夏10g,黄连6g,陈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6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停用西药。2016年5月23日复诊:仍有低热症状,但发热次数较前明显减少,二便调。故效不更方,上方加桔梗10g,枳壳10g,继服7剂。半个月后追访,患者心情愉悦,尽剂后未再继续用药,诸症皆消。

按《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患者感冒发热,因治疗不当而损伤脾胃之气,而低热常于午后至夜间出现,正值阳明经欲解时(“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当解而不得解,故发热,进一步说明病在脾胃;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留,故大便稍黏;脾虚则气陷,清阳不升,水谷精微内聚中焦不得布散,郁而化热,故患者低热,心中烦乱;脾虚化源不足,气血虚少,无以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萎黄无华,心神失养则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俱为佐证;脾失健运,故见纳少;低热于劳倦后加重,平素易感冒皆为久病正气耗伤所致;气虚无力鼓动血行,则见脉弱、神疲乏力。现代医家分析临床诊断上遇到疑难发热而具有虚象的患者,应充分考虑气虚发热的病机,妄用寒凉清泄[1]。若发热日久,邪气不散,正气不复,则气虚、阴虚、血疲诸证必可兼见而致正虚邪实之象。其治疗既忌辛散又忌苦寒。辛散之品,最易耗气伤津,苦寒之剂又常败伤胃气。因其病机复杂,故临床上多易失治、误治而致缠绵不愈[2]。刘炳凡认为,“阴火”之名,与外感发热病证所产生的“阳火”有本质区别;饮食劳倦内伤为病,属阴[3]。《脾胃论》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故选用升阳益胃汤,以黄芪、白术补其脾胃之虚,以茯苓、陈皮、半夏化湿,以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发散郁滞之气,共奏补益脾胃,升举阳气之效。

2 失眠案

韩某,女,48岁。2017年1月23日初诊。患者失眠1年余,入睡困难,至凌晨2、3点方能入睡,晨起口苦,起床困难。平素脘腹胀满,嗳气则舒,饭后胀满加重。纳可,大便偏干,小便调。舌淡苔腻,脉右寸大,左沉弦。中医诊断:不寐病。辨证: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治以补益脾胃,升举阳气。方选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黄芪10g,人参5g,白术10g,半夏10g,黄连6g,陈皮6g,茯苓10g,泽泻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9g,白芍10g,苏梗10g,枳实10g,炙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7年2月6日复诊:诸症悉减,纳可,但饭后胃脘部仍稍有胀满,夜间3点后自觉咽干,饮水后缓解。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稍滑。上方加乌梅20g,继服14剂。后追访,言用药后诸症消失。

按此患者右寸脉大,左沉弦,乃肝气不升,肺气不降之征。肝主升发,肺主宣降,肝气升于左而肺气降于右,然肝肺二气的升降不仅有赖于本脏机能的发挥,还有赖于中焦脾胃之气的充盛。中焦乃一身半上半下之枢机,气机的升降出入,皆有赖于中焦的斡旋机能。中焦脾胃之气充盛,则枢机和畅,出入有序;脾胃之气不足,则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不寐者,乃因脾胃气虚,中焦斡旋失司,气机升降失调,阳不入阴所致。患者脘腹胀满,饭后加重,嗳气则舒,亦皆因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滞中焦所致,故给予升阳益胃汤使脾之阳气得升,胃之浊阴得降,清升浊降,气机调畅,加枳实、苏梗,调气导滞。复诊时,患者夜间3点后自觉咽干,考虑此时正值厥阴病欲解时(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故取代表方剂乌梅丸之意,加乌梅20g。

3 头晕案

赵某,女,66岁。2016年9月19日初诊。患者发作性头晕2月余,每次发作时持续约20秒,伴视物旋转,周身困倦,头重如裹,无恶心呕吐,服用“敏使朗”效不佳。纳眠可,大便稀溏,2~3次/日,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腻,脉弱。中医诊断:眩晕病。辨证:脾虚湿困,清阳不升。治以:健脾祛湿,升清降浊。方以升阳益胃汤。药用:黄芪20g,人参10g,白术10g,半夏10g,黄连6g,陈皮6g,茯苓10g,泽泻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6g,白芍10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6年9月26日复诊:头晕、困倦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偏稀,每日1次,小便调,舌淡苔白,脉较前有力。上方继服7剂。半个月后追访,患者言用药后头晕消失,未再用药。

按患者头晕、困倦,皆因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荣、清窍失养所致。脾气不足则水湿不运,湿困中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水湿下注则便溏;舌淡、苔白腻、脉弱俱为佐证。《景岳全书·眩运》云:“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故给予升阳益胃汤,以健脾祛湿,益气升阳。

本方虽药味众多,但配伍严谨,药量的把握亦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羌活、独活、防风等风药的运用为本方的独到之处,既能祛湿,亦能助阳气升发,调畅气机。有是证用是药,临床辨证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及因其所致湿邪中阻者,或阴火内生,或肝木克土而致气机郁滞者皆可用之,不可拘泥于某一病症。

[1]曾 根.“阴火”即浊气郁化之火[J].吉林中医药,2010,30(1):3.

[2]杨雪琴,杨宁峰.杨友鹤主任医师用清降和解法治疗低热[J].吉林中医药,1993(3):38.

[3]刘炳凡.脾胃学真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42-47.

山东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研究(No.2013Z003-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9ZRB 14056);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09-119)

王兴臣,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1.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2.中风病辨治规律研究。E-mail:sdlcwxc@163.com

1.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0001)

猜你喜欢

清阳羌活升阳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羌活
疏风升阳治失眠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羌独二活分治上下寒湿症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