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基础理论下OFDI进入模式研究综述
2017-01-13林花王珏
林花+王珏
摘要:在回顾对比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制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回顾制度基础理论在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领域的实证运用研究,总结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为我国企业从制度视角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制度基础理论;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50
1引言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FDI)时,将面临不同于母国的社会制度、行为规范、文化风俗、经营理念等,这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因此,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正确的进入模式,对规避风险、实现在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全球战略至关重要。早期有关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主要以垄断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主,随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众多学者开始对这些理论提出了质疑。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开始引入其他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制度基础理论。然而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学术界对制度基础理论在OFDI领域的运用还不够全面,制度方面的诸多元素尚未被纳入到研究体系中。因此,本文在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制度基础理论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回顾制度基础理论在OFDI进入模式选择中的实证研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趋势,以便从制度的视角为中国企业的OFDI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简要回顾与评述
2.1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简要回顾
1960年,海默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76),该理论摒弃了传统的完全竞争国际市场假设,提出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但是该理论主要回答了具备什么特性的企业可以参与海外直接投资,而没有回答价值增值活动的国际化为什么是以FDI的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Dunning and Lundan,2008)展开,比如出口、特许经营模式。
针对垄断优势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学者们试着从不同角度重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Buckley和Casson(1976)提出的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外部市场不完善时,企业如果通过市场进行中间产品交易就会产生巨大交易成本,唯有通过内部化能够避免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的低效率,而当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跨国企业。但是内部化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1)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跨国公司方式才能保持企业特定优势不流失,获得额外租金,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跨国公司除了要保持优势之外,还应承担不断创造新优势的责任;(2)内部化理论虽然也考虑制度因素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但它认为制度因素并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且它只关注企业层面的一些制度问题,如企业管理制度、交易活动中出现的机会主义等,而将国家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当作背景,并没有全方位探讨制度在OFDI模式选择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Dunning(1977)认为过去的OFDI理论都是针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国家OFDI特性建立的,不具有普遍性,于是他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区位理论,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77)认为跨国公司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会进行OFDI。虽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OFDI的决定因素,但不能够对OFDI做出准确的预测。即折衷理论是一个静态的微观理论,它把跨国子公司视为一个利用母公司特定资源的工具,而没有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OFDI也是母公司不断扩大、增强和创造新资源的有效途径。而且折衷理论所涉及到的区位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直接相关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因此它只能利用和识别与它特性相符的外部资源,也就是说跨国公司是基于自身所有权优势对东道国区位优势做出判断。因此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区分度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2.2综合评述
无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还是内部化理论,他们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国际市场失效,企业有必要“通过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即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他们的立足点是将企业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进行对比,但是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组织,除了利用现有的所有权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之外,还具备不断培育新优势的能力。他们都没能动态的观察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只是静态分析企业的OFDI行为,对进入模式选择的解释也不够明晰,甚至相互矛盾(Davis et al.,2000)。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理论来解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为此,学者们逐渐将目光聚焦在制度基础理论。
3制度基础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3.1制度基础理论简要回顾
过去人们往往忽略了制度在保障企业运行方面的基础作用(Kogut,2003),将制度视为“外生变量”,认为它并不会对市场运行状况、企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是纵观整个世界,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即使同样是发达国家,也存在市场竞争框架的不一样(Whitley,1994;Redding,2005),特别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到OFDI浪潮中,人们越发意识到制度基础理论能够为该领的域研究提供全新视野。
经济学家North(1990)将制度定义为:人为设计的、限制人们之间互动的因素。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始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随着这种解决方案不断扩展成文、标准化,便对随后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Tolbert and Zucker,1996)。通过实施权威性的行为指导方针,正式制度保证了社会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Scott,1995)。正式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劳动保障制度、规章条例等。非正式制度并不是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而是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是共同分享的社会意识形态或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它刻画了一个社会个体间的凝聚力和协调性。通常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文化、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等。其中,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共享的价值标准和非明文规定的意识形态,能够很好的代表一个国家的非正式制度(North,1990;Peng et al.,2008)。
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基础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如何在既定社会框架下寻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社会学视角的制度基础理论是企业应在社会系统范围内提供人们所认可和期望的行为以获取合法性。社会学家Scott(1995)将制度定义为由管制、规范、认知结构和行为构成的制度,它为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定性,并阐释了社会行为的意义。虽然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基础理论与社会学视角的制度基础理论存在立脚点的差异,但是Peng(2003)指出,上述两者观点在解释企业行为时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管制维度可以归纳到正式制度中,规范和认知维度可以归纳到非正式制度中。
3.2制度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研究综述
企业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同时也嵌入到东道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受其影响。为了获取东道国的“制度认可”,更好地在东道国拓宽销售渠道,建立良好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实现在东道国的长远发展,企业必须采取合适的进入策略。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制度直接或间接影响OFDI进入模式:
首先,考察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Liu等(2008)证实中国企业OFDI过程中既受到中国政府政策支持的正面影响,也受到国内制度环境缺陷的负面影响。因此,母国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OFDI进入模式决策的影响方向不确定(Cui and Jiang,2010)。企业所有权性质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被认为是基于母国社会体制基础之上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一方面,“国有制”本身作为企业的头衔,能够获得母国政府诸多支持,以弥补企业OFDI所缺少的专有优势(Luo et al.,2010;Rugman and Li,2007)。但另一方面“国有制”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如张建红等(2010)的实证研究就证明,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国有制并不利于我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顺利完成。
其次,东道国正式制度的不同方面对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差异较大。Kwon和 Konopa(1993)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市场制度方面的风险越大,企业采取高控制程度进入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大。Pak和Park(2004)也发现当东道国的政策越不稳定、法律制度越不完善,跨国公司选择高控制进入模式(比如独资)的几率越大。但也有不一样的研究结果,Meyer et al.(2009)的研究就发现,当东道国市场支持政策越不健全,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选择合资的几率越高,但随着市场政策的不断完善,采用并购或独资的几率在提高。薛求知和韩冰洁(2008)的研究也表明,东道国国家层面感知腐败、产业层面感知腐败提高了跨国公司选择合资进入模式的概率。同样,周经和蔡冬青(2014)的研究也证实,东道国资本管制将提高中国企业选择合资的概率。综合已有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制度环境对OFDI进入模式存在影响是肯定的,只是制度的不同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不一样。
第三,东道国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企业进行OFDI时,必须面临东道国多样化的非正式制度“同构压力”,特别是文化层面的“融合”(Yiu and Makino,2002)。学者们通常用文化距离来衡量非正式制度距离。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非正式制度距离过大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企业为了降低合作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冲突,会选择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Padmanabhan and Cho,1996;Anand and Delios,1997)。然而其他学者(Duarte and Garca-Canal,2004;黄速建和刘建丽,2009;蓝海林等,2010;Cui and Jiang,2012)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存在这种风险,更应该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分散或降低风险,充分利用合作伙伴对当地风俗文化的了解,推广市场。于是有学者(周经和刘厚俊,2015)的研究认为,不能将非正式制度距离对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简单归纳为单方向的,而应呈倒U型。
最后,学者们在关注制度对OFDI进入模式的直接影响外,也着手研究制度因素的间接影响。Meyer et al.(2009)就证实,当东道国制度环境较差时,以获取无形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跨国公司会选择合资,而当东道国的制度环境较好时,他们更可能采取并购方式。Cui和Jiang(2012)实证研究也表明,母国调控制度、东道国调控制度、非正式制度对中国企业FODI股权进入模式的影响会受到投资主体所有权性质(是否是国有企业)的调节。国内学者薛求知和韩冰洁(2008)的研究证明,东道国腐败程度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会受到投资动机的调节;同样,张建红和周朝鸿(2010)的研究也表明,制度因素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并对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其它因素产生显著调节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国际化成效。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传统跨国直接投资理论虽然也提到东道国制度环境,但只是将其视为造成市场不完全性的一个因素,为克服这个不完全性,企业唯有采取“内部化”保护自身专有优势。而制度基础理论除了将制度视为造成市场不完全性的一个因素之外,更加关注企业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以降低或消除东道国制度的“同构压力”,以获得东道国市场的认同。
本文在回顾总结制度在OFDI进入模式领域的运用文献时,发现了以下特点:首先,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数据来源的不同以及学者们对进入模式分类的差异(如比较Meyer et al.,2009和张建红和周朝鸿,2010)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其次,虽然已有文献考察了制度对OFDI进入模式所起的调节作用,但是他们只探讨了正式制度或正式制度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未能全方位系统的探讨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即使有文献全方位考察了制度因素对OFDI股权进入模式选择的直接影响和相互调节作用(如Cui和Jiang,2012),但是他们却又忽略了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将制度基础理论与其他理论比如资源基础理论结合,全方位探讨制度的不同方面、企业的“相对专有资源优势”对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1]Buckley, P.J. and Casson,M.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 Macmillan,1976.
[2]Cui,L.,Jiang,F.State Ownership Effect on Firms FDI Ownership Decisions under Institutional Pressure:a Study of Chinese Outwardinvesting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2,43(3):264284.
[3]Dunning,J.H.,Lundan S.M.Institutions and the OLI paradigm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5(04):573593.
[4]薛求知,韩冰洁.东道国腐败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08,(4):8898.